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指结构、充电连接器及充电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4960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指结构,包括限位环、导电环和触指,所述限位环的侧壁上开设有滑动孔,所述导电环和所述限位环同心,所述触指被配置在所述限位环和所述导电环之间,所述触指的第一端设有可在所述滑动孔内滑动的触点,所述触指的第二端和所述导电环之间配置有弹性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触指结构整体模块化,便于安装和维修,且扩展性强,同时在和目标电极环对接时,对接阻力小,对后端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的要求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触指结构、充电连接器及充电机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充电
,具体涉及一种触指结构、充电连接器及充电机构。
技术介绍
现有电动汽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常用充电方式为传导式充电,汽车制造商往往在汽车的不同位置上(侧方、前方或后方)布置插座用以连接到安装在电缆上的插头(充电枪),该种连接方式由于需要车辆较精准的定位停靠或采用较长的电缆而导致成本较高,同时因需要使用者手动操作而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一直在进行量产化研究的底盘感应式充电装置,虽然在操作上比较便捷,但是由于感应线圈在位置上的不确定性导致充电效率波动较大,而且在重量体积等方面很难与传导式充电媲美。综上原因,传导式自动充电设备成为新兴的充电解决方案,既具备了传导式充电效率较高的优势,同时兼具感应式充电的便捷性,但是基于现有技术,在应用上仍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受充电场景影响:对于侧方自动充电系统,普遍使用现有充电枪或其他轴向距离较长、重量较大的连接器,对于后方传动结构的强度要求较高,并且配套设施需要较大的工程安装空间;对于底盘自动充电系统,由于车辆底盘空间及离地高度限制,现有电连接器安装空间受限,导致载流能力较低,严重制约充电效率,而且在充电过程中,汽车底盘经常会有上下的位移或者前后左右的偏移,会带动车载单元的母端连接器(或公端连接器)移动,而公端连接器(或母端连接器)是固定在地面单元,汽车底盘的位移或者偏移会导致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的损坏;(2)受接触结构影响:部分连接器采用传统针孔结构,对后端传动机构的定位精度要求很高,插拔力值较大,且插拔过程存在很大磨损,严重影响设备寿命,同时对后端的传动机构强度和体积要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部分连接器采用平面弹触结构提供电连接,在过载条件下易烧损弹簧,进而使连接器失去功能,同时,利用触点进行轴向压缩的接触形式存在较高的对接压力,要求后端的驱动机构具备较大的输出扭矩,且传动机构应具备自锁功能;此外,弹触结构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触头易氧化及变形,影响传导效率,甚至产生拉弧烧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充电连接器采用平面弹触结构对后端的驱动机构要求较高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触指结构,具备较小的对接阻力,对后端驱动机构的要求较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触指结构,包括: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侧壁上开设有滑动孔;导电环,所述导电环和所述限位环同心;触指,所述触指被配置在所述限位环和所述导电环之间,所述触指的第一端设有可在所述滑动孔内滑动的触点,所述触指的第二端和所述导电环之间配置有弹性件。进一步地,所述触指和所述导电环之间设有导线,所述触指通过所述导线与所述导电环电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触指结构还包括隔环,所述隔环位于所述限位环和所述导电环之间。进一步地,所述触指的第二端设有滑动杆,所述导电环的侧壁上开设有容所述滑动杆滑动的滑动口,且所述滑动杆上套设所述弹性件。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充电连接器,包括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还包括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指结构,至少一个所述触指结构被配置在所述公端连接器或所述母端连接器上。进一步地,所述母端连接器上配置有多个母端电极,所述公端连接器上对应配置有多个公端电极,至少一个所述母端电极采用所述触指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母端电极包括母端DC+电极和母端DC-电极,两者均采用所述触指结构,且被配置在所述母端连接器的最外层和次外层;对应地,所述公端电极包括公端DC+电极和公端DC-电极,两者也分别被配置在所述公端连接器的最外层和次外层。进一步地,所述母端电极还包括母端PE电极,所述公端电极还包括公端PE电极,所述母端PE电极与所述公端PE电极在其他母端电极和对应的公端电极接触之前先行接触。进一步地,所述公端连接器和所述母端连接器对接后建立电连接的每个所述母端电极和对应的公端电极形成一组导电桥,每两个相邻的所述导电桥之间配置一个绝缘板,对接后所述绝缘板间呈沟回状态。进一步地,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母端绝缘容纳体,所述母端绝缘容纳体内配置所述母端电极;所述公端连接器包括公端绝缘容纳体,所述公端绝缘容纳体内配置所述公端电极。进一步地,所述公端绝缘容纳体的内侧壁形成有锥形导向面,所述锥形导向面先与所述母端绝缘容纳体接触以进行引导找正。本技术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充电机构,包括: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地面单元,所述地面单元包括机械抬臂,所述机械抬臂的执行端配置有柔性连接结构,所述柔性连接结构上配置所述公端连接器;车载单元,所述车载单元上配置所述母端连接器,所述机械抬臂抬升所述公端连接器与所述母端连接器对接。