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抱罐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铰接式高落差倒渣抱罐车,包括前车架、与前车架相连接的后支撑平台、支承后支撑平台的后支撑车桥、设于后支撑车桥左右两端的车轮之间的渣罐以及设于后支撑平台左右两侧的工作机构,工作机构包括工作臂、拉杆、工作小臂和油缸,工作臂的两端分别与后支撑平台和工作小臂相铰接,拉杆的两端分别与后支撑平台和工作小臂相铰接,工作小臂与渣罐可拆卸地相连接,油缸的两端分别与后支撑平台和工作臂相铰接。将渣罐置于后支撑车桥的两车轮之间,运行时渣罐的重心更低;工作机构通过油缸的伸缩带动工作臂转动,并带动工作小臂转动,由工作小臂的转动带动拉杆转动,同时带动渣罐随之同步转动,可实现高落差倒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铰接式高落差倒渣抱罐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抱罐车
,尤其涉及一种铰接式高落差倒渣抱罐车。
技术介绍
在抱罐车的推广中,应用现场经常会遇到接渣点净空受限、渣罐形状比较特殊、渣场的落渣点与地面高度差较小等情况。由于常规的铰接平台式抱罐车的渣罐是放在后支撑轮上的平台上,且其工作机构铰接点均较高,使得抱罐时的机构运动轨迹较高,而铰接U型抱罐车的倒渣点较低,故而常规的抱罐车不能完全满足上述现场特定的工况条件。公开号为CN107663556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高落差倒渣渣包车,该渣包车实现了高落差位倒渣的功能,但是,由于载荷及渣罐的特定形状的限制,该渣包车也不能适应上述现场特定工况的限制条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运行时渣罐的重心低、倒渣时的落差高的铰接式高落差倒渣抱罐车,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铰接式高落差倒渣抱罐车,包括前车架、与前车架相连接的后支撑平台、支承后支撑平台的后支撑车桥、设于后支撑车桥左右两端的车轮之间的渣罐以及设于后支撑平台左右两侧的工作机构,工作机构包括工作臂、拉杆、工作小臂和油缸,工作臂的两端分别与后支撑平台和工作小臂相铰接,拉杆的两端分别与后支撑平台和工作小臂相铰接,工作小臂与渣罐可拆卸地相连接,油缸的两端分别与后支撑平台和工作臂相铰接。优选地,工作小臂上设有销孔,渣罐上设有销槽,销孔与销槽通过锁销可拆卸地相连接。优选地,工作小臂上设有挂钩,渣罐上设有耳轴,挂钩可拆卸地钩挂在耳轴上。优选地,在后支撑平台左右两侧的后端分别设有支腿。优选地,前车架与后支撑平台之间通过鹅颈式转向系统相连接。优选地,在鹅颈式转向系统的鹅颈前部或鹅颈上部设有驾驶室,驾驶室内设有驾驶控制系统。优选地,前车架上设有动力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显著的进步:本专利技术的铰接式高落差倒渣抱罐车,其后支撑采用车桥结构,将渣罐置于后支撑车桥的两车轮之间,使得运行时渣罐的重心更低;其工作机构通过油缸的伸缩带动工作臂转动,由工作臂的转动带动工作小臂转动,由工作小臂的转动带动拉杆转动,同时带动渣罐随之同步转动,可实现渣罐旋转至倒渣角度时渣罐口离地位置相对较高,即实现高落差倒渣。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铰接式高落差倒渣抱罐车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铰接式高落差倒渣抱罐车的俯视及转向轨迹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铰接式高落差倒渣抱罐车中,工作臂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铰接式高落差倒渣抱罐车中,拉杆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的铰接式高落差倒渣抱罐车中,工作小臂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所示的铰接式高落差倒渣抱罐车中,渣罐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所示的铰接式高落差倒渣抱罐车倾翻渣罐倒渣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图8是图1所示的铰接式高落差倒渣抱罐车背放罐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前车架2、后支撑平台3、后支撑车桥31、车轮4、渣罐41、销槽42、耳轴5、工作臂51、第一铰接孔52、第二铰接孔53、第三铰接孔6、拉杆61、第四铰接孔62、第五铰接孔7、工作小臂71、第六铰接孔72、第七铰接孔73、销孔74、挂钩8、油缸9、锁销10、支腿11、鹅颈式转向系统12、驾驶室13、动力系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如图1至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的铰接式高落差倒渣抱罐车的一种实施例。