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立铭专利>正文

一种窗帘布及使用该窗帘布的横移式斑马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265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窗帘布及使用该窗帘布的横移式斑马帘,包括一挠性帘片,于该挠性帘片上的间隔列或行位置处,采用钻孔、打孔排列形成数孔的透光部,使该挠性帘片上具有数孔的透光部与未设置数孔的不透光部间隔交互设置,以构成一窗帘布,借此,当窗帘布于完成组装为前、后重叠双层式斑马帘时,可通过拉绳拉动,使得双层式斑马帘的前、后重叠挠性帘片的透光部与不透光部相互叠合或错开,以利于调整室内空间光线明暗状态。(*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窗帘布及使用该窗帘布的横移式斑马帘,特别是 涉及一种利于调整室内空间光线明暗的窗帘布设计。
技术介绍
现今市面上见及有数种样式窗帘结构的窗帘布IO,例如百折窗帘、罗 马窗帘、……等,其主要是装设于居家门窗等地点,用以达到遮蔽阳光及 装饰的功能,但上述提及的各窗帘结构窗帘布10的间隔列或行位置处,如 图1及图2所示,利用编织方式,形成具有镂空数孔111的透光部11与未 设置镂空数孔的不透光部12,使该窗帘布10上具有数孔111的透光部11 与未设置数孔的不透光部12为间隔交互设置,借此,当窗帘布10于完成 环设组装为前、后重叠双层式窗帘布10时,可通过拉绳13拉动,或如图3 所示设有透光部lla、 lib与不透光部12a、 12b的第一、第二挠性帘片10a、 10b的窗帘布,于该第一、第二挠性帘片10a、 10b利用上轨20内部装设一 横移装置21,于操控光线明暗的使用上,则以拉绳13或横移装置21操控 窗帘布10或第一、第二挠性帘片10a、 10b的窗帘布前、后重叠挠性帘片 的透光部11、 lla、 11b与不透光部12、 12a、 12b相互叠合或4普开,而侵_ 于调整室内空间光线明暗,惟前述编织方式形成的窗帘布10与第一、第二 挠性帘片10a、 10b的窗帘布其于制造上仍有以下诸多问题该现有各窗帘布于制作过程,利用编织方式而需将其镂空位置形成透 光部,则整体加工处理上不仅耗时又麻烦,相对之下,造成制造成本高昂,降 低消费者购买意愿,难以增加需求性,进而影响整体窗帘布使用性。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窗帘布及使用该窗帘布的窗帘在结构与使用上, 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 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 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 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窗帘布 及使用该窗帘布的横移式斑马帘,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 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窗帘布及使用该窗帘布的窗帘存在的缺陷,本设计 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 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窗帘布及使用该 窗帘布的横移式斑马帘,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窗帘布及使用该窗帘布的窗 帘,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 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窗帘布存在的缺陷,而提供 一种新型结构的窗帘布,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利用挠性帘片上具有 数孔的透光部与未设置数孔的不透光部间隔交互设置以构成的窗帘布,令 使用者可通过前、后重叠挠性帘片的透光部与不透光部相互叠合或错开,以 利于调整室内空间的明亮状态,非常适于实用。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窗帘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 种新型结构的窗帘,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利用挠性帘片上具有数孔 的透光部与未设置数孔的不透光部间隔交互设置以构成的窗帘布,令使用 者可通过前、后重叠挠性帘片的透光部与不透光部相互叠合或错开,以利 于调整室内空间的明亮状态,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窗帘布,包括一挠性帘片,于该挠性帘片上的 间隔行或列位置处,采用钻孔、打孔排列形成数孔的透光部,该挠性帘片 上的透光部与未设置数孔的不透光部间隔交互设置。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可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窗帘布,其中所述的挠性帘片透光部的数孔为规则式或非规则 式排列的任一种。前述的窗帘布,其中所述挠性帘片的不透光部为不钻孔、不打孔形成。