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筒内轨道式水体剖面观测浮标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93094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筒内轨道式水体剖面观测浮标,包括浮标体、位于所述浮标体中部的中心观测井、剖面观测设备,还包括安全筒、轨道、升降装置和限位器;所述安全筒安装于所述中心观测井的下方,安全筒壁上开设有透水孔;所述轨道安装于中心观测井与安全筒的内壁;所述剖面观测设备通过所述限位器安装于所述轨道上,并通过所述升降装置驱动其沿轨道升降。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中心观测井的正下方安装带有透水孔的安全筒,减小了海流对安全筒乃至整个浮标稳性的影响,并且很好的阻隔了海水中漂流的渔网、杂物等对水下剖面观测设备的破坏和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筒内轨道式水体剖面观测浮标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洋科学观测
,具体涉及一种筒内轨道式水体剖面观测浮标及方法。
技术介绍
海洋科学的发展依赖于海洋观测技术的进步,海洋水体剖面观测技术作为海洋观测技术的一种重要分支在认知海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海表观测和海底观测由于其特有的海表浮标和海底床基的天然基础优势均得到了持续关注和长足发展,技术手段较为成熟,已形成的观测系统较为完备,但是处于海表层和海底之间的大面积海洋水体剖面领域的实时观测技术并不多见,尤其是针对近海海域水体剖面的观测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原因就是复杂的近海环境特点限制了很多技术手段的实现,比如近海频繁的渔业捕捞作业、生活垃圾和废弃渔网的随意丢弃等。目前在近海海域实现水体剖面观测的技术主要集中在滑翔机技术、座底式水下绞车技术以及基于浮标绞车的钢丝绳搭载水体剖面单元的技术等。但是面对频繁的渔业捕捞和渔场肆意横行的大量流网和生活杂物,其安全性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极易发生缠绕、损坏甚至丢失,严重影响了对数据的连续、稳定获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筒内轨道式水体剖面观测浮标,包括浮标体(10)、位于所述浮标体(10)中部的中心观测井(20)、剖面观测设备(6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全筒(30)、轨道(40)、升降装置和限位器(70);所述安全筒(30)安装于所述中心观测井(20)的下方,安全筒(30)壁上开设有透水孔(31);所述轨道(40)安装于中心观测井(20)与安全筒(30)的内壁;所述剖面观测设备(60)通过所述限位器(70)安装于所述轨道(40)上,并通过所述升降装置驱动其沿轨道(40)升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筒内轨道式水体剖面观测浮标,包括浮标体(10)、位于所述浮标体(10)中部的中心观测井(20)、剖面观测设备(6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全筒(30)、轨道(40)、升降装置和限位器(70);所述安全筒(30)安装于所述中心观测井(20)的下方,安全筒(30)壁上开设有透水孔(31);所述轨道(40)安装于中心观测井(20)与安全筒(30)的内壁;所述剖面观测设备(60)通过所述限位器(70)安装于所述轨道(40)上,并通过所述升降装置驱动其沿轨道(40)升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内轨道式水体剖面观测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筒(30)由若干单节安全筒通过可拆卸的方式上下拼装而成,单节安全筒的数量根据浮标布放海域水深和所需观测的水体深度来确定,原则是所述安全筒(30)长度不超过布放位置低潮时的水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筒内轨道式水体剖面观测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40)由若干单节轨道上下拼接而成,所述中心观测井(20)内壁从上至下安装一节轨道,每单节安全筒内安装一节与单节安全筒相同长度的单节轨道;当多节安全筒相互拼装为更长的安全筒(30)后,多节轨道则紧密连接成更长的光滑轨道(4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内轨道式水体剖面观测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绞车(51)、定滑轮(52)和传输缆(53),所述绞车(51)安装于浮标体(10)的甲板上,所述定滑轮(52)安装于中心观测井(20)上方,所述传输缆(53)一端缠绕于绞车(51)上,另一端绕过所述定滑轮(52)与所述剖面观测设备(6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筒内轨道式水体剖面观测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缆(53)具有供电、数据传输和承重能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内轨道式水体剖面观测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器(70)包括夹具(71)、套筒(72)和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思洋刘长华王旭王春晓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