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坞底车,属于船坞清洗技术领域,解决现有技术中清污除锈效率低、人工强度大以及污水回收等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车架、驱动机构、清洗机构、排料机构、移动机构,所述车架包括前框架、中框架,所述前框架位于中框架一侧,所述前框架前端设置有清洗机构,所述排料机构位于前框架内,所述驱动机构位于中框架内。技术效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对清污除锈垃圾进行不间断回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坞底车
本技术涉及船坞清洗
,具体涉及一种坞底车。
技术介绍
现有的大型船舶随着使用时间长,特别是船底会生锈和生长海藻、贝类等,需要对船舶进行清污除锈,随着超高压水清污除锈的逐渐普及,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现有的人工手持式清污除锈装置,在除锈过程中污水四溅,废水不能得到回收,易导致除锈位置很快就出现反锈现象,且人工劳动强度大,清污除锈效率非常低,难以满足生产需求,对超高压水除锈的方式推广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所以需要设计制造满足环保要求提高除锈质量及生产效率的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坞底车,解决现有技术中清污除锈效率低、人工强度大以及污水回收等问题,技术效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对清污除锈垃圾进行不间断回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坞底车,包括车架、驱动机构、清洗机构、排料机构、移动机构,所述车架包括前框架、中框架,所述前框架位于中框架一侧,所述前框架前端设置有清洗机构,所述排料机构位于前框架内,所述驱动机构位于中框架内。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发动机、柴油箱、燃油滤清器、多路阀、液压油箱、第一控制柜、第二控制柜、冷却机、回油滤清器、油泵、轮挖阀块、电磁阀,所述柴油箱通过燃油滤清器与发动机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柜控制发动机,所述油泵进口连接在液压油箱上,所述油泵出口与多路阀进油口连接,所述多路阀卸油口依次与回油滤清器、冷却机、液压油箱连通,所述多路阀先导油口与轮挖阀块连通,所述轮挖阀块与电磁阀连通,所述第一控制柜控制电磁阀,所述电磁阀与多路阀控制油口连通,所述多路阀上设置有至少三组工作进油口与工作回油口,所述清洗机构、排料机构、移动机构分别与多路阀的不同组工作进油口、工作回油口相连接。优选的,所述清洗机构包括清洗臂和清污除锈装置,所述清洗臂一侧与前框架连接,所述清洗臂另一侧与清污除锈装置连接。优选的,所述清洗臂包括转向节一、转向节二、主摆臂、水平转台、水平撑杆、第一油缸、第二油缸、油缸座支撑架、油缸座支撑板,所述转向节一固定在前框架上,所述转向节二与转向节一活动连接,所述主摆臂两端分别与转向节二上部和平转台上部活动连接,所述水平撑杆两端分别与转向节二下部和平转台下部活动连接,所述转向节二底部固接有油缸座支撑架,所述主摆臂上固定有油缸座支撑板,所述第一油缸两端分别与油缸座支撑架和油缸座支撑板连接,所述第二油缸两端分别与油缸座支撑架和前框架连接,所述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分别与多路阀连接。优选的,所述万向节二下部固接有水平撑杆座一,所述水平转台底部固接有水平撑杆座二,所述水平撑杆一侧部通过撑杆销一与水平撑杆座一活动连接,所述水平撑杆另一侧通过撑杆销二与水平撑杆座二活动连接。优选的,所述前框架上固接有油缸座一,所述油缸座支撑架上固接有油缸座二和油缸座四,所述油缸座支撑板上设置有油缸座三,所述第一油缸两端通过油缸插销分别与油缸座二、油缸座三连接,所述第二油缸两端通过油缸插销分别与油缸座一、油缸座四连接。优选的,所述排料机构包括水箱、水箱上盖、第一接头、第二接头、提手、风机、风机安装座、风机液压马达、风机安装板、真空过滤器、排料液位计、放料阀安装板、放料阀、放料阀液压马达,所述前框架一侧设置有放料阀安装板,所述放料阀固定在放料阀安装板上,所述放料阀一侧与放料阀液压马达连接,所述放料阀与水箱圆管连接,所述水箱上设置有排料液位计和第一接头,所述水箱与水箱上盖活动连接,所述水箱上盖上设置有第二接头,所述前框架另一侧设置有风机安装座,所述风机安装座内设置有风机安装板,所述风机安装板与风机固接,所述风机液压马达通过联轴器与风机连接,所述风机出口与真空过滤器连通,所述真空过滤器与第二接头连通,所述第一接头与清污除锈装置的吸杂口连通。优选的,所述中框架内设置有电瓶,所述中框架一侧设置有电瓶开关,所述电瓶开关与电瓶连接,所述电瓶与照明机构连接。优选的,所述照明机构包括基板、安装底板、活动板、支撑板、支脚、防爆灯、缓冲垫,所述基板与安装底板连接,所述支脚一端与安装底板连接,所述防爆灯两侧分别与支脚另一端连接,所述安装底板与活动板连接,所述活动板与支撑板铰接,所述支撑板与防爆灯连接。优选的,所述中框架另一侧与后框架连接,所述后框架上设置有座椅安装板,所述座椅安装板上设置有座椅。有益效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区别在于:一、本技术通过第一油缸控制主摆臂竖直方向移动,通过第二油缸控制水平撑杆水平方向移动,再通过清污除锈装置前后左右多方向的微调可以灵活应对船坞底部不同弧度面,扩大了清理范围,且清污除锈效果更好。二、本技术中风机液压马达带动风机通过第二接头将水箱内空气吸出,由于水箱内部形成负压区,通过水箱的第一接头连接清污除锈装置吸杂口,效果在于:使水箱通过管道将清污除锈装置内清理的污渍废物吸入水箱,通过排料液位计检测,再打开水箱底部的放料阀,将污渍废物运走。