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训练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58593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多功能训练车,包括底部框架和平台板,底部框架中部具有供人蹲站的运动空间,底部框架的左右两侧的中部均固定有握把和短距杠铃杆,底部框架的四角均具有可升降车轮,平台板的外边缘与底部框架的内边缘对应,平台板可拆卸的固定在底部框架上,平台板的上表面具有脚步训练垫;可升降车轮升起时,底部框架的底面与地面接触;可升降车轮降下时,可升降车轮与地面接触;平台板拆卸后,底部框架及其上的握把和短距杠铃杆作为六角杠铃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多功能训练车,可在专项训练场进行力量训练、灵活训练,利于力量训练和专项训练的结合,训练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训练车
本技术涉及训练设备领域,尤其涉及多功能训练车。
技术介绍
运动员的训练分为力量训练和专项训练,由于力量训练常须使用各种训练器械,训练器械笨重、不便于携带、使用条件要求高,力量训练常在力量训练场馆内进行,而专项训练常常需要专项训练场,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后需要花时间转到专项训练场而造成训练中断,会影响力量训练的成效转化到专项训练的训练进程,不利于力量训练和专项训练的结合,且在力量训练场馆内进行力量训练不利于一些需要与场地结合进行腿部力量训练的练习。现有的训练器械功能大多单一,训练者训练时需要更换多种训练器械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本专利技术,能够进行力量训练、灵活训练等,还能够在训练完后,直接用训练车两侧自带的泡沫轴进行放松,为训练者节省很多时间和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多功能训练车,可在专项训练场进行力量训练、灵活训练,利于力量训练和专项训练的结合,训练效果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公开的多功能训练车,包括底部框架和平台板,所述底部框架中部具有供人蹲站的运动空间,所述底部框架的左右两侧的中部均固定有握把和短距杠铃杆,所述底部框架的四角均具有可升降车轮,所述平台板的外边缘与所述底部框架的内边缘对应,所述平台板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底部框架上,所述平台板的上表面具有脚步训练垫;所述可升降车轮升起时,所述底部框架的底面与地面接触;所述可升降车轮降下时,所述可升降车轮与地面接触;所述平台板拆卸后,所述底部框架及其上的所述握把和所述短距杠铃杆作为六角杠铃使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需要移动器械时,降下可升降车轮,将杠铃片放置于平台板上,可移动到专项训练场,升起可升降车轮,底部框架与地面接触固定,通过平台板上的脚步训练垫可进行脚步训练,取下平台板后,训练者双手握住左右两侧的握把,站立于底部框架中部的运动空间内,可作为六角杠铃进行力量训练,左右两侧的短距杠铃杆上可固定杠铃片,增加训练负重,方便在专项训练场进行力量训练、灵活训练,利于力量训练和专项训练的结合,训练效果好。进一步的,还包括杠铃片堆放杆,所述平台板中部具有与所述杠铃片堆放杆端部适配的接口,所述杠铃片堆放杆穿过所述脚步训练垫后通过所述接口与所述平台板可拆卸连接。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杠铃片放置和固定,避免移动过程中杠铃片掉落引发事故。进一步的,所述杠铃片堆放杆为可伸缩杠铃杆,所述接口与所述可伸缩杠铃杆的端部适配,所述可伸缩杠铃杆的一端穿过所述脚步训练垫后通过所述接口与所述平台板可拆卸连接。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训练车移动到预定地点后,可将可伸缩杠铃杆从平台板上拆下,伸长作为杠铃杆用于力量训练,可伸缩杠铃杆缩短后固定在平台板上,降低固定的杠铃片的重心和高度,固定更加稳固。进一步的,还包括左侧支撑架和右侧支撑架,所述左侧支撑架与所述底部框架的左侧边铰接,所述右侧支撑架与所述底部框架的右侧边铰接,所述左侧支撑架和/或所述底部框架上具有用于将所述左侧支撑架固定的第一固定器,所述右侧支撑架和/或所述底部框架上具有用于将所述右侧支撑架固定的第二固定器,所述左侧支撑架和所述右侧支撑架竖直固定时,作为杠铃架使用。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需要支撑杠铃杆时,使左侧支撑架和右侧支撑架竖直,并通过第一固定器和第二固定器固定,左侧支撑架和右侧支撑架与底部框架一起形成杠铃架,便于杠铃训练,可进行多种动作的杠铃力量训练。进一步的,所述左侧支撑架和所述右侧支撑架的高度的和小于或等于所述底部框架前侧边和后侧边的长度。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移动时,可将左侧支撑架和右侧支撑架向内翻转放置在底部框架上,左侧支撑架和右侧支撑架的高度的和小于或等于底部支撑架的前侧边和后侧边的长度,便于收拢放置。进一步的,所述左侧支撑架和所述右侧支撑架用于支撑杠铃的边均为凹弧边,所述左侧支撑架和所述右侧支撑架竖直时,其用于支撑杠铃的边均中部低两侧高。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避免放置在左侧支撑架和右侧支撑架上的杠铃滑落。进一步的,所述底部框架的前后两侧均具有把手。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即便于推动,且可将弹力绳绑在两侧的把手和人体上,进行阻力跑训练。进一步的,所述底部框架的前后两侧的所述把手与所述底部框架之间均设置有泡沫轴。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训练后,可使用泡沫轴进行肌肉放松,泡沫轴设置在把手和底部框架之间,便于使用。进一步的,所述底部框架的左右两侧的握把表面均具有防滑层。