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歧管及发动机进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38441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进气歧管及发动机进气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进气歧管包括歧管本体,所述歧管本体包括一端形成有歧管入口的入口管,与入口管另一端连通的稳压腔,以及相对于和入口管相连的一端,连通于稳压腔另一端的若干并排布置的歧管支管,稳压腔的沿进气方向布置的稳压腔上沿线和稳压腔下沿线均为中部外鼓而两端向内渐缩,稳压腔上沿线具有靠近于入口管一侧的上沿线前段,靠近于歧管支管一侧的上沿线后段,以及位于上沿线前段和上沿线后段之间的上沿线过渡段,且至少上沿线后段呈直线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进气歧管可使得进气在稳压腔中有序流动,不会形成紊流,可减少流动损失及因进气扰流产生的进气杂音,而能够提升发动机进气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进气歧管及发动机进气结构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特别涉及一种进气歧管,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进气歧管的发动机进气结构。
技术介绍
为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成为当前各汽车厂家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汽车发动机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其燃烧系统进行大量的匹配及优化设置,进气歧管作为发动机进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的设计对于发动机燃烧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目前各主机厂在进气歧管设计时,仅仅从进气均匀性方向考虑,普遍忽略了进气歧管对发动机进气质量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进气歧管,以能够提升发动机进气质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进气歧管,包括歧管本体,所述歧管本体包括一端形成有歧管入口的入口管,与所述入口管另一端连通的稳压腔,以及相对于和所述入口管相连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稳压腔另一端的若干并排布置的歧管支管,所述稳压腔的沿进气方向布置的稳压腔上沿线和稳压腔下沿线均为中部外鼓而两端向内渐缩,所述稳压腔上沿线具有靠近于所述入口管一侧的上沿线前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进气歧管,包括歧管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歧管本体(1)包括一端形成有歧管入口(111)的入口管(11),与所述入口管(11)另一端连通的稳压腔(12),以及相对于和所述入口管(11)相连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稳压腔(12)另一端的若干并排布置的歧管支管(13),所述稳压腔(12)的沿进气方向布置的稳压腔上沿线(121)和稳压腔下沿线(122)均为中部外鼓而两端向内渐缩,所述稳压腔上沿线(121)具有靠近于所述入口管(11)一侧的上沿线前段(1211),靠近于所述歧管支管(13)一侧的上沿线后段(1212),以及位于所述上沿线前段(1211)和所述上沿线后段(1212)之间的上沿线过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气歧管,包括歧管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歧管本体(1)包括一端形成有歧管入口(111)的入口管(11),与所述入口管(11)另一端连通的稳压腔(12),以及相对于和所述入口管(11)相连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稳压腔(12)另一端的若干并排布置的歧管支管(13),所述稳压腔(12)的沿进气方向布置的稳压腔上沿线(121)和稳压腔下沿线(122)均为中部外鼓而两端向内渐缩,所述稳压腔上沿线(121)具有靠近于所述入口管(11)一侧的上沿线前段(1211),靠近于所述歧管支管(13)一侧的上沿线后段(1212),以及位于所述上沿线前段(1211)和所述上沿线后段(1212)之间的上沿线过渡段(1213),且至少所述上沿线后段(1212)呈直线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沿线前段(1211)呈直线状,且所述上沿线前段(1211)和所述上沿线后段(1212)之间的夹角β在140°-16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沿线过渡段(1213)呈外鼓的弧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腔下沿线(122)呈外鼓的弧形状,且所述稳压腔下沿线(122)的半径在140mm-170m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沿进气方向,于所述入口管(11)的入口管上沿线(112)和入口管下沿线(113)中分别具有和所述稳压腔(12)相连的第一入口过渡段(1121)和第二入口过渡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如松侯文龙贾合正问伟舟左偲琦杨亚辉尤伟鹏孟祥程吴文能武永生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