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 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横移式斑马帘,包括有第一、第二挠性帘片,于该第一、第二挠性帘片的间隔行或列位置处,采用钻孔、打孔排列形成数 孔的透光部,该第一、第二挠性帘片上的透光部与未设有数孔的不透光部 间隔交互设置,并搭配 一横移装置与 一叶片拉绳组而形成可横向移动的横 移式斑马帘。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可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 进一步实现。前述的横移式斑马帘,其中所述第一、第二挠性帘片透光部的数孔为 规则式或非规则式排列的任一种。前述的横移式斑马帘,其中所述第一、第二挠性帘片的不透光部为不 钻孔、不打孔形成。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 术方案,本技术的窗帘布及使用该窗帘布的横移式斑马帘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当使用者利用窗帘布于完成组装为前、后重叠横移式 斑马帘时,可通过拉绳拉动,使得横移式斑马帘的前、后重叠挠性帘片的 透光部与不透光部相互叠合或错开,故可达到调整室内空间明亮状态的实 用性功效。本技术具有上述诸多优点及实用价值,其不论在产品的结构或功 能上皆有较大改进,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 且较现有的窗帘布及使用该窗帘布的窗帘具有增进的突出功效,从而更加 适于实用,并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 计。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 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 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编织窗帘布的外观立体图。图2:为图1的前一见图。图3:为另一传统编织窗帘布的外观立体图。图4:本技术窗帘布的前视图。图5:本技术窗帘布的配置立体图。图6:本技术窗帘布的配置前视图。图7:本技术窗帘布配置横移式斑马帘的前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 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窗帘布及 4吏用该窗帘布的横移式斑马帘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 细说明如后。请参阅图4所示,本技术的窗帘布,主要包括一挠性帘片30,于 该挠性帘片30上的间隔列或行位置处,采用钻孔、打孔排列形成^t孔311 的透光部31,使该挠性帘片30上具有数孔311的透光部31与未设置数孔 的不透光部32间隔交互设置,以构成一窗帘布。前述挠性帘片30可为织物或非织物,其材质可为植物纤维或高分子材料。又,前述透光部31的数孔311,于如图所示实施例中,该数孔311可 在挠性帘片30上的间隔列或行位置处设置,并为规则式或非规则式排列。再请依前揭各图式并配合参阅图5所示,本技术窗帘布于实际使 用并完成环设组装为前、后挠性帘片300、 301重叠的双层式斑马帘时,可 直接以手拉动拉绳33,使得双层式斑马帘前、后挠性帘片300、 301重叠的 透光部31与不透光部32相互叠合或错开,以调整室内空间光线明暗状态。又,请配合参阅图5及图6所示,本技术窗帘布透光部31上的数 孔311,于如图所示实施例中,该数孔311可在挠性帘片30上的间隔列或 行位置处设置,并为规则式或非规则式排列,当实际操作时,可通过拉绳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窗帘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帘布,包括一挠性帘片(30),于该挠性帘片(30)上的间隔行或列位置处,采用钻孔、打孔排列形成数孔(311)的透光部(31),该挠性帘片(30)上的透光部(31)与未设置数孔的不透光部(32)间隔交互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窗帘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帘布,包括一挠性帘片(30),于该挠性帘片(30)上的间隔行或列位置处,采用钻孔、打孔排列形成数孔(311)的透光部(31),该挠性帘片(30)上的透光部(31)与未设置数孔的不透光部(32)间隔交互设置。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挠性帘片(30)透 光部(31)的数孔(311)为规则式或非规则式排列的任一种。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挠性帘片(30)的 不透光部(32),为不钻孔、不打孔形成。4. 一种横移式斑马帘,其特征在于所述斑马帘包括有第一、第二挠性 帘片(30a)、 (30b),于该第一、第二挠性帘片(30a)、 (30b)的间隔行或 列位置处,采用钻孔、打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立铭
申请(专利权)人:郑立铭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