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作为六角杠铃时手部抓握,避免滑脱。进一步的,所述底部框架内侧具有多个支撑件,所述平台板放置于所述支撑件上并通过所述底部框架的内边缘固定。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平台板安装和拆卸方便,便于灵活训练和力量训练的转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平台板拆卸状态左侧支撑架和右侧支撑架外翻时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平台板安装状态左侧支撑架和右侧支撑架外翻时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平台板拆卸状态左侧支撑架和右侧支撑架内收时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平台板安装状态左侧支撑架和右侧支撑架内收时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可升降车轮下降状态左侧支撑架和右侧支撑架内收时的左侧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可升降车轮升起状态左侧支撑架和右侧支撑架竖直固定时的左侧视图;图7为可伸缩杠铃杆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中:1、底部框架;11、支撑件;12、可升降车轮;13、把手;14、泡沫轴;15、握把;16、防滑层;17、短距杠铃杆;21、左侧支撑架;22、右侧支撑架;3、杠铃片固定夹;4、平台板;5、可伸缩杠铃杆;51、可伸缩握持段;52、杠铃片夹紧段;6、杠铃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图7所示,本技术公开的多功能训练车的实施例,包括底部框架1和平台板4,底部框架1中部具有供人蹲站的运动空间,底部框架1的左右两侧的中部均固定有握把15和短距杠铃杆17,底部框架1的左右两侧的握把15表面均具有防滑层16,两侧的短距杠铃杆17均可与底部框架1可拆卸连接,可螺纹连接或者卡接,短距杠铃杆17上具有杠铃片固定夹3,底部框架1的四角均具有可升降车轮12,可升降车轮12可同现有的可移动式的千金顶的车轮结构,也可为其他现有的可升降车轮12,可升降车轮12的固定端与底部框架1固定连接,活动端连接车轮,车轮为万向轮,便于转向,平台板4的外边缘与底部框架1的内边缘对应,平台板4可拆卸的固定在底部框架1上,平台板4的上表面具有脚步训练垫;可升降车轮12升起时,底部框架1的底面与地面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训练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框架(1)和平台板(4),所述底部框架(1)中部具有供人蹲站的运动空间,所述底部框架(1)的左右两侧的中部均固定有握把(15)和短距杠铃杆(17),所述底部框架(1)的四角均具有可升降车轮(12),所述平台板(4)的外边缘与所述底部框架(1)的内边缘对应,所述平台板(4)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底部框架(1)上,所述平台板(4)的上表面具有脚步训练垫;/n所述可升降车轮(12)升起时,所述底部框架(1)的底面与地面接触;/n所述可升降车轮(12)降下时,所述可升降车轮(12)与地面接触;/n所述平台板(4)拆卸后,所述底部框架(1)及其上的所述握把(15)和所述短距杠铃杆(17)作为六角杠铃使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训练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框架(1)和平台板(4),所述底部框架(1)中部具有供人蹲站的运动空间,所述底部框架(1)的左右两侧的中部均固定有握把(15)和短距杠铃杆(17),所述底部框架(1)的四角均具有可升降车轮(12),所述平台板(4)的外边缘与所述底部框架(1)的内边缘对应,所述平台板(4)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底部框架(1)上,所述平台板(4)的上表面具有脚步训练垫;
所述可升降车轮(12)升起时,所述底部框架(1)的底面与地面接触;
所述可升降车轮(12)降下时,所述可升降车轮(12)与地面接触;
所述平台板(4)拆卸后,所述底部框架(1)及其上的所述握把(15)和所述短距杠铃杆(17)作为六角杠铃使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训练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杠铃片堆放杆,所述平台板(4)中部具有与所述杠铃片堆放杆端部适配的接口,所述杠铃片堆放杆穿过所述脚步训练垫后通过所述接口与所述平台板(4)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训练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杠铃片堆放杆为可伸缩杠铃杆(5),所述接口与所述可伸缩杠铃杆(5)的端部适配,所述可伸缩杠铃杆(5)的一端穿过所述脚步训练垫后通过所述接口与所述平台板(4)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训练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侧支撑架(21)和右侧支撑架(22),所述左侧支撑架(21)与所述底部框架(1)的左侧边铰接,所述右侧支撑架(22)与所述底部框架(1)的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晓峰吴鹏葛青王嵘解元孙晓宇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体育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