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儿科康复助行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儿科康复助行装置。
技术介绍
儿童在做完下肢骨科手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床上疗养后,还需要通过运动来锻炼下肢的肌肉和骨骼,加速术后下肢运动能力的恢复。现有公开号为CN103860362A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骨科助行器,该骨科助行器包括两种结构:第一种结构包括:臂托垫、方向调节轴、手握环、主体支架、挡板、脚托槽、万向轮、折叠坐板、拆卸支撑杆、存放筒;第二种结构包括:挂杆、伸缩撑杆、挂带、滚轮、座板、伸缩支架、转轴、把手、安全皮带、纳物袋、防滑地脚、辅助横杆。上述的这种骨科助行器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但是上述的这种骨科助行器依旧存在着一些缺点,如:一、其无法同时实现轮椅被动助行和主动助行功能;二、其难以在主动助行过程时根据身高进行适当调整进行助行,并且在不需要主动助行时占据空间大,使用不便;三、不方便为患者腿部提供直接支撑和理疗。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儿科康复助行装置,以解决背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儿科康复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电动轮椅(1);/n固定在所述电动轮椅(1)两侧的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n支撑座(13),所述支撑座(13)的底部安装有若干个支腿(14),若干个所述支腿(14)的底部分别固定有自锁万向轮(15);/n支撑套(16),所述支撑套(16)设置在所述支撑座(13)的上方;/n用于带动所述支撑套(16)进行高度调整的高度调整组件(2);/n固定座(17),所述固定座(17)固定在所述支撑套(16)的顶部;/n可伸缩调整手扶间距的手扶组件(3);/n用于带动所述支撑座(13)和所述支撑套(16)从所述电动轮椅(1)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儿科康复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动轮椅(1);
固定在所述电动轮椅(1)两侧的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
支撑座(13),所述支撑座(13)的底部安装有若干个支腿(14),若干个所述支腿(14)的底部分别固定有自锁万向轮(15);
支撑套(16),所述支撑套(16)设置在所述支撑座(13)的上方;
用于带动所述支撑套(16)进行高度调整的高度调整组件(2);
固定座(17),所述固定座(17)固定在所述支撑套(16)的顶部;
可伸缩调整手扶间距的手扶组件(3);
用于带动所述支撑座(13)和所述支撑套(16)从所述电动轮椅(1)一侧翻转至所述电动轮椅(1)前方的位置调整组件(4);
用于离合所述位置调整组件(4)与所述支撑套(16)联系的离合控制组件(5);
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11)上的热敷辅助组件(6);
拆装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板(12)上的固定盒(18);
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盒(18)内的用于安装至患者下肢的下肢支撑组件(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科康复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整组件(2)包括支撑板(21)、伺服电机(22)、螺杆(23)、导杆(24)和导孔(25),所述支撑板(21)固定在所述支撑座(13)的上方,所述伺服电机(22)固定在所述支撑套(16)内,所述支撑板(21)滑移连接在所述支撑套(16)内,所述伺服电机(22)固定在所述支撑套(16)内,所述螺杆(23)固定在所述伺服电机(22)的电机轴端部,所述导杆(24)固定在所述支撑套(16)内,所述导孔(25)开设在所述支撑板(21)内供所述导杆(24)穿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科康复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扶组件(3)包括燕尾槽(31)、两个燕尾块(32)、双向螺杆(33)、避让槽(34)和两个手柄(35),所述燕尾槽(31)开设在所述固定座(17)内,两个所述燕尾块(32)分别滑移连接在所述燕尾槽(31)内,所述双向螺杆(33)分别与两个所述燕尾块(32)之间螺纹连接,所述双向螺杆(33)与所述固定座(17)之间转动连接,所述避让槽(34)开设在所述固定座(17)的中部,两个所述手柄(35)分别固定在所述燕尾块(3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科康复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调整组件(4)包括外伸板(41)、旋转油缸(42)和连接杆(43),所述外伸板(41)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板(11)上,所述旋转油缸(42)的缸体固定在所述外伸板(41)上,所述连接杆(43)转动连接在所述外伸板(41)上,所述旋转油缸(42)的活塞杆端部固定在所述连接杆(43)的转动轴端部,所述连接杆(43)通过所述离合控制组件(5)固定在所述支撑套(16)上。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晓娟,徐明,杨秀,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