泵体组件和流体机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6994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泵体组件和流体机械。泵体组件包括:气缸套;气缸,气缸可转动地设置在气缸套内,气缸上沿其径向开设有活塞孔;活塞,活塞滑动设置在活塞孔内且沿活塞孔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气缸转动以带动活塞转动,活塞孔的表面为第一接触面,活塞具有与第一接触面配合的第二接触面,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构成摩擦副表面,第一接触面和/或第二接触面上设置有织构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泵体组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转缸活塞压缩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零件受热变形导致摩擦副间的作用力加大,摩擦力增加,功耗增加,增大零件磨损的可能性,且出现冷媒泄漏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泵体组件和流体机械
本专利技术涉及转缸活塞压缩机相关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泵体组件和流体机械。
技术介绍
以转缸活塞压缩机为例,转缸活塞压缩机在运行频率升高时机械功耗的增幅要比转子压缩机更大,影响压缩机能效,同时转缸活塞压缩机的泵体摩擦副较多,对流体润滑的要求也更高,润滑不良可能会出现可靠性等问题。活塞与气缸的配合间隙要求严格,而在压缩机实际运行过程中,零件由于受热和受力会产生微量变形,使摩擦副间的作用力加大,摩擦力增加,功耗增加,增大零件磨损的可能。同时零件发生变形后内外表面可能存在凹凸不平的情况,会使配合间隙整体不均匀,出现冷媒泄漏等问题。由上可知,目前转缸活塞压缩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零件受热变形导致摩擦副间的作用力加大,摩擦力增加,功耗增加,增大零件磨损的可能性,且出现冷媒泄漏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泵体组件和流体机械,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转缸活塞压缩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零件受热变形导致摩擦副间的作用力加大,摩擦力增加,功耗增加,增大零件磨损的可能性,且出现冷媒泄漏等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泵体组件包括:气缸套;气缸,气缸可转动地设置在气缸套内,气缸上沿其径向开设有活塞孔;活塞,活塞滑动设置在活塞孔内且沿活塞孔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气缸转动以带动活塞转动,活塞孔的表面为第一接触面,活塞具有与第一接触面配合的第二接触面,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构成摩擦副表面,第一接触面和/或第二接触面上设置有织构结构。>进一步地,织构结构由多个间隔设置的织构凹槽组成;或者织构结构由多个交叉布置的织构凹槽组成,多个交叉布置的织构凹槽形成网状织构结构。进一步地,当织构结构由多个间隔设置的织构凹槽组成时,织构凹槽的槽口呈椭圆形、圆形、多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织构结构由多个交叉布置的织构凹槽组成时,各织构凹槽为直线槽、曲线槽、折线槽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织构凹槽的槽口呈圆形时,织构凹槽的当量直径为0.02mm至0.5mm。进一步地,当织构结构由多个交叉布置的织构凹槽组成时,织构凹槽的宽度为0.02mm至0.5mm。进一步地,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副间隙L与织构凹槽的深度H之间满足:H/L为0.4至0.8。进一步地,摩擦副表面的面积S与织构结构所在的区域的总面积S1之间满足:S1/S为5%至10%。进一步地,当织构结构由多个间隔设置的织构凹槽组成、且织构凹槽的槽口呈椭圆形时,织构结构的中心线与轴相对滑动方向之间的夹角α为60°至90°。进一步地,泵体组件还包括转轴,转轴的至少一部分穿设在活塞内并驱动活塞运动,且转轴的至少一端由气缸套内向外伸出,第二接触面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区域表面、第二区域表面、第三区域表面和第四区域表面,其中,第一区域表面与第三区域表面相对设置并垂直于转轴;第一区域表面、第二区域表面、第三区域表面和第四区域表面中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织构结构。进一步地,泵体组件还包括转轴,转轴的至少一部分穿设在活塞内并驱动活塞运动,且转轴的至少一端由气缸套内向外伸出,第一接触面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五区域表面、第六区域表面、第七区域表面和第八区域表面,其中,第五区域表面与第七区域表面相对设置并垂直于转轴;第五区域表面、第六区域表面、第七区域表面和第八区域表面中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织构结构。进一步地,织构结构包括:活塞织构结构,活塞的第二接触面的至少一部分开设活塞织构结构;气缸织构结构,气缸的第一接触面的至少一部分开设气缸织构结构;活塞织构结构与气缸织构结构对应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流体机械,流体机械包括泵体组件。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泵体组件包括气缸套、气缸和活塞,气缸可转动地设置在气缸套内,气缸上沿其径向开设有活塞孔;活塞滑动设置在活塞孔内且沿活塞孔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气缸转动以带动活塞转动,活塞孔的表面为第一接触面,活塞具有与第一接触面配合的第二接触面,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构成摩擦副表面,第一接触面和/或第二接触面上设置有织构结构。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气缸和活塞的接触面上设有织构结构,织构结构可减小气缸与活塞间的摩擦力,降低活塞与气缸间的摩擦温度,避免因温度过高导致零件变形,可避免出现因活塞与气缸接触面不平整导致的冷媒泄露的问题。目前现有的泵体的摩擦副较多,对流体润滑的要求较高。