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体组件和流体机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6994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泵体组件和流体机械。泵体组件包括:转轴;活塞,活塞具有滑移孔,滑移孔至少具有一组相对设置的滑移孔壁,滑移孔壁为平面并作为第一接触面,转轴的至少一部分穿设在滑移孔内并具有与滑移孔壁滑动接触的滑移配合面,滑移配合面为第二接触面,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构成摩擦副表面,第一接触面和/或第二接触面上设置有织构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泵体组件解决了目前转缸压缩机在使用过程中轴和活塞间易出现磨损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泵体组件和流体机械
本专利技术涉及转缸压缩机相关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泵体组件和流体机械。
技术介绍
以转缸压缩机为例,转缸压缩机是一种新型容积式压缩机。其气缸和转轴绕各自的中心旋转,活塞相对于气缸和转轴同时往复运动。活塞相对于气缸的往复运动实现了容积腔周期性的变大、缩小;气缸相对于缸套的圆周运动,实现了容积腔分别与吸气通道、排气通道连通;以上两个复合运动实现了压缩机的吸气、压缩、排气过程。随着对压缩机的高效节能要求越来越高,有必要对转缸压缩机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进一步提升压缩机效率,实现节能减排。轴是转缸压缩机动力传输部件,转轴将电机输出的扭矩传递给活塞实现冷媒压缩,在转缸压缩机实际工作过程中转轴与活塞支撑面间会出现摩擦,功耗增加。尤其是压缩机在重工况高频运行时,轴系问题更加突出,转轴与活塞间会出现磨损、胶合不可靠等问题。由上可知,目前转缸压缩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轴和活塞间易出现磨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泵体组件和流体机械,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转缸压缩机在使用过程中轴和活塞间易出现磨损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泵体组件包括:转轴;活塞,活塞具有滑移孔,滑移孔至少具有一组相对设置的滑移孔壁,滑移孔壁为平面并作为第一接触面,转轴的至少一部分穿设在滑移孔内并具有与滑移孔壁滑动接触的滑移配合面,滑移配合面为第二接触面,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构成摩擦副表面,第一接触面和/或第二接触面上设置有织构结构。进一步地,织构结构由多个间隔设置的织构凹槽组成;或者织构结构由多个交叉布置的织构凹槽组成,多个交叉布置的织构凹槽形成网状织构结构。进一步地,当织构结构由多个间隔设置的织构凹槽组成时,织构凹槽的槽口呈椭圆形、圆形、多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织构结构由多个交叉布置的织构凹槽组成时,各织构凹槽为直线槽、曲线槽、折线槽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织构凹槽的槽口呈椭圆形时,椭圆形的椭圆短轴a与椭圆形的椭圆长轴b之间满足:1.5≤b/a≤3.5。进一步地,椭圆短轴a的取值范围为0.008mm≤a≤0.05mm;和/或椭圆长轴b的取值范围为0.016mm≤b≤0.1mm。进一步地,椭圆长轴的轴线与转轴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10°≤α≤60°。进一步地,沿转轴的轴向,相邻两个椭圆形的短轴之间的距离为q;沿转轴的周向,相邻两个椭圆形的长轴之间的距离为p;其中,q与p满足:1.5≤q/p≤3。进一步地,b与q满足:5b≤q≤15b;和/或a与p满足:5a≤p≤15a。进一步地,织构凹槽的槽口呈圆形时,织构凹槽的当量直径为0.008mm至0.05mm。进一步地,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副间隙L与织构凹槽的深度H之间满足:H/L为0.4至0.8。进一步地,摩擦副表面的面积S与织构结构所在的区域的总面积S1之间满足:S1/S为5%至40%。进一步地,气缸套;气缸,气缸可转动地设置在气缸套内,气缸上沿其径向开设有活塞孔;活塞,活塞滑动设置在活塞孔内,转轴穿过活塞并驱动活塞沿活塞孔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气缸与活塞同步转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流体机械包括泵体组件。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泵体组件包括转轴和活塞,活塞具有滑移孔,滑移孔至少具有一组相对设置的滑移孔壁,滑移孔壁为平面并作为第一接触面,转轴的至少一部分穿设在滑移孔内并具有与滑移孔壁滑动接触的滑移配合面,滑移配合面为第二接触面,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构成摩擦副表面,第一接触面和/或第二接触面上设置有织构结构。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转轴和活塞的接触面上设置织构结构,织构结构区域动压效应增强,增强转轴与活塞间的润滑性能,避免出现轴和活塞间出现磨损、不胶合等问题。