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化传动装置,具体说是移动对接机构。它的的特点是包括用于固定在动力车上的支撑板和用于固定在被移动构件上的对接套,对接套位于支撑板一侧,对接套的轴线与支撑板的板面平行。所述对接套对应的支撑板的一侧有对接杆,对接杆的轴线与对接套的轴线重合,对接杆与支撑板间呈沿对接杆的轴向活动状配合,对接杆与支撑板间有用于驱动对接杆活动的驱动机构,以便驱动对接杆的一端进入、退出对接套。该对接机构需要的操作空间较小,即适合拉动也适合推动,被移动构件的姿态控制准确,脱开简便,零件较少,不易故障,设计难度小,对接的稳妥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对接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化传动装置,具体说是安装在动力车和被移动构件之间的移动对接机构。特别适用于具有核幅射的乏燃料运输等需要自动化机械进行运输的场合。
技术介绍
在许多自动化类机械结构设计过程中,经常有构件在不同位置间转移的需求。这种转移需要动力来源,其中动力车属一种常见的动力来源。而为了自动化需要,动力车与被移动构件之间往往不是固定在一起,而是仅在被移动构件有需移动时才由对接机构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对被移动构件的转移。目前,行业内使用的动力车与被移动构件之间的对接机构有两种,一种是挂勾式,一种是连杆式。如图1所示,挂勾式对接机构主要包括位于动力车1上的挂钩2和位于被移动构件5上的挂钩板4,挂钩板4上有挂钩孔3。然而,挂勾式对接机构中的挂钩是做圆周运动的,需要留出较大的对接操作空间。而且,挂勾与被移动构件连接后,适合动力车对被移动构件的拉动,并不适合对被移动构件的推动作业。同时,由于挂勾连接的方式较松动,移动过程中,被移动构件易晃动,不易实现对被移动构件姿态的准确控制。另外,由于挂勾连接的方式较松动,为使被移动构件不易意外脱出,挂勾的形状往往做成回勾状,这样在需要脱开的时候,有时会由于与被移动构件挂钩孔的侧壁有挤压作用而变得难以脱开,需要额外附加的动作来避免这种情况,这增加了自动脱开动作的难度。如图2所示,连杆式对接机构主要包括位于动力车1上的连杆机构6和位于被移动构件5上的连接板7,连接板7上有插孔8。连杆式对接机构中的连杆机构是采用弧线运动的,因此也需要较大的对接操作空间。同时,连杆式对接机构中的连杆机构需要多个杆件及相应连接销等构件,零件数量较多,比较复杂,出问题的几率也比较大。另外,连杆机构的设计难度大,且连杆机构在对接位置上自身的支撑刚度不够,会导致对接的稳妥性欠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移动对接机构,该对接机构需要的操作空间较小,即适合拉动也适合推动,被移动构件的姿态控制准确,脱开简便,零件较少,不易故障,设计难度小,对接的稳妥较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移动对接机构的特点是包括用于固定在动力车上的支撑板和用于固定在被移动构件上的对接套,对接套位于支撑板一侧,对接套的轴线与支撑板的板面平行。所述对接套对应的支撑板的一侧有对接杆,对接杆的轴线与对接套的轴线重合,对接杆与支撑板间呈沿对接杆的轴向活动状配合,对接杆与支撑板间有用于驱动对接杆活动的驱动机构,以便驱动对接杆的一端进入、退出对接套。其中,所述对接杆有不少于两个,它们间呈平行并排布置,对接杆轴线均在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支撑板平行。所述对接套与对接杆的数量相同,且对接套与对接杆间呈一一对应状布置。远离对接套的对接杆一端均固定在一连接架上,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支撑板与连接架间。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支撑板一侧的导向套,导向套与对接杆同侧,导向套与对接杆平行,导向套中有传动齿销,传动齿销的一端穿过导向套固定在所述连接架上,传动齿销与导向套间呈滑动状配合。所述导向套一侧的支撑板上有转轴,转轴与支撑板垂直,转轴与支撑板间呈转动状配合,支撑板上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转轴相连。临近导向套的那段转轴上同心固定有齿轮,导向套上有缺口,齿轮的一侧穿过缺口与所述传动齿销啮合在一起。所述导向套的外侧壁上有沿其纵向布置的限位导槽,限位导槽中有限位销,限位销的固定在传动齿销上,限位销与限位导槽间呈滑动状配合。所述对接杆对应的支撑板上均依次并排布置有两个支撑座,支撑座上均有通孔,对接杆一端固定在连接架上,另一端穿过对应两个支撑座的通孔,对接杆与对应支撑座的通孔间呈上、下滑动状配合。靠近对接套的对接杆一端呈圆锥状,对接杆圆锥端直径小的一头朝向对接套,对接杆圆锥端直径大的一头与对接杆其它位置的直径相同。采取以上方案,具有以下优点:由于本专利技术的移动对接机构包括支撑板和对接套,对接套位于支撑板一侧,对接套的轴线与支撑板的板面平行,对接套对应的支撑板的一侧有对接杆,对接杆的轴线与对接套的轴线重合,对接杆与支撑板间呈沿对接杆的轴向活动状配合,对接杆与支撑板间有驱动机构。使用时,将支撑板固定在动力车上,将对接套固定在被移构件上。对接时,驱动机构带动对接杆向靠近对接套的一侧活动,插入到对接套上,完成对接;然后,动力车带动构件移动到相应位置;最后,驱动机构带动对接杆向远离对接套的一侧运行,推出对接套,即可脱开。这种对接机构中的对接杆是直线运动的,需要的操作空间较小。而且,采用对接杆与对接套相连的方式,连接牢靠,即可推动构件,也可拉动构件。同时,对接杆与对接套相连的方式,连接牢靠,构件不易晃动,可实现构件姿态的准确控制。另外,对接杆与对接套相连的方式,采用驱动机构带动对接杆直线运动方式即可完成脱开,脱开方便。还有,对接杆需要的零件数量较少,结构简单,不易出问题,且对接杆的设计难度小,支撑刚度较高,对接的稳妥性较高。附图说明图1是
