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加固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般构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我国建筑业已进入新建与维修改造并重,且建设重点会逐步转向既有建筑物改造、维修、加固方面的新时期。过去建造的低标准建筑在经过若干年的使用后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使用变化带来的新的需求,需要进行维修、加固及现代化改造。另外,随着国家抗震规范的调整,抗震设防不满足要求的建筑亦需要进行加固改造。授权公告号为CN209194699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加固结构,包括翼墙,通过在新旧混凝土间植筋、增设加强连接钢板连接翼墙的一侧与框架柱,连接加强件的一端固定在翼墙上,连接加强件的另一端固定在框架柱上,使得新增翼墙与原框架共同工作,结构计算时翼墙参与到整个结构体系中,翼墙的存在,使得整个结构刚度分布更加合理,并让翼墙承担相当部分的水平剪力,原结构承担的水平剪力相应减小,从而达到保护原结构,增强整个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目的。上述抗震加固结构存在以下缺陷:连接加强件裸露,翼墙和框架柱表面不够平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翼墙和框架柱表面平整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加固结构。本技术的上述功能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加固结构,包括翼墙、框架柱和连接加强件,所述翼墙的一侧与所述框架柱通过钢筋连接,所述翼墙的上下端与上下楼层梁连接,所述连接加强件装设于所述翼墙与所述框架柱的连接处,且所述连接加强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加固结构,包括翼墙(2)、框架柱(1)、连接加强件(3),所述翼墙(2)的一侧与所述框架柱(1)通过钢筋(21)连接,所述翼墙(2)的上下端与上下楼层梁连接,所述连接加强件(3)装设于所述翼墙(2)与所述框架柱(1)的连接处,且所述连接加强件(3)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翼墙(2),所述连接加强件(3)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框架柱(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翼墙(2)的墙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23),所述框架柱(1)的柱面上开设有第二安装槽(12),所述连接加强件(3)一端嵌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23)内,所述连接加强件(3)另一端嵌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槽(12)内;/n所述连接加强件(3)背离所述翼墙(2)的侧壁与所述翼墙(2)开设所述第一安装槽(23)的墙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连接加强件(3)背离所述框架柱(1)的侧壁与所述框架柱(1)开设所述第二安装槽(12)的柱面位于同一平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加固结构,包括翼墙(2)、框架柱(1)、连接加强件(3),所述翼墙(2)的一侧与所述框架柱(1)通过钢筋(21)连接,所述翼墙(2)的上下端与上下楼层梁连接,所述连接加强件(3)装设于所述翼墙(2)与所述框架柱(1)的连接处,且所述连接加强件(3)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翼墙(2),所述连接加强件(3)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框架柱(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翼墙(2)的墙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23),所述框架柱(1)的柱面上开设有第二安装槽(12),所述连接加强件(3)一端嵌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23)内,所述连接加强件(3)另一端嵌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槽(12)内;
所述连接加强件(3)背离所述翼墙(2)的侧壁与所述翼墙(2)开设所述第一安装槽(23)的墙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连接加强件(3)背离所述框架柱(1)的侧壁与所述框架柱(1)开设所述第二安装槽(12)的柱面位于同一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加强件(3)装设于所述翼墙(2)与所述框架柱(1)不在同一平面内的连接处,所述翼墙(2)与所述框架柱(1)在同一平面内的连接处设置有钢板(4),所述钢板(4)的一端与所述翼墙(2)连接,所述钢板(4)的另一端与所述框架柱(1)连接,所述翼墙(2)的墙面开设有供所述钢板(4)一端嵌装的第三安装槽(24),所述框架柱(1)的柱面开设有供所述钢板(4)另一端嵌装的第四安装槽(13),所述钢板(4)背离所述翼墙(2)的侧壁与所述翼墙(2)开设所述第三安装槽(24)的墙面以及所述框架柱(1)开设所述第四安装槽(13)的柱面处于同一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加强件(3)及所述钢板(4)的两端都通过锚栓(7)分别锚定在翼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杰锋,赖巧玲,杨鹏斌,熊永强,唐巧巧,金晓耿,张堃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新中源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