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对复杂管系的机器人对接焊系统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复杂高价值管系智能制造领域,特别是一种针对复杂管系的机器人对接焊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在传统的管件对接焊装备使用过程中,普遍采用电动辅助装卡、人工在线手工调整寻位、手动调节工艺参数。导致人工参与度过高,装备在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低。同时,由于焊接加热产生不均匀温度场而引起的残余应力,往往导致后期管件使用中的应力腐蚀、应力释放缺陷。面对诸多特种材质及高价值管系的高精度及可靠性要求,尤其是面向有色金属管-管、管-法兰、管三通、管弯头等附件对接焊应用,当前手工或半自动装备基本无法满足装配精度及焊后成品质量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复杂管系的机器人对接焊系统及方法。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针对复杂管系的机器人对接焊系统,包括复杂管系变位平台、机器人焊接平台、应力调控单元和系统集成单元;所述复杂管系变位平台用于支撑并自定心卡紧待焊管件,并提供旋转变位;所述应力调控单元用于在系统焊接过程中通过超声导波束进行焊缝位置的能量导入;所述机器人焊接平台包括六轴工业机器人、机器人轨道、焊接电源、焊枪和焊缝跟踪传感器;所述六轴工业机器人通过安装座安装于机器人轨道,用于完成待焊管件的扫描和不同焊缝位置的轴向滑移;焊枪安装于机器人末端,焊缝跟踪传感器通过过渡支架夹持并前置安装于焊枪上,焊缝跟踪传感器相对与焊枪末端存在前置量;所述系统集成单元通过总控制柜的操控终端来实现系统作业参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针对复杂管系的机器人对接焊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复杂管系变位平台、机器人焊接平台、应力调控单元(11)和系统集成单元;/n所述复杂管系变位平台用于支撑并自定心卡紧待焊管件,并提供旋转变位;/n所述应力调控单元(11)用于在系统焊接过程中通过超声导波束进行焊缝位置的能量导入;/n所述机器人焊接平台包括六轴工业机器人(5)、机器人轨道(4)、焊接电源(13)、焊枪(6)和焊缝跟踪传感器(7);所述六轴工业机器人(5)通过安装座安装于机器人轨道(4),用于完成待焊管件(14)的扫描和不同焊缝位置的轴向滑移;焊枪(6)安装于机器人末端,焊缝跟踪传感器(7)通过过渡支架夹持并前置安装于焊枪(6)上,焊缝跟踪传感器(7)相对与焊枪(6)末端存在前置量;/n所述系统集成单元通过总控制柜的操控终端来实现系统作业参数的输入、设备运行状态显示、信息的输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对复杂管系的机器人对接焊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复杂管系变位平台、机器人焊接平台、应力调控单元(11)和系统集成单元;
所述复杂管系变位平台用于支撑并自定心卡紧待焊管件,并提供旋转变位;
所述应力调控单元(11)用于在系统焊接过程中通过超声导波束进行焊缝位置的能量导入;
所述机器人焊接平台包括六轴工业机器人(5)、机器人轨道(4)、焊接电源(13)、焊枪(6)和焊缝跟踪传感器(7);所述六轴工业机器人(5)通过安装座安装于机器人轨道(4),用于完成待焊管件(14)的扫描和不同焊缝位置的轴向滑移;焊枪(6)安装于机器人末端,焊缝跟踪传感器(7)通过过渡支架夹持并前置安装于焊枪(6)上,焊缝跟踪传感器(7)相对与焊枪(6)末端存在前置量;
所述系统集成单元通过总控制柜的操控终端来实现系统作业参数的输入、设备运行状态显示、信息的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复杂管系的机器人对接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杂管系变位平台由支撑轨道(10)、U型旋转变位卡盘(8)、前支撑滚轮架(12)和后支撑滚轮架(9)组成;所述U型旋转变位卡钳(8)固定安装于支撑轨道(10)上,前支撑滚轮架(12)和后支撑滚轮架(9)安放于U型旋转变位卡钳(8)两侧,并通过滑块连接至支撑轨道(10)上,通过齿轮齿条传动实现管件轴线方向的自动调整;前支撑滚轮架(12)和后支撑滚轮架(9)通过电机驱动涡轮蜗杆减速器带动支撑托辊上下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对复杂管系的机器人对接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调控单元(11)由四组楔块(1101)、四路高能声束换能器(1102)、四件换能器安装调整架(1103)、四件环形过渡安装座(1105)、环形支座(1104)和信号放大器及多路超声信号控制器组成;四路高能声束换能器(1102)通过螺钉固定在四组楔块(1101)上,楔块(1101)经过安装调整支架(1103)连接至环形过渡安装座(1105)上,四件过渡安装座(1105)经过螺钉安装至环形支座(1104);环形支座(1104)固定在待焊管件上;应力调控由系统集成单元设置并下发调控时间、调控强度参数,多路超声信号控制器通过信号放大器将信号放大并由高能声束换能器(1102)进行输出,实现沿周焊缝的多区域应力调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对复杂管系的机器人对接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支座(1104)由周向布置的锁紧螺钉固定在待焊管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杂管系的机器人对接焊方法,其特征在于,直径小于140mm以下管件,由焊缝跟踪传感器(7)先沿周扫描并提取焊缝位置参数,再由机器人根据提取的焊缝位置参数进行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小伟,徐春广,廖良闯,史超,陆姜全,张锐,胡晓磊,张成,梁乐,王传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江苏杰瑞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