三、本技术通过将现有的放料阀改成旋转阀,效果在于:使得水箱吸入污渍废物和排出污渍废物可以同时进行,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本技术通过在主摆臂上设置的照明机构提供照明,效果在于:使得坞底车能够对光线暗的区域进行清污除锈,并可以查看清污除锈的效果,使得坞底车能够全天候工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车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清洗臂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清洗臂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照明机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排料机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车架1、前框架11、中框架12、吊耳121、后框架13、驱动机构2、发动机201、柴油箱202、燃油滤清器203、多路阀204、液压油箱205、第一控制柜206、第二控制柜207、冷却机208、回油滤清器209、油泵210、电瓶211、电瓶开关212、轮挖阀块213、清洗机构3、清洗臂31、转向节一3101、转向节二3102、主轴销3103、主摆臂3104、摆臂销一3105、摆臂销二3106、水平转台3107、水平撑杆3108、水平撑杆座一3109、水平撑杆座二3110、撑杆销一3111、撑杆销二3112、油缸座一3113、油缸座二3114、油缸座三3115、油缸座四3116、油缸插销3117、第一油缸3118、第二油缸3119,油缸座支撑架3120、油缸座支撑板3121、清污除锈装置32、排料机构4、水箱401、水箱上盖402、第一接头403、第二接头404、提手405、风机406、风机安装座407、风机液压马达408、风机安装板409、真空过滤器410、排料液位计411、放料阀安装板412、放料阀413、放料阀液压马达414、移动机构5、履带、照明机构6、基板61、安装底板62、活动板63、合页64、支撑板65、支脚66、防爆灯67、缓冲垫68、座椅7、座椅安装板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坞底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驱动机构、清洗机构、排料机构、移动机构,所述车架包括前框架、中框架,所述前框架位于中框架一侧,所述前框架前端设置有清洗机构,所述排料机构位于前框架内,所述驱动机构位于中框架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坞底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驱动机构、清洗机构、排料机构、移动机构,所述车架包括前框架、中框架,所述前框架位于中框架一侧,所述前框架前端设置有清洗机构,所述排料机构位于前框架内,所述驱动机构位于中框架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坞底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发动机、柴油箱、燃油滤清器、多路阀、液压油箱、第一控制柜、第二控制柜、冷却机、回油滤清器、油泵、轮挖阀块、电磁阀,所述柴油箱通过燃油滤清器与发动机连接,所述油泵进口连接在液压油箱上,所述油泵出口与多路阀进油口连接,所述多路阀卸油口依次与回油滤清器、冷却机、液压油箱连通,所述多路阀先导油口与轮挖阀块连通,所述轮挖阀块与电磁阀连通,所述电磁阀与多路阀控制油口连通,所述多路阀上设置有至少三组工作进油口与工作回油口,所述清洗机构、排料机构、移动机构分别与多路阀的不同组工作进油口、工作回油口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坞底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机构包括清洗臂和清污除锈装置,所述清洗臂一侧与前框架连接,所述清洗臂另一侧与清污除锈装置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坞底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臂包括转向节一、转向节二、主摆臂、水平转台、水平撑杆、第一举升油缸、第二举升油缸、油缸座支撑架、油缸座支撑板,所述转向节一固定在前框架上,所述转向节二与转向节一活动连接,所述主摆臂两端分别与转向节二上部和平转台上部活动连接,所述水平撑杆两端分别与转向节二下部和平转台下部活动连接,所述转向节二底部固接有油缸座支撑架,所述主摆臂上固定有油缸座支撑板,所述第一举升油缸两端分别与油缸座支撑架和油缸座支撑板连接,所述第二举升油缸两端分别与油缸座支撑架和前框架连接,所述第一举升油缸、第二举升油缸分别与多路阀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坞底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节二下部固接有水平撑杆座一,所述水平转台底部固接有水平撑杆座二,所述水平撑杆一侧部通过撑杆销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号,靳潮,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水能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