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无能耗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3063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水下装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水下无能耗冷却装置,储热腔内部贮存有相变液,储热腔的上表面为导热面,发热量大的发热元件/设备安装于导热面上;补液腔内装有相变液,补液腔与储液腔内部相连通,通过补液腔向储液腔补充相变液;冷凝腔为封闭腔体,冷凝腔的外表面为耐压舱的耐压舱壳,冷凝腔内设有回液槽;回液管的两端分别与回液槽及补液箱连通,出气管的两端分别通过气液隔离接头与冷凝腔及储液腔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不涉及电子水泵、电动阀门等大功率电气设备,能耗低,无噪声影响,同时安装结构紧凑灵活,适合舱内紧凑空间安装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无能耗冷却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下装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水下无能耗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对海洋领域的不断探索,海洋装备正朝着规模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系统功耗也跟随总体功率不断增加。为了保证系统在密闭环境中稳定运行,需要对舱内大功率电气设备进行冷却。在常见的处理方法中,对于功耗小的设备,往往采用直接贴壁安装的冷却方式;对于功耗较大的设备,往往采用海水换热器加海水泵组合的冷却方法实现热交换,即通过海水泵将舱外的海水引入海水换热器中冷却舱内发热设备冷板中的淡水。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上述设备的尺寸、重量都很大,极大地影响了耐压舱空间综合利用率,且海水侧和淡水侧都需要水泵驱动,导致冷却系统整体噪声和功耗都比较大。因此,需要根据系统实际功率需求和结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一种无需外部能源驱动的无能耗冷却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海洋装备舱内设备冷却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无能耗冷却装置。该水下无能耗冷却装置可以无需水泵驱动,利用气液相变方式实现大功率设备散热。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下无能耗冷却装置,安装于耐压舱内,其特征在于:该水下无能耗冷却装置包括导热板组件(1)、回液管(3)、出气管(4)、冷凝腔(6)、气液隔离接头(9)及补液箱(10),其中导热板组件(1)包括由导热板(101)围成的封闭的储液腔(105),所述储热腔(105)内部贮存有相变液,该储热腔(105)的上表面为导热面(106),发热量大的发热元件/设备(2)安装于所述导热面(106)上;所述补液腔(10)内装有相变液,该补液腔(10)与所述储液腔(105)内部相连通,通过所述补液腔(10)向储液腔(105)补充相变液;所述冷凝腔(6)为封闭腔体,该冷凝腔(6)的外表面为所述耐压舱的耐压舱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无能耗冷却装置,安装于耐压舱内,其特征在于:该水下无能耗冷却装置包括导热板组件(1)、回液管(3)、出气管(4)、冷凝腔(6)、气液隔离接头(9)及补液箱(10),其中导热板组件(1)包括由导热板(101)围成的封闭的储液腔(105),所述储热腔(105)内部贮存有相变液,该储热腔(105)的上表面为导热面(106),发热量大的发热元件/设备(2)安装于所述导热面(106)上;所述补液腔(10)内装有相变液,该补液腔(10)与所述储液腔(105)内部相连通,通过所述补液腔(10)向储液腔(105)补充相变液;所述冷凝腔(6)为封闭腔体,该冷凝腔(6)的外表面为所述耐压舱的耐压舱壳(601),所述冷凝腔(6)内设有回液槽(602);所述回液管(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回液槽(602)及补液箱(10)连通,所述出气管(4)的两端均设有气液隔离接头(9),所述出气管(4)两端的气液隔离接头(9)分别与所述冷凝腔(6)及储液腔(105)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无能耗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腔(6)的内表面设有阻止热量向耐压舱内传输的隔热层(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无能耗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105)除导热面(106)外的其余表面包覆有避免热量直接传导到耐压舱内部的隔热外层(10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无能耗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面(106)内预埋有增强导热效果的热管(10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无能耗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105)上分别设有储液腔管接头(104)及出气口管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和伟王晓飞张竺英贾洪铎刘尚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