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电电机轴抛光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抛光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电电机轴抛光装置。
技术介绍
抛光机也称为研磨机,常常用作机械式研磨、抛光及打蜡,其工作原理是:电动机带动安装在抛光机上的海绵或羊毛抛光盘高速旋转,由于抛光盘和抛光剂共同作用并与待抛表面进行摩擦,进而可达到去除漆面污染、氧化层、浅痕的目的,抛光盘的转速一般在1500-3000r/min,多为无级变速,施工时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按动力来源有气动和电动两种。气动式比较安全,但需要气源;电动式容易解决电源问题,但一定要注意用电安全,按功能分有双功能工业用磨砂、抛光机和简易型抛光机两种,双功能工业用磨砂抛光机能安上砂轮打磨金属材料,又能换上抛光盘做车漆护埋,按转速分类有高速抛光机、中速抛光机和低速抛光机三种,抛光机的主要附件是抛光盘,抛光盘安装在抛光机上,与研磨剂或抛光剂共同作用完成研磨、抛光作业,按抛光盘与抛光机的连接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种:螺栓盘:适用于带有螺栓接头的抛光机。螺母盘:适用于带有螺母接头的抛光机,吸盘:适用于带有吸盘的抛光机。即抛光机的机头用螺钉固定有一个硬质塑料聚酯底盘,底盘的工作面可粘住带有尼龙易粘平面的物体,这样就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各种吸盘式的抛光盘,只需将此种抛光盘贴在底盘上即可,使用起来极为方便,抛光机操作的关键是要设法得到最大的抛光速率,以便尽快除去磨光时产生的损伤层。同时也要使抛光损伤层不会影响最终观察到的组织,即不会造成假组织,前者要求使用较粗的磨料,以保证有较大的抛光速率来去除磨光的损伤层,但抛光损伤层也较深;后者要求使用最细的材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电电机轴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1),所述设备主体(1)的内部对称设置有两个液压装置(2),两个所述液压装置(2)的下方设置有升降滑板(3),所述设备主体(1)的上端设置有驱动辊(4),所述设备主体(1)的上端在位于驱动辊(4)的一侧对称设置有四个从动轮(5),所述设备主体(1)的上端在位于四个从动轮(5)的一侧设置有驱动电机(6),所述驱动电机(6)的前端设置有驱动轴(20),所述驱动轴(20)上设置有限位转盘(21),所述限位转盘(21)上对称设置有四个限位柱(22),所述驱动轴(20)上安装有打磨装置(7),所述打磨装置(7)包含安装结构(24)和打磨结构(25),所述打磨结构(25)的内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固定卡块(8),两个所述固定卡块(8)的外端均设置有一个限位挡板(33),两个所述限位挡板(33)的外端均设置有一个连接柱(34),两个所述连接柱(34)上均安装有一个固定弹簧(35),两个所述连接柱(34)的外端均设置有一个连接拉环(36)。/n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风电电机轴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1),所述设备主体(1)的内部对称设置有两个液压装置(2),两个所述液压装置(2)的下方设置有升降滑板(3),所述设备主体(1)的上端设置有驱动辊(4),所述设备主体(1)的上端在位于驱动辊(4)的一侧对称设置有四个从动轮(5),所述设备主体(1)的上端在位于四个从动轮(5)的一侧设置有驱动电机(6),所述驱动电机(6)的前端设置有驱动轴(20),所述驱动轴(20)上设置有限位转盘(21),所述限位转盘(21)上对称设置有四个限位柱(22),所述驱动轴(20)上安装有打磨装置(7),所述打磨装置(7)包含安装结构(24)和打磨结构(25),所述打磨结构(25)的内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固定卡块(8),两个所述固定卡块(8)的外端均设置有一个限位挡板(33),两个所述限位挡板(33)的外端均设置有一个连接柱(34),两个所述连接柱(34)上均安装有一个固定弹簧(35),两个所述连接柱(34)的外端均设置有一个连接拉环(3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电电机轴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1)的下端对称设置有四个支撑腿(9),所述设备主体(1)的下端在位于四个支撑腿(9)之间对称开设有两个撑板槽(10),两个所述撑板槽(10)的顶端均开设有一个收纳孔(11),所述设备主体(1)的一端设置有驱动转盘(12),所述驱动转盘(12)上在位于设备主体(1)内设置有电机,所述设备主体(1)的上端对称设置有两个固定装置(16),所述设备主体(1)的上端设置有固定结构(1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风电电机轴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液压装置(2)分别设置在两个收纳孔(11)内,两个所述液压装置(2)的下端均设置有一个支撑板(13),两个所述支撑板(13)分别设置在两个撑板槽(10)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风电电机轴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滑板(3)上对称开设有四个方形通孔(14),四个所述方形通孔(14)均将升降滑板(3)的上下两端贯穿,所述升降滑板(3)的下端对称设置有四个万向轮(15),所述升降滑板(3)设置在两个支撑板(13)的下端。
技术研发人员:李一卓,张洪,彭喜生,颜伏斌,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创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