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其包括:垫板;下端与垫板相连接的底座;通过铰链机构与底座上端相连接的第一活动板;通过铰链机构与第一活动板后端相连接的第二活动板;增氧管路,在增氧管路上开设有氧气喷口;负压管路,在负压管路上开设有吸气孔;覆盖在底座、第一活动板和第二活动板上方及四周的防护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减少气管插管操作和气管切开手术时发生交叉感染,防止呼吸道传染病人经气道感染近距离操作的医务人员,也可以用于保护经口及人工气道进行吸痰操作的医务工作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管插管防护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具体是一种用于气管插管、经口及人工气道进行吸痰操作的防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减少对呼吸道传染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及吸痰等操作时的医务人员感染风险的插管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自2003年以来,随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甲型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如何对传染性疾病进行有效防控、及时消除交叉性感染,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传染病防控中切断传播途径是三大防控措施之一,隔离传染病源,对传染性、疑似传染性病员及时处置,是防控传染病传播感染的有效措施。作为呼吸道传染病,通常的传播途径包括经呼吸道飞沫传染、接触传播、粪口传播、气溶胶传播等。呼吸道传染病由于炎症损伤累及气道及肺部,病人通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氧,严重者抢救多需要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吸痰治疗。在此过程中,医务人员将近距离接触患者产生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飞沫及高浓度气溶胶,有极大的感染风险。减少及消除对医务人员在气管插管操作时的感染,是保护医务人员、同时提高患者救治生存率的重要措施。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减少此类风险的方法是使用一种正压通气头盔,采用随身电动装置动态产生经高效过滤的干净空气,供使用者呼吸的同时在密闭的头盔中形成正压,以此避免使用者经呼吸道感染。我国少数一些传染病诊治重点单位也在应用此类装置。但此类装置价格昂贵,动辄数万元、十余万元人民币,无法在临床中推广。国内也有一种类似保护性头盔,但不提供正压气流,采用过滤膜保护呼吸,由于佩戴时需脱除原头面部防护装置,且佩戴后操作视野有较大的限制,不便于紧急情况下的救治。除此之外,尚有一种织物头套,完全覆盖医务人员已穿戴二级防护用品的头面部直至肩部,由于头套防护气密等级高,导致头罩内汗湿气积聚,穿着者闷憋感明显,雾气影响操作视野,难以较长时间使用。另外,上述几种防护设备不能减少操作时产生的飞沫及高浓度气溶胶对附近的床单位、仪器和医务人员体表的污染,也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因此,临床亟需一种气管插管防护装置来保护对呼吸道传染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及吸痰等操作的医务人员,避免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保障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手术及吸痰操作的医务人员不被呼吸道传染病人感染,基于使术者与病人相隔离、同时兼顾向患者提供氧气以便减少患者插管并发症的思路,作为多年临床实践经验的医生,专利技术人构思并制作出一种结构简单、能够减少气管插管操作时发生交叉感染的防护装置。具体而言,本技术包括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其包括:用于垫在患者头颈部后、限定头部并稳定装置的垫板,其可以大致呈矩形;下端与垫板相连接、用于限定头顶位置的底座,其大致呈矩形;前端一边通过铰链机构与底座上端一边相连接的第一活动板,其大致呈矩形,术中第一活动板一般位于患者面部上方,或者位于患者面部及一部分颈部上方;前端一边通过铰链机构与第一活动板后端一边相连接的第二活动板,其大致呈矩形,术中第二活动板一般位于患者颈部至胸部上方;设置在底座上、用于向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内输送氧气的增氧管路,优选增氧管路设置在底座内壁,在增氧管路上开设有氧气喷口,用于向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内吹送氧气,氧气喷口可以是在增氧管路上钻取的开孔,数量为一个以上,优选数量为两个以上;依次沿着底座、第一活动板和第二活动板设置、用于从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内后部抽吸气体的负压管路,优选沿着底座、第一活动板和第二活动板内壁设置,在负压管路上开设有吸气孔,吸气孔可以是在负压管路上钻取的开孔,优选数量为两个以上,例如三个以上、四个以上、五个以上或者六个以上。上述垫板、底座、第一活动板和第二活动板构成了气管插管防护装置框架(骨架),垫板、底座、第一活动板和第二活动板优选都由硬质透明高分子材料比如有机玻璃制成。