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数控刀架三联齿盘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6876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数控刀架三联齿盘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分、三联齿盘、精度检测装置和控制部分;所述精度检测装置包括激光测距装置、内检测圈和外检测圈,所述内检测圈设置在所述外齿盘上,所述外检测圈设置在所述上箱体上;所述激光测距装置设置在内检测圈或者所述外检测圈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检测效率,且成本低便于批量化生产和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数控刀架三联齿盘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检测装置
本技术属于装备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控刀架三联齿盘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机床,也被称为“工具机”和“工程母机”,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即将迎来“中国制造2025”的时期,不仅体现出了新时代对数控质量机床数量的要求,更体现出了对高精度数控机床的需求。高精度的加工中心和机床需要精度和可靠性更高的数控刀架来保证,而目前多数的数控刀架都是通过三联齿盘来实现数控刀架的分度和转位的,因此三联齿盘提供的定位精度和重复精度对数控刀架的最终精度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少企业仅仅会在数控刀架整体装配后才会进行数控刀架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的检测,缺少了对关键功能部件质量的把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产品的不确定性。所以,在数控刀架刀盘安装之前进行三联齿盘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的检测是可以直接提供数控刀架装配质量的。在数控刀架的各项检测标准中,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对实际的加工精度的影响是最直观的。目前针对整体数控刀架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的研究有很多,相应的检测标准和方法也有很多。但是针对数控刀架三联齿盘的标准本很少,而且目前对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的检测方法使用较多的是自准直仪。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自准直仪的调整是比较繁琐精密的,自准直仪的安装和调整比较困难,振动、磁场等的外界因素对最终的检测精度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最终的检测结果的精度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在实际生产中对三联齿盘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的检测大多都是使用千分表来测量,首先齿盘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要求的精度等级都是角秒级别的,换算后的直线距离使得千分表精度等级不一定能够达到;其次,检验工人稍有不慎就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数控刀架三联齿盘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检测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数控刀架三联齿盘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检测装置,包括:支撑部分、三联齿盘、精度检测装置和控制部分;所述支撑部分包括相互连接的上箱体和下箱体,所述三联齿盘、精度检测装置固定支撑在所述上箱体和下箱体内;所述三联齿盘包括伺服电机、联轴器、内齿盘连接件、内齿盘和外齿盘,所述伺服电机定位连接在所述下箱体底部,所述伺服电机的电机轴上固定连接有所述联轴器和内齿盘连接件,所述外齿盘固定连接在所述上箱体上部,所述内齿盘通过所述内齿盘连接件连接至所述上箱体上部,所述内齿盘位于所述外齿盘内圈;所述三联齿盘还包括右齿盘驱动盘、右齿盘、驱动气缸、驱动板、驱动导柱,所述右齿盘驱动盘通过定位装置定位在所述驱动板上,所述右齿盘与所述右齿盘驱动盘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气缸固定安装在所述上箱体内部侧面,所述驱动导柱贯穿所述驱动板,以使得所述驱动气缸驱动所述驱动板移动时,所述驱动板沿所述驱动导柱的导向方向移动;所述精度检测装置包括激光测距装置、内检测圈和外检测圈,所述内检测圈设置在所述外齿盘上,所述外检测圈设置在所述上箱体上;所述激光测距装置设置在内检测圈或者所述外检测圈上。进一步地,所述激光测距装置设置在内检测圈上,所述激光测距装置包括多个激光传感器,所述多个激光传感器的数量等于所述内检测圈的内圈正多边形的边数量,且每一个激光传感器依次均匀设置在所述内检测圈的内圈正多边形的边上。进一步地,所述激光测距装置包括传感器固定支座和支座上盖,所述多个激光传感器周向均匀设置在所述传感器固定支座上,所述支座上盖固定于所述传感器固定支座上,将所述多个激光传感器固定于所述传感器固定支座上。进一步地,所述激光测距装置设置在外检测圈上,所述激光测距装置包括多个激光传感器,所述多个激光传感器的数量等于所述外检测圈的内圈正多边形的数量,且每一个激光传感器依次均匀设置在所述外检测圈的内圈正多边形的边上;还包括中心对称多面体,所述中心对称多面体的边数量等于所述外检测圈的内圈正多边形的边数量,所述多面体固定于所述上箱体,且与所述外检测圈同心。