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控弯管机用下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6533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数控弯管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控弯管机用下料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启动电机,电机带动螺杆转动,从而使得推动杆发生移动,当充气囊一移动到钢管一端的内部时,利用充气管一对推动杆内部输送高压气体,从而使得充气囊一膨胀,进而使得限位块发生移动并对钢管的一端进行夹持固定,并对充气囊二进行抽气,从而使得固定块与钢管的一端分离,进而使得推动杆推动钢管进行移动,当钢管的一端移动到弯管机本体外侧时,利用充气管一对充气囊一进行抽气,从而使得限位块与钢管分离,通过使用该数控弯管机用下料装置,避免了使用人工对钢管进行抽离,且避免了抽离过程中钢管发生磕碰的情况,增大了钢管弯曲加工的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数控弯管机用下料装置
本技术涉及数控弯管机
,具体涉及一种数控弯管机用下料装置。
技术介绍
弯管机大致可以分为数控弯管机,液压弯管机等等,而数控弯管机,可对管材在冷态下进行一个弯曲半径或两个弯曲半径的缠绕式弯曲,广泛使用于汽车、空调等行业的各种管件和线材的弯曲,弯管机主要用于钢管的塑性成型。现有的数控弯管机在进行使用时,需要将钢管与数控弯管机的输出端进行插接,并在使用结束后,使用人工将钢管进行拔出,人工拔出钢管较为费力,且容易在拔出钢管的过程中与数控弯管机发生磕碰,对数控弯管机和钢管都会产生一定的损伤,长久以往,会影响数控弯管机的使用寿命,且对钢管的质量也会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人工拔出钢管较为费力,且容易使得钢管与数控弯管机发生碰撞产生损伤的问题,提供一种数控弯管机用下料装置。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数控弯管机用下料装置,包括弯管机本体,所述弯管机本体的输出端设置有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为一端敞口的壳体结构,所述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数控弯管机用下料装置,包括弯管机本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管机本体(100)的输出端设置有推动机构(200);/n所述推动机构(200)包括连接管(210),所述连接管(210)为一端敞口的壳体结构,所述连接管(210)内部的一端固连有电机(220),所述电机(220)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有螺杆(230),所述螺杆(230)的外侧旋合连接有推动杆(240),所述推动杆(240)为壳体机构,所述推动杆(240)另一端的外侧开设有充气孔(243),所述推动杆(240)对应充气孔(243)的位置处粘接固定有充气囊一(260),且充气囊一(260)与充气孔(243)连通,所述充气囊一(2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控弯管机用下料装置,包括弯管机本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管机本体(100)的输出端设置有推动机构(200);
所述推动机构(200)包括连接管(210),所述连接管(210)为一端敞口的壳体结构,所述连接管(210)内部的一端固连有电机(220),所述电机(220)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有螺杆(230),所述螺杆(230)的外侧旋合连接有推动杆(240),所述推动杆(240)为壳体机构,所述推动杆(240)另一端的外侧开设有充气孔(243),所述推动杆(240)对应充气孔(243)的位置处粘接固定有充气囊一(260),且充气囊一(260)与充气孔(243)连通,所述充气囊一(260)的外侧粘接固连有限位块(261),所述连接管(210)上开设有滑槽一(211),所述推动杆(240)的一端的外侧固连有充气管一(242),且充气管一(242)与推动杆(240)连通,所述充气管一(242)与滑槽一(211)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控弯管机用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210)的内侧壁对称固连有两个连接杆(250),两个所述连接杆(250)相邻的一侧均开设有滑槽二(2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建荣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市万荣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