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可以在底座里面设置与增氧管路相连通的氧气喷嘴,用以代替氧气喷口。该氧气喷嘴可以呈喇叭口状。可选地,上述氧气喷嘴是呈柱状的氧气接口,用于连接医用氧气面罩或者氧气管。这种情况下,氧气接口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上述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可以在第二活动板里面设置与负压管路相连通的吸气口、用于代替吸气孔。该吸气口优选呈喇叭口状。上述气管插管防护装置还包括防护帘,用以覆盖或固定在气管插管防护装置框架(骨架)并形成相对密闭的隔离空间。防护帘可以由软质的透明高分子材料比如PVC制成,从而使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形成整体透明的防护罩或称隔离罩。防护帘上开设有两个以上开口(或称豁口),用于供医生手部伸入防护装置内实施插管操作、吸痰操作。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依次与底座通过铰链机构相连接的活动板可以有多个,不仅仅限于第一活动板和第二活动板这两个,只要能形成完整的防护罩框架或称骨架以便实施气管插管操作的安全空间即可。上述气管插管防护装置还可以在底座、第一活动板和第二活动板两侧边缘、以及第二活动板后端边缘上分别设置有压条,用于固定防护帘,形成相对密闭的操作空间。在这种情况下,防护帘可通过压条固定而悬挂在防护装置侧面及后端,不需要将整张的防护软帘覆盖在整个防护装置框架上。上述垫板、底座、第一活动板和第二活动板还可以一体成型,使得气管插管防护装置框架(骨架)形状固定不变,加工方便,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上述负压管路可以通过负压软管安装接头与病房内的墙式负压吸引系统或者负压设备相连接。上述增氧管路可以通过增氧软管安装接头与病房内的墙式供氧系统或者瓶装氧设备相连接。优选地,上述垫板与底座下端固定连接或榫卯结构;或者垫板与底座一体成型,侧面大体呈L型,优选一体成型。在一种优选方案中,在上述底座和第一活动板之间设置有密封片,优选为弹性高分子材料比如橡胶或者硅橡胶;在所述第一活动板和第二活动板之间设置有密封片,优选为弹性高分子材料比如橡胶或者硅橡胶。上述铰链机构和铰链机构可以是可随意进行角度旋转的可调扭矩合页即定位合页或称止动合页。上述增氧管路和负压管路可以是软管。上述增氧管路的进气口连接有增氧软管安装接头,所述负压管路的出气口连接有负压软管安装接头。优选上述增氧软管安装接头和负压软管安装接头都穿设在底座上。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压条相对于底座、第一活动板和第二活动板斜向下方和/或外侧设置。上述压条可以分别与底座、第一活动板和第二活动板通过螺钉固定,或者通过其他连接方式固定。在一种优选方案中,上述插管防护装置从前端即底座至后端(即第二活动板后端)的长度可以为60-90cm,宽度可以为30-50cm,高度可以为50-80cm。本技术的气管插管防护装置是一种结构简易、操作灵活方便的负压增氧防护罩,通过提供负压减少呼吸道传染病人呼出的具有感染性的气溶胶直接排到周边环境空气中,能够有效地减少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以及吸痰操作时呼吸道传染病人经气流感染医务人员,而且通过向患者提供氧气可以减少患者气管插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垫在患者头颈部后面、限定头部的垫板;下端与垫板相连接、用于限定头顶位置的底座;前端一边通过铰链机构与底座上端一边相连接的第一活动板;前端一边通过铰链机构与第一活动板后端一边相连接的第二活动板;设置在底座上、用于向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内输送氧气的增氧管路,在增氧管路上开设有氧气喷口,用于向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内吹送氧气;依次沿着底座、第一活动板和第二活动板设置的负压管路,在负压管路上开设有吸气孔,用于从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内后部汇聚吸纳患者呼出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垫在患者头颈部后面、限定头部的垫板;下端与垫板相连接、用于限定头顶位置的底座;前端一边通过铰链机构与底座上端一边相连接的第一活动板;前端一边通过铰链机构与第一活动板后端一边相连接的第二活动板;设置在底座上、用于向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内输送氧气的增氧管路,在增氧管路上开设有氧气喷口,用于向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内吹送氧气;依次沿着底座、第一活动板和第二活动板设置的负压管路,在负压管路上开设有吸气孔,用于从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内后部汇聚吸纳患者呼出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底座里面设置与增氧管路相连通的氧气喷嘴,用以代替氧气喷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活动板里面设置与负压管路相连通的吸气口,用于代替吸气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帘,用以覆盖或固定在底座、第一活动板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葆青,华子恺,张欢欢,宋元林,胡新华,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