进一步地,所述柔性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的第一端配置所述公端连接器;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二连接座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座的第二端活动连接且通过锁止模块进行锁止,所述第二连接座的第二端配置于所述机械抬臂的执行端,所述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对接完成后,所述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的锁止约束解除以使两者相互脱离。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座的第二端通过柔性组件连接于所述执行端,所述柔性组件包括:弹簧片,所述弹簧片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座的第二端,所述弹簧片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于柔性座,所述弹簧片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为弹性部分;柔性座,包括座体和活动件,所述座体具有容腔,所述活动件可在所述容腔内自由活动且其外周由多个伸缩弹簧限位,所述活动件的安装面与所述弹簧片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同时所述容腔上设置有盖板。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触指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触指结构形成为环形,与平面pogopin接触方式相比,在同等载流条件下,无需承受较大的轴向对接压力,具备更小的对接阻力,对后端驱动机构的输出扭矩和传动机构的强度要求较低,且不需要自锁功能即可保持触点和目标电极环的电连接;(2)本技术中触指结构的触点在和目标电极环接触过程中可以及时并有效地清洁目标电极环表面的氧化膜,保证接触可靠,无需频繁维护;(3)本技术的触指结构与在导电环侧壁设置表带触指或者弹簧触指的结构相比,在同等载流条件下,对接时具备更小的对接阻力,对后端传动机构的强度要求更低,同时本技术的触指结构对于对接准确度要求较低,后端可采用精度较低的定位元件以节约成本;(4)本技术中的触指结构形成为模块化,相对于平面弹触结构,安装工艺性更好;(5)本技术中的触指结构可在导电环和限位环之间沿周向设置多个触指,并且可以沿轴向和/或径向设置多个触点,以满足不同载流条件下的使用需求,可扩展性强;(6)本技术的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的尺寸小于传统的充电枪,应用在底盘充电中时,可满足多种车辆的底盘充电需求且可通过增大径向尺寸来增大导电接触面积,从而进行大电流充电;而应用在侧方充电装置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侧壁上开设有滑动孔;/n导电环,所述导电环和所述限位环同心;/n触指(11),所述触指(11)被配置在所述限位环和所述导电环之间,所述触指(11)的第一端设有可在所述滑动孔内滑动的触点(111),所述触指(11)的第二端和所述导电环之间配置有弹性件(1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侧壁上开设有滑动孔;
导电环,所述导电环和所述限位环同心;
触指(11),所述触指(11)被配置在所述限位环和所述导电环之间,所述触指(11)的第一端设有可在所述滑动孔内滑动的触点(111),所述触指(11)的第二端和所述导电环之间配置有弹性件(1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触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指(11)和所述导电环之间设有导线(113),所述触指(11)通过所述导线(113)与所述导电环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触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指结构还包括隔环,所述隔环位于所述限位环和所述导电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触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指(11)的第二端设有滑动杆(112),所述导电环的侧壁上开设有容所述滑动杆(112)滑动的滑动口,且所述滑动杆(112)上套设所述弹性件(114)。


5.一种充电连接器,包括公端连接器(3)和母端连接器(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指结构,至少一个所述触指结构被配置在所述公端连接器(3)或所述母端连接器(2)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连接器(2)上配置有多个母端电极,所述公端连接器(3)上对应配置有多个公端电极,至少一个所述母端电极采用所述触指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电极包括母端DC+电极(22)和母端DC-电极(23),两者均采用所述触指结构,且被配置在所述母端连接器(2)的最外层和次外层;对应地,所述公端电极包括公端DC+电极(32)和公端DC-电极(33),两者也分别被配置在所述公端连接器(3)的最外层和次外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电极还包括母端PE电极(24),所述公端电极还包括公端PE电极(34),所述母端PE电极(24)与所述公端PE电极(34)在其他母端电极和对应的公端电极接触之前先行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连接器(3)和所述母端连接器(2)对接后建立电连接的每个所述母端电极和对应的公端电极形成一组导电桥,每两个相邻的所述导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鹰杨晓旦李德胜郑隽一张育铭
申请(专利权)人:国创移动能源创新中心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