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墩防撞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34746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墩防撞结构,特别是涉及BIM应用技术领域,包括外壳和安装板;外壳左右两侧均固定有柱套,且外壳正上方设置有上盖片,上盖片左右两侧均固定有插柱;安装板位于外壳正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磁片一、磁片二和前铰框,方便使用者在安装该种桥梁墩防撞结构时对其进行接线,便于单人完成接线工作,接线方便,以解决目前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墩防撞结构,接线不便的问题;同时通过设置上盖片、插柱、底托板、柱套和限位柱,便于使用者快速的对该种桥梁墩防撞结构进行拆卸检修,以解决目前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墩防撞结构,不便于快速拆卸检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墩防撞结构
本技术涉及BIM应用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墩防撞结构。
技术介绍
BIM建筑信息模型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它是来形容那些以三维图形为主、物件导向、建筑学有关的电脑辅助设计。BIM的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该信息库不仅包含描述建筑物构件的几何信息、专业属性及状态信息,还包含了非构件对象(如空间、运动行为)的状态信息。借助这个包含建筑工程信息的三维模型,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信息集成化程度,从而为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利益方提供了一个工程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平台。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造桥技术不断的提高,跨越通航江河、港区、海峡的大型桥梁越来越多,船舶撞击桥梁墩导致桥塌、船毁的重大海损事故日益增多,并呈不断加速的趋势,为了避免海损事故的发生,便可在基于BIM技术上使用桥梁墩防撞结构进行桥墩的防撞预警。但是目前技术存在以下的不足:1、目前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墩防撞结构在安装时,通常是通过多个螺丝进行固定的,但是由于桥梁墩防撞结构需要定期进行检修,检修时需将其拆下,在拆除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不便于快速拆除。2、而且,桥梁墩防撞结构在进行接线时,若先将其固定在安装点,部分线缆被压后可能难以接线,若先进行接线,则需要一直将其托起,难以单人完成接线工作,接线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墩防撞结构,以解决目前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墩防撞结构,不便于快速拆卸检修和接线不便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墩防撞结构,包括外壳和安装板;所述外壳左右两侧均固定有柱套,且所述外壳正上方设置有上盖片,所述上盖片左右两侧均固定有插柱;所述安装板位于外壳正下方,且所述安装板前面右上角嵌入有磁片二,所述安装板前方铰接有前铰框,且所述前铰框右端开有通线槽,所述前铰框后面右上角嵌入有磁片一,且所述前铰框底部设有与其为一体的底托板,所述底托板顶部左右两侧均固定有限位柱。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前方由上至下依次安装有警报器和超声波传感器,且所述超声波传感器由超声波发射器和超声波接收器构成,所述警报器与超声波接收器信号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柱套、限位柱以及插柱的位置对应,且所述限位柱和插柱的直径均与柱套的内径相同,且所述柱套的长度等于限位柱加上插柱的长度。进一步的,所述通线槽后方延伸至前铰框后侧,且所述通线槽左侧延伸至前铰框内壁右侧。进一步的,所述磁片一与磁片二相互吸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现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磁片一、磁片二和前铰框,方便使用者在安装该种桥梁墩防撞结构时对其进行接线,便于单人完成接线工作,接线方便,以解决目前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墩防撞结构,接线不便的问题;同时通过设置上盖片、插柱、底托板、柱套和限位柱,便于使用者快速的对该种桥梁墩防撞结构进行拆卸检修,以解决目前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墩防撞结构,不便于快速拆卸检修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图1的A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的装配示意图。图中:1-外壳、2-警报器、3-超声波传感器、4-柱套、5-上盖片、6-插柱、7-安装板、8-前铰框、9-通线槽、10-磁片一、11-磁片二、12-底托板、13-限位柱。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墩防撞结构,包括外壳1和安装板7;所述外壳1左右两侧均固定有柱套4,且所述外壳1正上方设置有上盖片5,所述上盖片5左右两侧均固定有插柱6;所述安装板7位于外壳1正下方,且所述安装板7前面右上角嵌入有磁片二11,所述安装板7前方铰接有前铰框8,且所述前铰框8右端开有通线槽9,所述通线槽9后方延伸至前铰框8后侧,且所述通线槽9左侧延伸至前铰框8内壁右侧,所述前铰框8后面右上角嵌入有磁片一10,所述磁片一10与磁片二11相互吸合,且所述前铰框8底部设有与其为一体的底托板12,所述底托板12顶部左右两侧均固定有限位柱13,所述柱套4、限位柱13以及插柱6的位置对应,且所述限位柱13和插柱6的直径均与柱套4的内径相同,且所述柱套4的长度等于限位柱13加上插柱6的长度。在安装该种桥梁墩防撞结构时,可先通过螺丝将安装板7安装至墙面,然后将柱套4对准限位柱13,且使得限位柱13插入至柱套4中,使得外壳1左右两端被限位,接着将上盖片5下移,从而将插柱6对准于柱套4顶部且插入至柱套4顶部中,外壳1底部将被底托板12托起,再让上盖片5后方覆盖至前铰框8和安装板7顶部便可,然后通过螺丝将上盖片5前部与外壳1顶部固定,紧接着,将前铰框8向前翻转,磁片一10便可与磁片二11分离,即可暂时将外壳1支撑起,从而方便使用者进行接线,接线完毕后,将线缆从通线槽9穿出便可;进一步的,将前铰框8转至原处,让磁片一10与磁片二11再次吸合,然后通过螺丝将上盖片5后部与安装板7顶部固定,外壳1上方便可被限位,从而完成对外壳1的安装,在需要将外壳1拆下时,只需将固定上盖片5后部的螺丝拆下,然后将外壳1上抬,使得上盖片5一并上抬,而限位柱13将从柱套4中脱离,即可将外壳1快速的拆下。所述外壳1前方由上至下依次安装有警报器2和超声波传感器3,且所述超声波传感器3由超声波发射器和超声波接收器构成,所述警报器2与超声波接收器信号连接,当有船体靠近桥梁墩时,超声波发射器便可发射信号给超声波接收器,从而超声波接收器发送信号给警报器2并警报,对船只起到防撞预警。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墩防撞结构,包括外壳(1)和安装板(7),其特征在于:/n所述外壳(1)左右两侧均固定有柱套(4),且所述外壳(1)正上方设置有上盖片(5),所述上盖片(5)左右两侧均固定有插柱(6);/n所述安装板(7)位于外壳(1)正下方,且所述安装板(7)前面右上角嵌入有磁片二(11),所述安装板(7)前方铰接有前铰框(8),且所述前铰框(8)右端开有通线槽(9),所述前铰框(8)后面右上角嵌入有磁片一(10),且所述前铰框(8)底部设有与其为一体的底托板(12),所述底托板(12)顶部左右两侧均固定有限位柱(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墩防撞结构,包括外壳(1)和安装板(7),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1)左右两侧均固定有柱套(4),且所述外壳(1)正上方设置有上盖片(5),所述上盖片(5)左右两侧均固定有插柱(6);
所述安装板(7)位于外壳(1)正下方,且所述安装板(7)前面右上角嵌入有磁片二(11),所述安装板(7)前方铰接有前铰框(8),且所述前铰框(8)右端开有通线槽(9),所述前铰框(8)后面右上角嵌入有磁片一(10),且所述前铰框(8)底部设有与其为一体的底托板(12),所述底托板(12)顶部左右两侧均固定有限位柱(1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墩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前方由上至下依次安装有警报器(2)和超声波传感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刚
申请(专利权)人:南城梧桐科技重庆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