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针水光仪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1456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无针水光仪器,包括主体和射频控制单元,射频控制单元包括振荡发生电路和射频调制电路,振荡发生电路包括用于产生振荡的运放器U1,运放器U1输出的振荡信号送入JEFT管中进行反馈调节。射频调节电路包括晶振Y1和三极管T1,晶振Y1在三极管T1的输入端对信号进行混合调制,最后经LC选频后作为射频控制信号输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射频控制单元对射频控制信号进行调制,有效避免信号出现失真,提高了高频信号输出的稳定度和精确性,保证RF射频枪的液态流喷射的稳定性和控制的精密性,水光效果得到很好地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针水光仪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光设备
,特别是涉及无针水光仪器。
技术介绍
无针水光仪器利用真空微晶及独有的TDA(无针透皮技术)以0.001毫米的液态流,以四百五十米每秒的高速,通过真空微晶打通的皮肤通道,在真皮层定点,定位,定层,定量注入能量。几分钟即可提升松弛肌肤,提供即刻的紧实感。无针水光仪器主要由控制箱和RF射频枪组成,RF射频借助高纯度钒钛微晶等促渗工具,能有效提升活性成分的渗透能力,加速肌肤新陈代谢能力,同时促进胶原蛋白的再生。其中,RF射频枪的控制核心为射频控制单元,其内部射频电路在调制过程中容易出现失真、稳定度不高等缺陷,造成RF射频枪的液态流喷射存在不稳定情形,影响水光效果。所以本技术提供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之目的在于提供无针水光仪器。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无针水光仪器,包括主体和射频控制单元,所述射频控制单元包括振荡发生电路和射频调制电路,所述振荡发生电路包括用于产生振荡的运放器U1,运放器U1输出的振荡信号送入JEFT管中进行反馈调节;所述射频调节电路包括晶振Y1和三极管T1,所述晶振Y1在三极管T1的输入端对信号进行混合调制,最后经LC选频后作为射频控制信号输出。进一步的,所述振荡发生电路还包括电阻R1,电阻R1的一段连接运放器U1的同相输入端和电阻R2、电容C1的一端,电阻R1、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2连接运放器U1的输出端,运放器U1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3的一端和二极管VD1的阴极,二极管VD1的阳极连接稳压二极管DZ1的阳极,稳压二极管DZ1的阴极连接JEFT管的栅极,并通过并联的电阻R4、电容C4接地,JEFT管的漏极连接电阻R5的一端,并通过电容C3漏极电阻R3的另一端和运放器U1的反相输入端,JEFT管的源极与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进一步的,所述射频调制电路还包括电容C5,电容C5的一端连接运放器U1的输出端,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6的一端和电感L1的引脚1,电容C6的另一端与电感L1的引脚2接地,电感L1的引脚3连接电阻R6、电容C7的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7的另一端连接晶振Y1的引脚1和三极管T1的基极,并通过电阻R7接地,晶振Y1的引脚2连接电容C8、C10和电感L2的一端,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10V电源,并通过电容C9接地,电容C10连接射频控制信号输出端,三极管T1的发射机接地。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振荡发生电路采用文氏振荡器原理形成振荡信号,并在运放器U1的正反馈网络中加入JEFT管作为运放器U1反馈环中的调压器件,使反馈增益更加稳定,从而形成低失真、幅值恒定的正弦振荡波输出;2.射频调制电路采用并联谐振对振荡信号进行调节,改善振荡信号,并采用晶振混合调制成稳定度高的射频控制信号;3.本技术通过射频控制单元对射频控制信号进行调制,有效避免信号出现失真,提高了高频信号输出的稳定度和精确性,保证RF射频枪的液态流喷射的稳定性和控制的精密性,水光效果得到很好地提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射频控制单元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内容,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参考。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各示例性的实施例。无针水光仪器,包括主体和射频控制单元,射频控制单元包括振荡发生电路和射频调制电路,振荡发生电路包括用于产生振荡的运放器U1,运放器U1输出的振荡信号送入JEFT管中进行反馈调节。射频调节电路包括晶振Y1和三极管T1,晶振Y1在三极管T1的输入端对信号进行混合调制,最后经LC选频后作为射频控制信号输出。