进一步地,所述外齿盘包括第一定位孔,所述上箱体包括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对应,以便于通过定位销将所述外齿盘在所述上箱体上定位。进一步地,在所述驱动板的下方,所述驱动导柱上设置有直线轴承,所述直线轴承固定连接于所述驱动板。进一步地,在所述驱动板的上方,所述驱动导柱上设置有弹簧。进一步地,所述上箱体和所述下箱体之间设置有匹配卡槽,以防止所述上箱体和所述下箱体匹配时发生偏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可以保证简单有效地检测出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提高了检测效率,且成本低廉,便于批量生产和操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的内圈安装激光测距传感器的整体试验装置图。图2是本技术中的外圈安装激光测距传感器的整体试验装置图。图3是本技术中的支撑部分爆炸视图。图4是本技术中的右齿盘转动装置爆炸视图。图5是本技术中的右齿盘驱动装置爆炸视图。图6是本技术中的激光测距传感器在内圈的布局爆炸视图。图7是本技术中的激光测距传感器在外圈的布局爆炸视图。图8是本技术中按照装配结构划分的下部分安装视图。图9是本技术中上箱体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中右齿盘连接盘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中驱动板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中按照装配结构划分的上部分安装内部布局图。图13是本技术中按照装配结构划分的上部分安装视图。图14是本技术中按照装配结构划分的上部分安装视图的下端。图15是本技术中图14中给出的剖视方向的剖视图。图16是本技术中按照装配机构划分的中间部分和下部分的安装视图。图17是图16加上内齿盘的示意图。图18是本技术中在内圈安装激光测距传感器的装配图的放大图。图19是本技术中的内检测圈。图20是本技术中在外圈安装激光测距传感器的装配图的放大图。图21是本技术中的外检测圈示意图。图22是将激光测距传感器放在内圈的原理图。图23是本技术中将激光测距传感器放在外圈的原理图。图24是本技术中图23中的部分放大图。图25是本技术中整体试验装置的运行流程图。图中,各数字指示含义如下:上箱体1、下箱体2、地平铁3、控制柜4、伺服电机5、联轴器6、内齿盘连接件7、内齿盘8、外齿盘9、右齿盘10、右齿盘连接盘11、驱动气缸12、驱动导柱13、直线轴承14、驱动板15、1号磁力吸座16、右齿盘驱动盘17、2号磁力吸座18、12面体19、1号激光测距传感器20、外检测圈21、内检测圈22、2号激光测距传感器23、传感器固定支座24、支座上盖25、外齿盘固定销孔26、外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数控刀架三联齿盘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支撑部分、三联齿盘、精度检测装置和控制部分;/n所述支撑部分包括相互连接的上箱体和下箱体,所述三联齿盘、精度检测装置固定支撑在所述上箱体和下箱体内;/n所述三联齿盘包括伺服电机、联轴器、内齿盘连接件、内齿盘和外齿盘,所述伺服电机定位连接在所述下箱体底部,所述伺服电机的电机轴上固定连接有所述联轴器和内齿盘连接件,所述外齿盘固定连接在所述上箱体上部,所述内齿盘通过所述内齿盘连接件连接至所述上箱体上部,所述内齿盘位于所述外齿盘内圈;/n所述三联齿盘还包括右齿盘驱动盘、右齿盘、驱动气缸、驱动板、驱动导柱,所述右齿盘驱动盘通过定位装置定位在所述驱动板上,所述右齿盘与所述右齿盘驱动盘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气缸固定安装在所述上箱体内部侧面,所述驱动导柱贯穿所述驱动板,以使得所述驱动气缸驱动所述驱动板移动时,所述驱动板沿所述驱动导柱的导向方向移动;/n所述精度检测装置包括激光测距装置、内检测圈和外检测圈,所述内检测圈设置在所述外齿盘上,所述外检测圈设置在所述上箱体上;/n所述激光测距装置设置在内检测圈或者所述外检测圈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控刀架三联齿盘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部分、三联齿盘、精度检测装置和控制部分;
所述支撑部分包括相互连接的上箱体和下箱体,所述三联齿盘、精度检测装置固定支撑在所述上箱体和下箱体内;
所述三联齿盘包括伺服电机、联轴器、内齿盘连接件、内齿盘和外齿盘,所述伺服电机定位连接在所述下箱体底部,所述伺服电机的电机轴上固定连接有所述联轴器和内齿盘连接件,所述外齿盘固定连接在所述上箱体上部,所述内齿盘通过所述内齿盘连接件连接至所述上箱体上部,所述内齿盘位于所述外齿盘内圈;
所述三联齿盘还包括右齿盘驱动盘、右齿盘、驱动气缸、驱动板、驱动导柱,所述右齿盘驱动盘通过定位装置定位在所述驱动板上,所述右齿盘与所述右齿盘驱动盘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气缸固定安装在所述上箱体内部侧面,所述驱动导柱贯穿所述驱动板,以使得所述驱动气缸驱动所述驱动板移动时,所述驱动板沿所述驱动导柱的导向方向移动;
所述精度检测装置包括激光测距装置、内检测圈和外检测圈,所述内检测圈设置在所述外齿盘上,所述外检测圈设置在所述上箱体上;
所述激光测距装置设置在内检测圈或者所述外检测圈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激光测距装置设置在内检测圈上,所述激光测距装置包括多个激光传感器,所述多个激光传感器的数量等于所述内检测圈的内圈正多边形的边数量,且每一个激光传感器依次均匀设置在所述内检测圈的内圈正多边形的边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兆军张正阳何佳龙刘新东焦雷刘严韩良晟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