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对抱罐车而言,“前”侧是指图1纸面的左侧,“后”侧是指图1纸面的右侧,“左”侧是指图1纸面的纸外侧,“右”侧是指图1纸面的纸内侧,“上”侧是指图1纸面的上侧,“下”侧是指图1纸面的下侧。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铰接式高落差倒渣抱罐车包括前车架1、后支撑平台2、后支撑车桥3、渣罐4和工作机构。其中,后支撑平台2与前车架1相连接。后支撑车桥3支承后支撑平台2,即后支撑平台2设置在后支撑车桥3上。后支撑车桥3采用大型单边车桥,其左右两端分别配置有一车轮31。渣罐4设于后支撑车桥3左右两端的车轮31之间。后支撑平台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工作机构,两个工作机构分别在渣罐4的左右两侧与渣罐4可拆卸地相连接,由两个工作机构共同驱动渣罐4实现倾翻倒渣和背放罐动作。相较现有技术中将渣罐放在后支撑轮上的平台上,本实施例的铰接式高落差倒渣抱罐车的后支撑采用车桥结构,将渣罐4置于后支撑车桥3的两车轮31之间,使得运行时渣罐4的重心更低。工作机构包括工作臂5、拉杆6、工作小臂7和油缸8,工作臂5的两端分别与后支撑平台2和工作小臂7相铰接,拉杆6的两端分别与后支撑平台2和工作小臂7相铰接,工作小臂7与渣罐4可拆卸地相连接,油缸8的两端分别与后支撑平台2和工作臂5相铰接。具体地,参见图3,工作臂5的下端设有第一铰接孔51,工作臂5的上端设有第二铰接孔52,工作臂5的前侧中部设有第三铰接孔53;参见图4,拉杆6的下端设有第四铰接孔61,拉杆6的上端设有第五铰接孔62;参见图5,工作小臂7的后侧设有第六铰接孔71和第七铰接孔72,且第七铰接孔72位于第六铰接孔71的后侧上方。参见图1,工作臂5下端的第一铰接孔51与后支撑平台2相铰接,工作臂5上端的第二铰接孔52与工作小臂7后侧的第六铰接孔71相铰接,工作臂5前侧中部的第三铰接孔53与油缸8的后端相铰接,油缸8的前端与后支撑平台2相铰接;拉杆6下端的第四铰接孔61与后支撑平台2相铰接,拉杆6上端的第五铰接孔62与工作小臂7后侧的第七铰接孔72相铰接。油缸8的前端与后支撑平台2相铰接的铰接点位于后支撑平台2的前端,工作臂5下端的第一铰接孔51与后支撑平台2相铰接的铰接点位于后支撑平台2的后端,拉杆6下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铰接式高落差倒渣抱罐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架(1)、与所述前车架(1)相连接的后支撑平台(2)、支承所述后支撑平台(2)的后支撑车桥(3)、设于所述后支撑车桥(3)左右两端的车轮(31)之间的渣罐(4)以及设于所述后支撑平台(2)左右两侧的工作机构,所述工作机构包括工作臂(5)、拉杆(6)、工作小臂(7)和油缸(8),所述工作臂(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支撑平台(2)和所述工作小臂(7)相铰接,所述拉杆(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支撑平台(2)和所述工作小臂(7)相铰接,所述工作小臂(7)与所述渣罐(4)可拆卸地相连接,所述油缸(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支撑平台(2)和所述工作臂(5)相铰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铰接式高落差倒渣抱罐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架(1)、与所述前车架(1)相连接的后支撑平台(2)、支承所述后支撑平台(2)的后支撑车桥(3)、设于所述后支撑车桥(3)左右两端的车轮(31)之间的渣罐(4)以及设于所述后支撑平台(2)左右两侧的工作机构,所述工作机构包括工作臂(5)、拉杆(6)、工作小臂(7)和油缸(8),所述工作臂(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支撑平台(2)和所述工作小臂(7)相铰接,所述拉杆(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支撑平台(2)和所述工作小臂(7)相铰接,所述工作小臂(7)与所述渣罐(4)可拆卸地相连接,所述油缸(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支撑平台(2)和所述工作臂(5)相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接式高落差倒渣抱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小臂(7)上设有销孔(73),所述渣罐(4)上设有销槽(41),所述销孔(73)与所述销槽(41)通过锁销(9)可拆卸地相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利民,徐旭文,成富根,耿会良,邱冬平,闫飞,杨琳,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