振荡发生电路还包括电阻R1,电阻R1的一段连接运放器U1的同相输入端和电阻R2、电容C1的一端,电阻R1、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2连接运放器U1的输出端,运放器U1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3的一端和二极管VD1的阴极,二极管VD1的阳极连接稳压二极管DZ1的阳极,稳压二极管DZ1的阴极连接JEFT管的栅极,并通过并联的电阻R4、电容C4接地,JEFT管的漏极连接电阻R5的一端,并通过电容C3漏极电阻R3的另一端和运放器U1的反相输入端,JEFT管的源极与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振荡发生电路在工作过程中,电阻R1、R2与电容C1、C2形成RC串并联网络为选频网络,同时电阻R4与电容C4形成正反馈网络,与运放器U1共同组成文氏振荡器。稳压二极管DZ1对运放器U1输出振荡信号峰值起到稳定作用,在振荡形成的正反馈网络中加入JEFT管作为运放器U1反馈环中的调压器件,使反馈增益更加稳定,从而形成低失真、幅值恒定的正弦振荡波输出。射频调制电路还包括电容C5,电容C5的一端连接运放器U1的输出端,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6的一端和电感L1的引脚1,电容C6的另一端与电感L1的引脚2接地,电感L1的引脚3连接电阻R6、电容C7的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7的另一端连接晶振Y1的引脚1和三极管T1的基极,并通过电阻R7接地,晶振Y1的引脚2连接电容C8、C10和电感L2的一端,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10V电源,并通过电容C9接地,电容C10连接射频控制信号输出端,三极管T1的发射机接地。射频调制电路的具体工作原理为:电容C5对运放器U1输出的信号进行耦合后,送入由电容C6和电感L1形成的并联谐振对振荡信号进行调节,使偏离振荡频率的信号被抑制,进一步改善振荡信号。电感L1输出信号经电容C7送入晶振Y1中进行混合调制,使电路起振更加容易、频率稳定度高,然后经三极管T1放大后输出,电感L2与电容C10在三极管T1的输出端形成LC谐振选频,极大地提高了射频控制信号输出的精度。本技术在具体使用时,振荡发生电路采用文氏振荡器原理形成振荡信号,并在运放器U1的正反馈网络中加入JEFT管作为运放器U1反馈环中的调压器件,使反馈增益更加稳定,从而形成低失真、幅值恒定的正弦振荡波输出。射频调制电路采用并联谐振对振荡信号进行调节,改善振荡信号,并采用晶振混合调制成稳定度高的射频控制信号。该射频控制信号用于驱动RF射频枪内部的执行机构动作,从而将射频能力遍布整个微晶头,具体可采用钒钛微晶操作,直达真皮层而不刺伤表皮层,通过RF射频高频率作用,直接把营养输入到深层皮肤细胞,瞬间激活肌肤营养吸收机制,达到水光美塑的效果。其中,射频控制信号驱动RF射频枪的具体工作过程为成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述。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射频控制单元对射频控制信号进行调制,有效避免信号出现失真,提高了高频信号输出的稳定度和精确性,保证RF射频枪的液态流喷射的稳定性和控制的精密性,水光效果得到很好地提升。以上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无针水光仪器,包括主体和射频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控制单元包括振荡发生电路和射频调制电路,所述振荡发生电路包括用于产生振荡的运放器U1,运放器U1输出的振荡信号送入JEFT管中进行反馈调节;所述射频调制电路包括晶振Y1和三极管T1,所述晶振Y1在三极管T1的输入端对信号进行混合调制,最后经LC选频后作为射频控制信号输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无针水光仪器,包括主体和射频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控制单元包括振荡发生电路和射频调制电路,所述振荡发生电路包括用于产生振荡的运放器U1,运放器U1输出的振荡信号送入JEFT管中进行反馈调节;所述射频调制电路包括晶振Y1和三极管T1,所述晶振Y1在三极管T1的输入端对信号进行混合调制,最后经LC选频后作为射频控制信号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针水光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荡发生电路还包括电阻R1,电阻R1的一段连接运放器U1的同相输入端和电阻R2、电容C1的一端,电阻R1、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2连接运放器U1的输出端,运放器U1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3的一端和二极管VD1的阴极,二极管VD1的阳极连接稳压二极管DZ1的阳极,稳压二极管DZ1的阴极连接JEFT管的栅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少卿王思民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中科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