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止水环及锚杆组件,所述止水环包括:柱体和底板;其中,所述柱体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套接所述锚杆;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柱体的一端,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底板的边缘朝向背离所述柱体的轴线且靠近所述柱体的另一端的方向延伸。在将所述止水环套接在锚杆外并用于修建隧道的情况下,所述止水环套接在所述锚杆外之后穿透防水板,所述止水环的底板搭接在所述防水板上。所述锚杆套接所述止水环的一端为所述锚杆的端部,在所述锚杆端部有明水滴落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可以将流向锚杆端部的水引流走,避免锚杆端部有大量明水累积,从而降低防水板与锚杆连接处的渗漏水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止水环及锚杆组件
本技术涉及隧道防水
,特别是涉一种止水环及锚杆组件。
技术介绍
在山区,有的公路、铁路需要盘山而建,过山而行,这样相对直线行驶,不仅路程加大,而且海拔过高,还有恶劣的雨雪天气,更增大行车困难。而修建隧道之后就会更接近直线来回于两地,不仅能节约时间,还更加安全。在修建隧道时,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容易发生渗漏水的情况,影响隧道的修建和工人的安全。现有技术中,通常在初衬和喷射的混凝土之间设置防水板,并通过防水板将渗漏的水排到排水沟中。但是修建隧道需要在暗挖隧道时将锚杆钉入岩体和初衬内,用于后期固定钢筋网片进行喷射混凝土。而防水板设置在初衬和喷射的混凝土之间,导致锚杆需要穿透防水板。在实际应用中,锚杆处容易有明水滴落,而未钉入岩体的锚杆端部是防水的薄弱点,在锚杆端部有大量明水累积的情况下,导致防水板与锚杆的连接处存在极大的渗漏水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止水环及锚杆组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止水环,用于锚杆,所述止水环包括:柱体和底板,其中,所述柱体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套接所述锚杆;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柱体的一端,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底板的边缘朝向背离所述柱体的轴线且靠近所述柱体的另一端的方向延伸。可选地,所述底板靠近所述柱体的表面为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环绕所述柱体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柱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90°。可选地,所述柱体的壁厚为4mm,所述柱体的第一通孔的直径为30mm~30.5mm,所述柱体的另一端到所述第一表面的垂直高度为50mm。可选地,所述凸起结构的高度为2.5mm,所述凸起结构靠近所述柱体的边缘的直径为60mm,所述凸起结构远离所述柱体的边缘的直径为70mm。可选地,所述底板远离所述柱体轴线的边缘呈圆弧结构。可选地,所述圆弧结构的直径为100mm。可选地,所述底板的厚度为5mm。可选地,所述止水环为橡胶止水环。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包括一种锚杆组件,所述锚杆组件包括:锚杆和止水环;其中,所述止水环的第一通孔套接在所述锚杆外。本技术包括以下优点:本技术实施例中,止水环包括柱体和底板,所述柱体设有第一通孔,用于套接所述锚杆,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柱体的一端,并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底板朝向背离所述柱体的轴线且靠近所述柱体的另一端的方向延伸。这样,在将所述止水环套接在锚杆外并用于修建隧道的情况下,所述止水环套接在所述锚杆外之后穿透防水板,所述止水环的底板搭接在所述防水板上。所述锚杆套接所述止水环的一端为所述锚杆的端部,在所述锚杆端部有明水滴落的情况下,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止水环的底板朝向背离所述柱体的轴线且靠近所述柱体的另一端的方向延伸,这样,所述止水环的底板可以引流所述锚杆端部的明水,向背离所述锚杆轴线的方向扩散。通过将所述锚杆端部滴落的明水引流走,可以有效避免所述锚杆端部有大量明水累积,从而降低所述防水板与所述锚杆连接处的渗漏水风险。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隧道施工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止水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止水环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止水环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一种锚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锚杆,20-止水环,201-柱体,2011-第一通孔,202-底板,2021-第二通孔,2022-凸起结构,203-底板的第一表面与柱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30-防水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照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一种隧道施工示意图,具体可以包括,钉入岩体和初衬内的锚杆10,套接在锚杆10外的止水环20及设有通孔的防水板30,所述通孔用于穿透套接止水环20的锚杆10。这样,锚杆10套接止水环20的一端为锚杆10的端部,在锚杆10端部有明水滴落的情况下,止水环20可以将明水向背离锚杆10轴线的方向引流,可以有效避免锚杆10端部有大量明水累积,避免锚杆10和防水板30的连接处存在渗漏水的隐患。参照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一种止水环的结构示意图,止水环20具体可以包括:柱体201和底板202,其中,柱体201可以设有第一通孔2011;底板202可以设置在柱体201的一端,底板202上可以设有与第一通孔2011连通的第二通孔2021;底板202可以朝向背离柱体201的轴线且靠近柱体201的另一端的方向延伸。这样,止水环20套接在锚杆10外并用于修建隧道的情况下,锚杆10套接止水环20的一端为锚杆10的端部,在有明水滴落至锚杆10端部的情况下,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底板202朝向背离柱体201的轴线且靠近柱体201的另一端的方向延伸,底板202可以将锚杆10端部的明水向背离锚杆10的轴线的方向引流,可以有效避免明水在锚杆10端部大量累积,从而降低防水板30与锚杆10连接处的渗漏水风险。在实际应用中,柱体201的形状可以为圆柱结构,且将第一通孔2011设置在所述圆柱结构的中心位置,本技术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参照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一种止水环的俯视图,参照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一种止水环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地,可以将底板202靠近柱体201的表面作为第一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的为底板202的第二表面,在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凸起结构203,凸起结构203可以环绕柱体201设置。这样,在锚杆10端部有明水滴落的情况下,本技术实施例中,一方面,底板202可以通过所述第二表面将明水向背离锚杆10轴线的方向引流,避免锚杆10端部有大量明水累积。另一方面,由于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凸起结构203,凸起结构203环绕柱体201设置,使得凸起结构203可以阻挡明水从所述第一表面流向柱体201,避免防水板30的通孔处有明水滴落。可选地,所述第一表面与柱体20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203可以小于90°。具体地,如图4所示,柱体201沿设置底板202的一端至另一端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203,并将夹角203作为所述第一表面与柱体20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夹角203小于90°,使得底板201呈坡度向柱体202的外表面倾斜,可以达到较好的引流效果。本技术实施例中,柱体201的壁厚可以为4mm,柱体201的第一通孔2011的直径可以为30mm~30.5mm,柱体201的另一端到所述第一表面的垂直高度可以为50mm。一方面,使得止水环20可以与锚杆10较好的配合使用,另一方面,还便于对止水环20的生产制造。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对止水环20的尺寸大小进行适应性调整。可选地,凸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止水环,用于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环包括:柱体和底板;其中/n所述柱体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套接所述锚杆;/n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柱体的一端,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n所述底板的边缘朝向背离所述柱体的轴线且靠近所述柱体的另一端的方向延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止水环,用于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环包括:柱体和底板;其中
所述柱体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套接所述锚杆;
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柱体的一端,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
所述底板的边缘朝向背离所述柱体的轴线且靠近所述柱体的另一端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水环,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靠近所述柱体的表面为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环绕所述柱体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止水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柱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9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止水环,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体的壁厚为4mm,所述柱体的第一通孔的直径为30mm~30.5mm,所述柱体的另一端到所述第一表面的垂直高度为50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正杰,程伟家,李林飞,邢毓波,赵渊,王帅超,马同剑,罗莹莹,
申请(专利权)人:大禹伟业北京国际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