目前的泵体的活塞与气缸在运行过程中,零件由于受热和受力会产生微量变形,增加接触面间的摩擦力,使零件产生磨损,由于零件的微变形导致零件外表面凹凸不平,会出现因间隙不平整导致冷媒泄露的问题。具体地,活塞在气缸的活塞孔内沿活塞孔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气缸与活塞构成摩擦副,在气缸和/或者活塞的接触面上开设织构结构,织构结构可减小气缸与活塞的接触面积,在运动的过程中,摩擦副表面间隙中的油液进入织构结构内部。同时活塞与气缸相对运动过程中,油液形成的流体膜的承载能力加强,使两个接触面的表面呈现分离趋势,减小摩擦。由于形成了更加稳定的流体膜,流体膜紧密贴合两接触面的表面,提高了活塞与气缸间的密封性。织构结构具有储存油液的功能,也可以储存微量的磨屑及油液带来的杂质,促进活塞与气缸间的稳定运行,增加活塞与气缸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中的活塞与气缸的安装关系示意图;以及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中转轴与活塞和气缸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活塞的第二接触面的整体区域均开设织构结构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与图3中的活塞配合的气缸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气缸的第一接触面的整体区域均开设织构结构;图5示出了图3中的活塞和图4中的气缸配合时的径向剖视图;图6示出了图3中的活塞和图4中的气缸配合时的轴向剖视图;图7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活塞的第二接触面的第一区域表面与第三区域表面开设织构结构的示意图;图8示出了与图7中的活塞配合的气缸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气缸的第一接触面的第五区域表面与第七区域表面开设织构结构的示意图;图9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活塞的第二接触面的第二区域表面与第四区域表面开设织构结构的示意图;图10示出了与图9中的活塞配合的气缸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气缸的第一接触面的第六区域表面与第八区域表面开设织构结构的示意图;图1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织构凹槽的槽口呈椭圆形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气缸;100、织构结构;101、第五区域表面;102、第六区域表面;103、第七区域表面;104、第八区域表面;105、气缸织构结构;106、活塞孔;20、活塞;201、第一区域表面;202、第二区域表面;203、第三区域表面;204、第四区域表面;205、活塞织构结构;30、转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气缸套(40);/n气缸(10),所述气缸(1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气缸套(40)内,所述气缸(10)上沿其径向开设有活塞孔(106);/n活塞(20),所述活塞(20)滑动设置在所述活塞孔(106)内且沿所述活塞孔(106)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所述气缸(10)转动以带动所述活塞(20)转动,所述活塞孔(106)的表面为第一接触面,所述活塞(20)具有与所述第一接触面配合的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构成摩擦副表面,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或所述第二接触面上设置有织构结构(10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缸套(40);
气缸(10),所述气缸(1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气缸套(40)内,所述气缸(10)上沿其径向开设有活塞孔(106);
活塞(20),所述活塞(20)滑动设置在所述活塞孔(106)内且沿所述活塞孔(106)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所述气缸(10)转动以带动所述活塞(20)转动,所述活塞孔(106)的表面为第一接触面,所述活塞(20)具有与所述第一接触面配合的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构成摩擦副表面,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或所述第二接触面上设置有织构结构(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织构结构(100)由多个间隔设置的织构凹槽组成;或者
所述织构结构(100)由多个交叉布置的织构凹槽组成,多个交叉布置的所述织构凹槽形成网状织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织构结构(100)由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织构凹槽组成时,所述织构凹槽的槽口呈椭圆形、圆形、多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当所述织构结构(100)由多个交叉布置的织构凹槽组成时,各所述织构凹槽为直线槽、曲线槽、折线槽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织构凹槽的槽口呈圆形时,所述织构凹槽的当量直径为0.02mm至0.5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织构结构(100)由多个交叉布置的织构凹槽组成时,所述织构凹槽的宽度为0.02mm至0.5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副间隙L与所述织构凹槽的深度H之间满足:H/L为0.4至0.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副表面的面积S与所述织构结构(100)所在的区域的总面积S1之间满足:S1/S为5%至10%。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织构结构(100)由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雪威于瑞波杜忠诚任丽萍张培林李直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