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电元件透明导电薄膜粘接用胶及其制备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电仪器制造领域,尤其是一种光电元件透明导电薄膜粘接用胶及其制备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光电仪器室外使用时,较大的自然温差变化,尤其是南方长期的潮湿气候,使得光电仪器光学镜头表面的水蒸气极易聚集成团而起雾,从而影响观测效果和监控精度,严重时会使观测及监控功能完全失效。加热光电元件表面,使的聚集成团的水滴挥发,是光电仪器除雾最为常用的方法。吹热风是加热光电元件表面是最简便的方法,但其结构过于复杂,适应性不好。氧化铟锡等导电薄膜透过率高,不但不会影响光电仪器的正常观察,而且因具有合适的电阻率,在光电元件表面通过真空镀膜等方式制备一层800nm左右厚度的氧化铟锡等导电薄膜,通电后产生的热量会除去光电元件表面聚集成团的液滴,达到除雾的目的。采用焊接将氧化铟锡等导电薄膜与加热电路联接时,因为导电薄膜较薄,薄膜极易受破坏。导电粘接是氧化铟锡等导电薄膜与加热电路联接的最优方法,但使用时较高的温度,极易造成电子行业经常使用的压敏型导电胶失效。查阅相关资料,并没有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电元件透明导电薄膜粘接用胶,其特征在于: 由重量配比为2.5~4:1: 0.5~10的甲组分、乙组分及导电金属粉组成;所述甲组分含有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酚醛环氧树脂、有机硅改性环氧、弹性体或弹性体改性环氧树脂、多元醇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各组分重量份数比为: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10~25份、酚醛环氧树脂45~80份、有机硅改性环氧10~40份、弹性体或弹性体改性环氧树脂10~40份、多元醇缩水甘油醚5~25份;所述乙组分含有聚醚胺环氧固化剂、芳香胺环氧固化剂、硅烷偶联剂及叔胺环氧固化促进剂,各组分重量份数为聚醚胺环氧环氧固化剂10~40份、芳香胺环氧固化剂60~90份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电元件透明导电薄膜粘接用胶,其特征在于:由重量配比为2.5~4:1:0.5~10的甲组分、乙组分及导电金属粉组成;所述甲组分含有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酚醛环氧树脂、有机硅改性环氧、弹性体或弹性体改性环氧树脂、多元醇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各组分重量份数比为: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10~25份、酚醛环氧树脂45~80份、有机硅改性环氧10~40份、弹性体或弹性体改性环氧树脂10~40份、多元醇缩水甘油醚5~25份;所述乙组分含有聚醚胺环氧固化剂、芳香胺环氧固化剂、硅烷偶联剂及叔胺环氧固化促进剂,各组分重量份数为聚醚胺环氧环氧固化剂10~40份、芳香胺环氧固化剂60~90份、硅烷偶联剂1~5份、叔胺环氧固化促进剂0~1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元件透明导电薄膜粘接用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金属粉为银粉、银包铜粉中的一种或两者的组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元件透明导电薄膜粘接用胶,其特征在于所述酚醛环氧树脂为苯酚甲醛型及邻甲酚甲醛型酚醛环氧树脂中的一种或两者的组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元件透明导电薄膜粘接用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为液体聚硫橡胶、液体丁腈橡胶、端羧基丁腈橡胶、端羟基丁腈橡胶、端环氧基丁腈橡胶、液体聚氨酯橡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元件透明导电薄膜粘接用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烷偶联剂为乙烯基硅烷偶联剂、乙氧基硅烷偶联剂、甲基丙烯酸基硅烷偶联剂、氨基硅烷偶联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句红兵,胡中,郭君,朱惠,周玲玲,马杰,张福云,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光电辅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