目前现有的泵体的转轴为泵体提供动力来源,转轴将电机输出的扭矩传递给活塞实现冷媒压缩,转轴在转动的过程中会与活塞产生摩擦,尤其是泵体组件在重工况高频运行时,转轴与活塞的摩擦会加剧,转轴与活塞间会出现磨损、胶合不可靠等问题。具体地,转轴穿过活塞上的滑移孔,在转轴转动的过程中,活塞跟随气缸转动的同时活塞相对转轴沿垂直转轴的方向往复运动,转轴与活塞配合构成摩擦副,通过在转轴和/或者活塞的接触面上开设织构结构,织构结构可减小转轴与活塞的接触面积,在活塞相对转轴运动的过程中,织构区域的动压效应增强,提升了流体膜的承载能力,流体膜更加稳定,使两个接触面的表面呈现分离趋势,减小摩擦功耗,改善转轴与活塞间的润滑性能。由于形成了更加稳定的流体膜,流体膜紧密贴合两接触面的表面,提高了转轴与活塞间的密封性,促进活塞与转轴间的稳定运行,增加活塞与转轴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泵体组件的爆炸图;以及图2示出了图1中的转轴与活塞的安装关系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转轴的第二接触面开设织构结构的示意图,其中,织构结构为椭圆形;图4示出了图3中的S0处的放大图;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转轴的第二接触面开设织构结构的示意图,其中,织构结构为圆形;图6示出了图5中的S1处的放大图;图7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转轴的第二接触面开设织构结构的示意图,其中,织构结构为多边形;图8示出了图7中的S2处的放大图;图9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活塞的俯视图;图10示出了图9中C1-C1向剖视图,其中,织构结构为椭圆形;图11示出了图10中S3处的放大图;图1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活塞的结构示意图;图13示出了图12中C2-C2向剖视图,其中,织构结构为圆形;图14示出了图13中S4处的放大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气缸;20、活塞;2001、第一接触面;30、转轴;3001、第二接触面;40、气缸套;100、织构结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转缸压缩机在使用过程中转轴30和活塞20间易出现磨损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泵体组件和流体机械。其中,流体机械包括下述的泵体组件。具体的,流体机械为压缩机。进一步地,压缩机是转缸压缩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转轴(30);/n活塞(20),所述活塞(20)具有滑移孔,所述滑移孔至少具有一组相对设置的滑移孔壁,所述滑移孔壁为平面并作为第一接触面(2001),所述转轴(30)的至少一部分穿设在所述滑移孔内并具有与所述滑移孔壁滑动接触的滑移配合面,所述滑移配合面为第二接触面(3001),所述第一接触面(2001)与所述第二接触面(3001)构成摩擦副表面,所述第一接触面(2001)和/或所述第二接触面(3001)上设置有织构结构(10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轴(30);
活塞(20),所述活塞(20)具有滑移孔,所述滑移孔至少具有一组相对设置的滑移孔壁,所述滑移孔壁为平面并作为第一接触面(2001),所述转轴(30)的至少一部分穿设在所述滑移孔内并具有与所述滑移孔壁滑动接触的滑移配合面,所述滑移配合面为第二接触面(3001),所述第一接触面(2001)与所述第二接触面(3001)构成摩擦副表面,所述第一接触面(2001)和/或所述第二接触面(3001)上设置有织构结构(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织构结构(100)由多个间隔设置的织构凹槽组成;或者
所述织构结构(100)由多个交叉布置的织构凹槽组成,多个交叉布置的所述织构凹槽形成网状织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织构结构(100)由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织构凹槽组成时,所述织构凹槽的槽口呈椭圆形、圆形、多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当所述织构结构(100)由多个交叉布置的织构凹槽组成时,各所述织构凹槽为直线槽、曲线槽、折线槽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织构凹槽的槽口呈椭圆形时,所述椭圆形的椭圆短轴a与所述椭圆形的椭圆长轴b之间满足:1.5≤b/a≤3.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椭圆短轴a的取值范围为0.008mm≤a≤0.05mm;和/或
所述椭圆长轴b的取值范围为0.016mm≤b≤0.1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椭圆长轴的轴线与所述转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忠诚梁文斌张培林李直宋雪威于瑞波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