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方便快捷的肉类取样装置,包括依次嵌套的外层、中层、内层;外层包括外管、沿周向间隔设置在外管前端的多个锥形夹片、以及沿周向间隔设置在外管后端的卡块;锥形夹片为弧形片状结构,与外管弹性连接,锥形夹片至少一个侧面设有刀刃;中层包括中间管、套设在中间管后端的中层推进柄、设置在中层推进柄内的卡槽;中层推进柄前端面间隔设置有与卡块相对应的缺口;内层包括内管、设置在内管后端的内层推进柄、设置在内管前端用于吸附肉块组织的活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对不同种类和不同加工方式的肉类进行取样,取样过程方便快捷且保障实验用样不受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方便快捷的肉类取样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方便快捷的肉类取样装置。
技术介绍
肉类食品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食物和营养成分,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肉类食品和肉类加工食品出现在生活中,相继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肉类食品的安全问题,主要分为生物性和化学性,其中生物性污染较为严重,如复冻肉、注水肉、米猪肉、“真假肉”、内外寄生虫、病原体、抗原漂移及宿主中的基因重组等问题。化学性污染分为外源和内源,外源主要是环境中农药残留,间接影响畜禽的健康问题,内源则是人为对畜禽注射抗生素、生长激素和“瘦肉精”等违禁用药问题。这些影响因素直接影响畜禽的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与安全。为保障肉类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国家食药监对肉类食品及肉类加工食品,进行定期抽查和检测,抽取的样品送往各实验室进行样检,实验室人员在对肉类食品进行检测时,常存在取样耗时、取样易污染和取样量难估算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快捷的肉类取样装置,以减少实验过程中取样造成的肉类污染,加快取样时间,提高实验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肉类取样装置,包括依次嵌套的外层、中层、内层;外层包括外管、沿周向间隔设置在外管前端的多个锥形夹片、以及沿周向间隔设置在外管后端的卡块;锥形夹片为弧形片状结构,与外管弹性连接,锥形夹片至少一个侧面设有刀刃,初始状态时,各锥形夹片向内收缩构成具有间隙的半球形的锥形夹;中层包括中间管、套设在中间管后端的中层推进柄、设置在中层推进柄内的卡槽;中层推进柄前端面间隔设置有与卡块相对应的缺口,当外管后端的卡块经该缺口进入卡槽,并旋转卡紧时,中间管前端撑开并固定外管前端的锥形夹片;内层包括内管、设置在内管后端的内层推进柄、设置在内管前端用于吸附肉块组织的活塞,活塞与中间管内壁气密配合。进一步地,所述的外管、中间管、内管均为圆柱形管。进一步地,所述的锥形夹片、外管、中间管、内管均采用钢铁材料制成。优选的,所述的形夹片的两侧均设有刀刃,可更全面切割肉块中的肌肉和肉筋。优选的,所述的锥形夹片的数量为3-8片。优选的,所述的卡块及相应的缺口的数量为4个。进一步地,所述的内管前端面封闭,并在其中心设置有活塞卡块,所述的活塞上设置有与活塞卡块相匹配的活塞卡槽,活塞卡块卡入活塞卡槽中,实现内管与活塞的可拆卸连接。优选的,所述的活塞采用硅胶材料制成。优选的,所述的外层、中层、内层的取样体积均为3ml。进一步地,所述的内管外表面设置有刻度线,用于测量内层获取肉组织的体积和插入肉块的厚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在不破坏整体肉块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插入肉块中,获取肉块内部的组织。2、内层设有刻度线,可精准读取获得肉块的体和插入肉块的厚度。3、能够减少实验过程中取样造成的肉类污染,加快取样时间,提高实验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透视图图3为本实施例的外层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的中层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施例的内层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施例的内管与活塞的连接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外层;2-中层;3-内层;4-锥形夹片;5-刀刃;6-外管;7-卡块;8-卡槽;9-中间管;10-中层推进柄;11-活塞;12-活塞卡槽;13-活塞卡块;14-内管;15-刻度线;16-内层推进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方便快捷的肉类取样装置,包括依次嵌套的外层1、中层2和内层3。如图3所示,外层1包括外管6,优选采用不锈钢制成的圆柱形管。采用圆管,一是材料使用率和体积比其他形状的更大和更为经济,二是因为钢铁材料的强度高和韧性好,便于插入和抽取肉类组织。