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浅吃水急流航段客渡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6171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浅吃水急流航段客渡船,包括船体与船上建筑,所述船上建筑设置在船体上,所述船体的船首为纵流首,所述船体的船尾为圆舭线型,所述船体的舭部高于船底最低点,所述船体的舭部向船首逐渐过渡为杓形,所述船体的舭部向船尾逐渐过渡为平底。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对船体船首、船尾、舭部的修改,降低了船舶航行时的阻力,解决了在狭长的急流水域中浅吃水的船舶因为航行阻力大,造成的航速难以提升的技术问题,产生了在满足浅吃水的情况下能在狭长急流中以较快速度稳定的航行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浅吃水急流航段客渡船
本专利技术涉及江河用船
,尤其涉及一种浅吃水急流航段客渡船。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的浅吃水的客渡船的船体线型大多为浅吃水扁平型,船首为折角龟壳型,侧视首部船底线(船首底线轮廓)从舯即开始纵向平缓上翘,即船首向船中的船底线过渡距离较长且角度平缓,船中至尾部为平底圆舭型。其型宽吃水比与船长型深比都较大,而型宽吃水比较大,会使得该船船体摆周期小,摇摆利害,航行阻力大;而船长型深比较大,会使得该船船体纵向强度弱,稳性差。船舶在浅水中航行,由于航道的过水剖面减小,使船体周围的流速增加,流体压力降低,进而引起船体下沉、纵倾、船侧水面下降及兴波增大等现象,因此船舶在浅水中航行时的阻力一般要比深水中大。如果是在狭长巷道进行航行时,船首附近的水面升高和随船前进的横波比浅水中更大,船首后因压力降低、水面下降形成斜坡,行船似爬坡,此外由于存在侧壁,导致散波的反射与船体波系相互迭加,使兴波阻力增大。在如此大的阻力前提下,造成了船舶航速难以提升的问题,而在船舶急流水域航行需要具有较高的航速,同时船舶上滩也需要具有较高的航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浅吃水急流航段客渡船,解决了在狭长的急流水域中浅吃水的船舶因为航行阻力大,造成的航速难以提升的技术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浅吃水急流航段客渡船,包括船体与船上建筑,所述船上建筑设置在船体上,所述船体的船首为纵流首,所述船体的船尾为圆舭线型,所述船体的舭部高于船底最低点,所述船体的舭部向船首逐渐过渡为杓形,所述船体的舭部向船尾逐渐过渡为平底。进一步的,所述船尾部设有闭式隧道。进一步的,所述船体采用柴油机直接推进方式,所述船体采用双机与双桨结构。进一步的,所述船体采用双舵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双舵结构的舵叶采用流线型舵叶,所述双舵结构上设有上下止流板。进一步的,所述船体上设有水密浮力空舱,所述水密浮力空舱提供的浮力大于客渡船空船重量的110%。进一步的,所述船体采用钢质,所述船上建筑采用铝质。进一步的,所述船体的甲板客舱都设为落舱式客舱,所述落舱式客舱的下落距离为300mm-500mm之间。进一步的,所述客渡船的型宽设置在4-5m,型深设置在1.1-1.3m,设计水线长为17.1-21.65m,设计吃水为0.55m,垂线间长为16.6-21.6m。进一步的,所述船首的进流段延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原理为:船体的船首采用纵流首,改善船首兴波阻力的同时对冲滩有利,船体的船尾采用圆舭线型,使得浮心后移,改善了浅水航行中船的纵倾与下沉,将舭部位置升高高于船底最低点,达到在冲滩时可以达到较高的航速,进而上滩;舭部向船首逐渐过渡为杓,减少了船首底部波浪拍击以减小阻力,同时舭部向船尾逐渐过渡为平底,提升尾部上升水动力,进一步改善航行浮态。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对船体船首、船尾、舭部的修改,降低了船舶航行时的阻力,解决了在狭长的急流水域中浅吃水的船舶因为航行阻力大,造成的航速难以提升的技术问题,产生了在满足浅吃水的情况下能在狭长急流中以较快速度稳定的航行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船体横抛面线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船体前部纵抛面线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船体后部纵抛面线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船体前部设计水线面线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船体后部设计水线面线形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客渡船结构示意图。