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纵列多轴塔轮增压动力转换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增压动力装置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纵列多轴塔轮增压动力转换机。
技术介绍
涡轮增压器是一种利用内燃机运作所产生的废气通过同轴的两个叶轮组成的结构驱动的空气压缩机。与机械增压器功能相似,两者都可增加进入内燃机或锅炉的空气流量,从而提升燃烧效率。常见用于汽车引擎中,透过利用排出废气的热量及流量,涡轮增压器能提升内燃机的输出功率或者在同等输出功率下提升燃油经济性。但是对于水力发电机而言,涡轮增压器就不是很合适了,因此需要提出一种装置,该装置能利用水力来增加水力发电机的效率,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纵列多轴塔轮增压动力转换机,包括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纵列多轴塔轮增压动力转换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护轴套(1)、入水口端座(2)、外套筒(3)、多个第一塔轮单元(41)、多个第一轴杆(61)、多个第二塔轮单元(42)、多个第二轴杆(62)以及第三轴杆(63);所述入水口端座(2)设置在所述外套筒(3)的上端,所述护轴套(1)设置在所述外套筒(3)内且上端穿出所述入水口端座(2),所述入水口端座(2)上设置有多个入水孔(201),所述第一轴杆、第二轴杆以及第三轴杆(63)均套在所述护轴套(1)内,所述第三轴杆(63)设置在所述护轴套(1)的中部,多个所述第一轴杆(61)、多个所述第二轴杆(62)相互交叉地均布在所述第三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纵列多轴塔轮增压动力转换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护轴套(1)、入水口端座(2)、外套筒(3)、多个第一塔轮单元(41)、多个第一轴杆(61)、多个第二塔轮单元(42)、多个第二轴杆(62)以及第三轴杆(63);所述入水口端座(2)设置在所述外套筒(3)的上端,所述护轴套(1)设置在所述外套筒(3)内且上端穿出所述入水口端座(2),所述入水口端座(2)上设置有多个入水孔(201),所述第一轴杆、第二轴杆以及第三轴杆(63)均套在所述护轴套(1)内,所述第三轴杆(63)设置在所述护轴套(1)的中部,多个所述第一轴杆(61)、多个所述第二轴杆(62)相互交叉地均布在所述第三轴杆(63)的周围,多个第一塔轮单元(41)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杆(61)、第二轴杆(62)上,所述第一塔轮单元(41)与所述第一轴杆(61)传动连接,并与所述第二轴杆(62)转动连接,多个第二塔轮单元(42)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杆、第二轴杆上,所述第二塔轮单元(42)与所述第二轴杆传动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轴杆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塔轮单元(41)位于所述第二塔轮单元(42)的上方,所述第二塔轮单元(42)与所述第一塔轮单元(41)反向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列多轴塔轮增压动力转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杆包括多个第一轴杆(61),所述第一塔轮单元(41)包括第一齿轮组、第一三角塔齿轮座、第一齿轮套(412)以及多个第一投影无隙满轮叶片(413),所述第一齿轮组包括多个第一内齿轮(411),多个第一内齿轮(411)均设置在所述第一三角塔齿轮座上,所述第一轴杆(61)穿设在所述第一内齿轮(411)中,所述第二轴杆(62)穿设在所述第一三角塔齿轮座的第一连接孔(417)中,所述第三轴杆(63)穿设在多个所述第一三角塔齿轮座的第一中心孔(416)内,所述第一齿轮套(412)套在多个所述第一内齿轮(411)的外周上,多个所述第一投影无隙满轮叶片(413)均设置在所述第一齿轮套(41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列多轴塔轮增压动力转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角塔齿轮座包括第一座圈(414)、第一塔座(415),所述第一塔座(415)设置在所述第一座圈(414)上,所述第一塔座(415)的中间设置有所述第一中心孔(416),并且靠近外周的部分均布有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孔(417),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孔(417)之间设置有第一缺口槽(418),所述第一内齿轮(411)设置在所述第一缺口槽(418)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列多轴塔轮增压动力转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塔轮单元(42)包括第二齿轮组、第二三角塔齿轮座、第二齿轮套(422)以及多个第二投影无隙满轮叶片(4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小明,杨彪,
申请(专利权)人:海洋动力海南自贸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海南;4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