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黑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4492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黑体装置,安装于红外测温设备前,包括舱体机构和恒温装置,所述恒温装置安装于舱体机构内部,所述舱体机构包括上舱体和下舱体,所述恒温装置包括发热体、加热板和压紧塞,加热板通过压紧塞固定于发热体前端,发热体的后端为辐射面,发热体上还设有测温探头,发热体置于下舱体内,加热板的连接线位于上舱体内。本黑体装置体积小,可直接安装于红外测温设备上,测温精度高,不受外部环境干扰,结构巧妙,便于安装,通用性强,满足红外测温设备的应用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黑体装置
本技术属于红外测温
,具体涉及一种黑体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部分红外测温设备未设置参考温度点即不带黑体装置,此种设备的测温数值直接由红外摄像头测量所得,测量无参考,测量值误差大;部分红外测温设备的参考测温点直接暴露于空气中,易被环境影响,从而导致测温不准确;还有部分黑体装置结构复杂,体积较大,需安装在被测物体附近,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黑体装置,适合近距离安装于红外测温设备前,作为参考温度点,从而配合测温系统,实现修正红外测温结果的目的。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黑体装置,包括舱体机构和恒温装置,所述恒温装置安装于舱体机构内部,所述舱体机构包括上舱体和下舱体,所述恒温装置包括发热体、加热板和压紧塞,加热板通过压紧塞固定于发热体前端,发热体的后端为辐射面,发热体上还设有测温探头,发热体置于下舱体内,加热板的连接线位于上舱体内。所述舱体机构用于在内部构建一个相对密封的空间,所述恒温装置位于舱体机构内部,此装置根据测温探头的测量值,控制加热板的启停,即测量值小于设定值,则通电加热;反之则停止加热;从而使发热体的温度值趋等于系统设定值。此值与发热体辐射面的红外测量值做对比,其差值根据特定的运算关系用于修正目标对象的红外测温结果,从而保证红外测温设备的测量准确性。进一步地,所述舱体机构一端连接有前盖板,所述压紧塞伸出舱体机构外并密封于前盖板内,舱体机构的上方连接有上盖板,所述上盖板可连接红外测温设备的外壳。进一步地,下舱体相对于前盖板的另一端面为反射面,并开设有通孔,通孔内对应发热体的辐射面。反射面采用抛光后镀光亮金属镀层的表面处理工艺,辐射面的表面处理工艺优选为黑色哑光碳纳米喷塑(辐射率0.99-1.00)、喷漆(辐射率0.95±0.02)。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测温设备包括可见光摄像头和红外成像仪,发热体的辐射面位于可见光摄像头可视范围内,且能被红外成像仪探测到其表面温度值。进一步地,所述测温探头安装于靠发热体辐射面的一端,远离加热板所在的一端。进一步地,所述上舱体内开设方槽,所述方槽内设置有密封棉,加热板的连接线与密封棉上端面接触。进一步地,测温探头的连接线弯折成U字型从密封棉上端面绕出,并从方槽伸出舱体机构外。进一步地,所述舱体机构为一体成型结构,上舱体呈方体状,下舱体呈圆柱状。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黑体装置体积小,可直接安装于红外测温设备上,测温精度高,不受外部环境干扰,结构巧妙,便于安装,通用性强,满足红外测温设备的应用需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黑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黑体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黑体装置的恒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黑体装置的恒温装置的安装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黑体装置从一个角度看的装配图;图6为本技术黑体装置从另一角度看的装配图;图7为本技术黑体装置的安装示意图。