其中,100、船体;200、船上建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如图1-6所示的浅吃水急流航段客渡船,包括船体100与船上建筑200,其中船上建筑200设置在船体100上,具体的船体100的船首为纵流首,起到改善船首兴波阻力的同时对冲滩有利,船首的进流段延长,让进流段较长,使得船首侧面线型削瘦,减小狭长航道中船首波浪堆迭,船体100的船尾为圆舭线型,使得浮心后移,改善了浅水航行中船的纵倾与下沉,船体100的舭部高于船底最低点,达到在冲滩时可以达到较高的航速,便于上滩,船体100的舭部向船首逐渐过渡为杓形,减少了船首底部波浪拍击以减小阻力,船体100的舭部向船尾逐渐过渡为平底,提升尾部上升水动力,进一步改善航行浮态,通过上述结构本专利技术的船舶能在吃水深度为0.55m的前提下,在狭长的急流水域快速航行,航行速度能达到19km/h。具体的如图1-5所示,船尾设有闭式隧道,具体的闭式隧道的顶线在船尾的尾封板处低于设计水线位置,采用闭式隧道可以有效提高螺旋桨推进效率,同时采用闭式隧道,相对于开式隧道而言,闭式隧道倒车性能更好。具体的船体100采用柴油机直接推进方式,使得船体100具有优良的续航能力;同时船体100采用双机与双桨结构进行推进,使得船舶具有更加优良的机动性,采用双舵结构控制行驶方向,使得船舶具有优良的操纵性及安全性。双舵结构的舵叶采用流线型舵叶,减少舵叶在水中受到的阻力,双舵结构上设有上下止流板,能进一步的提升舵叶水动力性能,以满足急流航段的操纵性要求。具体的船体100上设有若干水密浮力空舱,以保证船舶翻沉后的剩余稳性,具体的水密浮力空舱提供的浮力大于客渡船空船重量的110%,达到一个水密浮力空舱破损,船舶不会不沉的抗沉性要求。具体的船体100采用钢质,船上建筑200采用铝质。具体的如下表所示:因本专利技术需要的是浅吃水的船舶,因此为减轻船舶重量,但本专利技术需要在狭长急流水域航行,还需考虑到船舶易发生碰撞,因此船体100应当具有优良的强度与韧性,所以应当选用铝合金作为船体100的材质为最佳,但因为铝合金成本较高,因此本专利技术选用钢质船体100,而船上建筑200采用铝合金材质,降低了成本的同时也保证了船体100的重量与优良的强度与韧性。具体的船体100采用钢质为船用A级钢,铝质为船用5083铝合金。如图6所示,船体100的甲板客舱都设为落舱式客舱,可显著的降低船舶空船重心高度,起到提升船舶稳定性的作用,具体的落舱式客舱的下落距离为300mm-500mm之间,这个下落深度确保载客甲板位于设计水线高度之上,以保证船舶客舱万一出现破损,客舱不至进水。本专利技术的客渡船的型宽设置在4-5m,型深设置在1.1-1.3m,设计水线长为17.1-21.65m,设计吃水为0.55m,垂线间长为16.6-21.6m。具体的本专利技术客渡船设有三种船型如下表:其中分为30客、50客与80客三种船形,如表所示,30客的型宽吃水比为7.27,50客的型宽吃水比为8.18,80客的型宽吃水比为9.09,其型宽吃水比都小于10,使得船舶航行阻力较小,船体100摆周期较大,进而不易产生剧烈摇摆。如表所示,30客的船长型深比为15.9,50客的船长型深比为15.23.80客的船长型深比为16.2,其船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浅吃水急流航段客渡船,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与船上建筑,所述船上建筑设置在船体上,所述船体的船首为纵流首,所述船体的船尾为圆舭线型,所述船体的舭部高于船底最低点,所述船体的舭部向船首逐渐过渡为杓形,所述船体的舭部向船尾逐渐过渡为平底。/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浅吃水急流航段客渡船,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与船上建筑,所述船上建筑设置在船体上,所述船体的船首为纵流首,所述船体的船尾为圆舭线型,所述船体的舭部高于船底最低点,所述船体的舭部向船首逐渐过渡为杓形,所述船体的舭部向船尾逐渐过渡为平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吃水急流航段客渡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尾设有闭式隧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吃水急流航段客渡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采用柴油机直接推进方式,所述船体采用双机与双桨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吃水急流航段客渡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采用双舵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浅吃水急流航段客渡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舵结构的舵叶采用流线型舵叶,所述双舵结构上设有上下止流板。


6.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鹏黄磊周能李铁桥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市伟佳船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