技术介绍
中挂勾式对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
技术介绍
中连杆式对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移动对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对接状态下);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移动对接机构的在脱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移动对接机构的三维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3~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移动对接机构包括用于固定在动力车1上的支撑板18和用于固定在被移动构件5上的对接套16,对接套16位于支撑板18一侧,对接套16的轴线与支撑板18的板面平行。所述对接套16对应的支撑板18的一侧有对接杆14,对接杆14的轴线与对接套16的轴线重合,对接杆14与支撑板18间呈沿对接杆14的轴向活动状配合,对接杆14与支撑板18间有用于驱动对接杆14活动的驱动机构,以便驱动对接杆14的一端进入、退出对接套16。所述对接杆14有不少于两个,它们间呈平行并排布置,对接杆14轴线均在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支撑板18平行。所述对接套16与对接杆14的数量相同,且对接套16与对接杆14间呈一一对应状布置。远离对接套16的对接杆14一端均固定在一连接架9上,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支撑板18与连接架9间。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支撑板18一侧的导向套10,导向套10与对接杆14同侧,导向套10与对接杆14平行,导向套10中有传动齿销11,传动齿销11的一端穿过导向套10固定在所述连接架9上,传动齿销11与导向套10间呈滑动状配合。所述导向套10一侧的支撑板18上有转轴12,转轴12与支撑板18垂直,转轴12与支撑板18间呈转动状配合,支撑板18上有电机21,电机21的输出轴与转轴12相连。临近导向套10的那段转轴12上同心固定有齿轮13,导向套10上有缺口17,齿轮13的一侧穿过缺口17与所述传动齿销11啮合在一起。所述导向套10的外侧壁上有沿其纵向布置的限位导槽19,限位导槽19中有限位销20,限位销20的固定在传动齿销11上,限位销20与限位导槽19间呈滑动状配合。所述对接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对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固定在动力车(1)上的支撑板(18)和用于固定在被移动构件(5)上的对接套(16),对接套(16)位于支撑板(18)一侧,对接套(16)的轴线与支撑板(18)的板面平行;所述对接套(16)对应的支撑板(18)的一侧有对接杆(14),对接杆(14)的轴线与对接套(16)的轴线重合,对接杆(14)与支撑板(18)间呈沿对接杆(14)的轴向活动状配合,对接杆(14)与支撑板(18)间有用于驱动对接杆(14)活动的驱动机构,以便驱动对接杆(14)的一端进入、退出对接套(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对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固定在动力车(1)上的支撑板(18)和用于固定在被移动构件(5)上的对接套(16),对接套(16)位于支撑板(18)一侧,对接套(16)的轴线与支撑板(18)的板面平行;所述对接套(16)对应的支撑板(18)的一侧有对接杆(14),对接杆(14)的轴线与对接套(16)的轴线重合,对接杆(14)与支撑板(18)间呈沿对接杆(14)的轴向活动状配合,对接杆(14)与支撑板(18)间有用于驱动对接杆(14)活动的驱动机构,以便驱动对接杆(14)的一端进入、退出对接套(1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对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杆(14)有不少于两个,它们间呈平行并排布置,对接杆(14)轴线均在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支撑板(18)平行;所述对接套(16)与对接杆(14)的数量相同,且对接套(16)与对接杆(14)间呈一一对应状布置;远离对接套(16)的对接杆(14)一端均固定在一连接架(9)上,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支撑板(18)与连接架(9)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对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支撑板(18)一侧的导向套(10),导向套(10)与对接杆(14)同侧,导向套(10)与对接杆(14)平行,导向套(10)中有传动齿销(11),传动齿销(11)的一端穿过导向套(10)固定在所述连接架(9)上,传动齿销(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晋军,张国建,方成,郑家顺,杨文理,吴永锡,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海核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