塑料材料虽然价格低廉,但硬度比钢铁的较差,在插入和抽取过程中易出现材料断裂的情况;陶瓷材料虽然硬度大,但韧性较钢铁和塑料的差,均不是特别适合肉类的取样在外管6的前端,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锥形夹片4、锥形夹片4为弧形片状结构,同样采用不锈钢制成,与外管6弹性连接,具体连接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初始状态时,各锥形夹片4向内收缩构成具有间隙的半球形的锥形夹。锥形夹片4的数量可选3至8片,本实施例采用6片。两两锥形夹片4之间相对的侧面均设有刀刃5,用于切割肉块中的肌肉和肉筋。在外管6的后端,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卡块7,卡块7为向外管6径向向外凸起的凸台结构,数量优选为4个,以便于卡块可移动的轨道更长和作用力的分散。如图4所示,中层2包括中间管9,优选采用不锈钢制成的圆柱形管。在中间管9后端套设有中层推进柄10,中层推进柄10为环形结构,中间的开孔套在中间管9上。中层推进柄10内设有环形的卡槽8,并在中层推进柄10前端面间隔设置4个与卡槽8连通的缺口。当外管6套在中间管9上时,其后端的卡块7可经该缺口进入卡槽8,在通过旋转卡紧,即可实现外管6与中间管9定位。为了二者之间定位牢靠,卡槽8位于2个缺口之间的部位可设置2对凸起,以使卡块7牢靠卡在凸起之间的卡槽8中。当卡块7定位在卡槽8中时,中间管9前端刚好可以撑开并固定外管6前端的锥形夹片4,此时,锥形夹打开,即可插入肉制品中,进行旋转取样。同时,当卡块7脱离卡槽8后,锥形夹片4自动向内收缩,锥形夹闭合,外管6前移,定位在如图1所示位置,其定位方式,可通过在中间管9上设置弹性卡扣、在外管6上设置相应的凹槽进行定位,只要方便外层1与中层2的拆装均可。如图5和图6所示,内层3包括内管14和活塞11。内管14优选采用不锈钢制成的圆柱形管。在内管14后端套设有内层推进柄16,连接方式与中层推进柄10相同。内管14前端面封闭,并在其中心设置有活塞卡块13。活塞11上则设有与活塞卡块13相匹配的活塞卡槽12,活塞卡块13卡入活塞卡槽12中,实现内管14与活塞11的可拆卸连接。活塞11可拆卸地连接在内管14前端,方便更换。活塞11与中间管9内壁气密配合,通过内层推进柄16带动活塞11,可将锥形夹中的肉块组织吸附进中间管9或推出中间管9。活塞11优选为硅胶材料,一是因为硅胶材料的耐高低温效果和环保性都比普通橡胶材料好,较适用于肉类食品材料,二是因为使用完后可拆卸清洗或高压灭菌。本实施例中,锥形夹片4围成的半圆球形空间的体积为1ml,外管6、中间管7及内管14对应的取样体积均为3ml。内管14的外表面设置刻度线15,用于测量获取肉块组织的体积和插入肉块的厚度。本申请的肉类取样装置可以对不同种类和不同加工方式的肉类进行取样,取样过程方便快捷且保障实验用样不受污染。使用时,将内层3置于中层2中,并使活塞11的前端面与中间管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方便快捷的肉类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嵌套的外层(1)、中层(2)、内层(3);/n外层(1)包括外管(6)、沿周向间隔设置在外管(6)前端的多个锥形夹片(4)、以及沿周向间隔设置在外管(6)后端的卡块(7);锥形夹片(4)为弧形片状结构,与外管(6)弹性连接,锥形夹片(4)至少一个侧面设有刀刃(5),初始状态时,各锥形夹片(4)向内收缩构成具有间隙的半球形的锥形夹;/n中层(2)包括中间管(9)、套设在中间管(9)后端的中层推进柄(10)、设置在中层推进柄(10)内的卡槽(8);中层推进柄(10)前端面间隔设置有与卡块(7)相对应的缺口,当外管(6)后端的卡块(7)经该缺口进入卡槽(8),并旋转卡紧时,中间管(9)前端撑开并固定外管(6)前端的锥形夹片(4);/n内层(3)包括内管(14)、设置在内管(14)后端的内层推进柄(16)、设置在内管(14)前端用于吸附肉块组织的活塞(11),活塞(11)与中间管(9)内壁气密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方便快捷的肉类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嵌套的外层(1)、中层(2)、内层(3);
外层(1)包括外管(6)、沿周向间隔设置在外管(6)前端的多个锥形夹片(4)、以及沿周向间隔设置在外管(6)后端的卡块(7);锥形夹片(4)为弧形片状结构,与外管(6)弹性连接,锥形夹片(4)至少一个侧面设有刀刃(5),初始状态时,各锥形夹片(4)向内收缩构成具有间隙的半球形的锥形夹;
中层(2)包括中间管(9)、套设在中间管(9)后端的中层推进柄(10)、设置在中层推进柄(10)内的卡槽(8);中层推进柄(10)前端面间隔设置有与卡块(7)相对应的缺口,当外管(6)后端的卡块(7)经该缺口进入卡槽(8),并旋转卡紧时,中间管(9)前端撑开并固定外管(6)前端的锥形夹片(4);
内层(3)包括内管(14)、设置在内管(14)后端的内层推进柄(16)、设置在内管(14)前端用于吸附肉块组织的活塞(11),活塞(11)与中间管(9)内壁气密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快捷的肉类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管(6)、中间管(9)、内管(14)均为圆柱形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快捷的肉类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锥形夹片(4)、外管(6)、中间管(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婷婷,刘德星,魏晓雅,岳巧云,陈健,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海关技术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