图中:11-下舱体;12-上舱体;111-通孔;112-反射面;13-前盖板;14-上盖板;15-密封棉;21-压紧塞;22-加热板;23-发热体;231-辐射面;24-测温探头;3-红外测温设备;31-红外成像仪;32-可见光摄像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黑体装置,包括舱体机构和恒温装置,恒温装置安装于舱体机构内部,舱体机构包括上舱体12和下舱体11,恒温装置包括发热体23、加热板22和压紧塞21,发热体23置于下舱体11内,压紧塞21压住加热板22,使其紧密贴合在发热体23前端,发热体23的后端为辐射面231,发热体23后端圆柱孔内安设有测温探头24,为避免测温探头24受到加热板22的影响,测温探头24安装在靠近辐射面231的一端,远离加热板22的一端。加热板22加热快,发热均匀,优选为PI材质的FPC板;发热体23的材料优选为铝合金、无氧铜,导热率高,温度传导快,各处温差小;测温探头24所测温度值与辐射面231的实际温度值接近。如图7所示,舱体机构一端连接有前盖板13,压紧塞21伸出舱体机构外并密封于前盖板13内,舱体机构的上方连接有上盖板14,上盖板14连同整个舱体机构通过螺钉与红外测温设备3的外壳固定,加热板22的连接线和测温探头24的连接线均连接至红外测温设备3上,红外测温设备3包括可见光摄像头32和红外成像仪31,发热体23的辐射面231位于红外成像仪31正前方,且在可见光摄像头32的可视范围内。恒温装置被很好的密封在舱体机构内,测温探头24所测温度值不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红外成像仪31与发热体23的辐射面231距离近,所测温度值更准确。如图4所示,下舱体11相对于前盖板13的另一端面为反射面112,并开设有通孔111,通孔111内对应发热体23的辐射面231,用于暴露发热体23的辐射面231。辐射面231的表面处理工艺优选为黑色哑光碳纳米喷塑(辐射率0.99-1.00)、喷漆(辐射率0.95±0.02);反射面112采用抛光后镀光亮金属镀层的表面处理工艺。辐射面231辐射率高,更易于被红外成像仪31测量到其温度值,反射面112的反射率高,辐射率低,与辐射面231形成高反差,便于定位辐射面231。如图5-6所示,上舱体12内开设方槽,方槽内设置有密封棉15,加热板22的连接线与密封棉15上端面接触。测温探头24的连接线弯折成U字型从密封棉15上端面绕出,并从方槽伸出舱体机构外。密封棉15为柔性体,起到密封作用的同时也很好的保护了加热板22的连接线和测温探头24的连接线,避免被压伤。本实施例中舱体机构采用上部呈方体状,下部呈圆柱状的一体成型化结构设计,使本装置结构小巧精致,空间得到合理利用,本实施例只是优选方案,能使恒温装置在舱体机构内得到良好密封的其他结构设计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技术的黑体装置,其舱体机构用于在内部构建一个相对密封的空间,恒温装置位于舱体机构内部,加热板22通电加热,通过紧密接触将热量传递给发热体23,发热体23因其材质特性将热量散步到其块体各处,同时发热体23的辐射面231释放热辐射,被红外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黑体装置,安装于红外测温设备前,其特征在于,包括舱体机构和恒温装置,所述恒温装置安装于舱体机构内部,所述舱体机构包括上舱体和下舱体,所述恒温装置包括发热体、加热板和压紧塞,加热板通过压紧塞固定于发热体前端,发热体的后端为辐射面,发热体上还设有测温探头,发热体置于下舱体内,加热板的连接线位于上舱体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黑体装置,安装于红外测温设备前,其特征在于,包括舱体机构和恒温装置,所述恒温装置安装于舱体机构内部,所述舱体机构包括上舱体和下舱体,所述恒温装置包括发热体、加热板和压紧塞,加热板通过压紧塞固定于发热体前端,发热体的后端为辐射面,发热体上还设有测温探头,发热体置于下舱体内,加热板的连接线位于上舱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机构一端连接有前盖板,所述压紧塞伸出舱体机构外并密封于前盖板内,舱体机构的上方连接有上盖板,所述上盖板可连接红外测温设备的外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黑体装置,其特征在于:下舱体相对于前盖板的另一端面为反射面,并开设有通孔,通孔内对应发热体的辐射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敬侯红平周伟殷鹏胡永龙张锦飞高亚非刘智罗晶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