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插入部表面的温度上升的内窥镜。该内窥镜具有:前端部,具备相机组件及照明部;及弯曲部,具备与前端部的基端侧连接且具有多个关节的角度部及覆盖角度部的外周且前端与角度部连接的角网,角度部在从与前端部连接的位置至连接角网的位置之间具有截面积变小的截面积变化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窥镜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窥镜。
技术介绍
对于插入于受检体内的内窥镜的插入部要求细经化。因此,插入部的内容物彼此紧密地配置。并且,在内窥镜的前端部具有成像元件及照明用照明光学系统等发热源。内窥镜的插入部为与人体等活体的内部直接接触的部分。因此,从防止烫伤等的安全上的理由出发,要求将插入部的表面温度设为规定的温度以下。并且,由成像元件及照明光学系统产生的热传导至成像元件,从而有时会产生该成像元件的温度上升而在内窥镜图像中产生噪声等不良情况。尤其在紧密配置的狭窄的空间内,由成像元件等产生的热容易闷在里面,因此需要准备散热路径。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内窥镜装置,该内窥镜装置具备:操作部;插入部,从操作部延伸;光射出部,设置于插入部的前端部且用于射出照明光;成像元件,设置于插入部的前端部且用于拍摄观察对象物;散热器,设置于插入部的前端部且与光射出部及成像元件热连接;及传热机构,用于将由光射出部及成像元件产生的热经由散热器向操作部的方向传热。并且,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内窥镜,该内窥镜具备长度方向的导热率高于厚度方向的导热率且在导热方向上具有各向异性的导热材料,导热材料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安装于插入部前端的发热部,另一端位于插入部的后端侧。并且,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基板的散热装置,该基板的散热装置为安装于成像元件的成像面的里面的散热装置,其具备:安装面,与里面对置;基板,具有安装面的里面即背面;散热部件,从背面至安装面的跟前埋入于基板;同轴电缆,具有与散热部件至少热连接的遮蔽部件;及隔热部件,设置于散热部件与基板之间的至少一部分,且降低散热部件与基板之间的传热率。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1161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056107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027431号公报然而,因基于成像元件的高像素化及小型化的发热量的增加以及伴随内窥镜的进一步小型化的热容的下降,而产生以只是从前端部向基端侧传热的方式配置导热部件便无法充分地抑制内窥镜的温度上升这一问题。尤其因位于比前端部更靠基端的位置的插入部表面的温度上升,存在因插入部长时间与体壁的相同的部分接触而造成烫伤的顾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消除上述以往技术的问题点并且抑制插入部表面的温度上升的内窥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结构。[1]一种内窥镜,其具有:前端部,具备相机组件及照明部;及弯曲部,具备与前端部连接且具有多个关节的角度部及覆盖角度部的外周且前端与角度部连接的角网,角度部在从与前端部连接的位置至连接角网的位置之间具有截面积变小的截面积变化部。[2]根据[1]所述的内窥镜,其中,角网的前端侧的端部与位于角度部的最前端侧的角环接合,角环在比角网的前端侧的端部更靠前端侧的周面具有开口部。[3]根据[1]所述的内窥镜,其中,角网的前端侧的端部的位置比位于角度部的最前端侧的第1关节更靠基端侧。[4][3]所述的内窥镜,其中,位于比角网的前端侧的端部更靠前端的位置的角度部的关节的能弯曲角度小于角度部所具有的所有关节的能弯曲角度的平均值。[5]根据[1]~[4]中任一个所述的内窥镜,其中,角网在从角网的前端至基端之间的区域中,热传输能力最高。[6]根据[1]~[5]中任一个所述的内窥镜,其具有容纳于角度部的内部且至少从弯曲部内延伸至前端部内的长条部件,长条部件在从角网的前端至基端之间的区域中,热传输能力仅次于角网,长条部件的前端侧的端部与前端部直接或间接连接,或者,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在比角度部的截面积变化部更靠前端侧的位置。[7]根据[6]所述的内窥镜,其中,长条部件包含将传热材料形成为螺旋状的部位。[8]根据[6]或[7]所述的内窥镜,其中,长条部件为操作角度部的角度钢丝。[9]根据[6]所述的内窥镜,其中,长条部件具有传热层及覆盖传热层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的隔热层。[10]根据[9]所述的内窥镜,其中,长条部件为与相机组件电连接的电缆。[11]根据[9]所述的内窥镜,其中,长条部件为钳管。[12]根据[6]或[7]所述的内窥镜,其中,长条部件形成容纳于角度部内的内容物的最外层。[13]根据[6]~[9]中任一个所述的内窥镜,其中,长条部件的基端侧的端部位于比内窥镜所具有的供气管与供水管的合流部更靠前端侧的位置。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前端部表面的温度上升的内窥镜。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使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的内窥镜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内窥镜的一例的插入部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示意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的另一例的插入部的剖视图。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的另一例的插入部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的另一例的插入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7是示意地表示图6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的另一例的插入部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以往的内窥镜的一例的插入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记载的对构成要件的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代表性实施方式而进行,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这种实施方式。在本说明书的附图中,为了便于视觉辨认,适当变更而示出了各部的比例尺。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来表示的数值范围表示将在“~”的前后记载的数值作为下限值及上限值来包含的范围。[内窥镜]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具有:前端部,具备相机组件及照明部;及弯曲部,具备与前端部的基端侧连接且具有多个关节的角度部及覆盖角度部的外周且前端与角度部连接的角网,所述角度部在从与所述前端部连接的位置至连接所述角网的位置之间具有截面积变小的截面积变化部。在图1中概念性地示出具有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的内窥镜系统的一例。内窥镜系统1具备内窥镜2、光源单元3及处理器单元4。内窥镜2除了后述的插入部22的部分以外具有与一般的内窥镜相同的结构。内窥镜2具有插入于受检体内的插入部、与插入部连结的操作部及从操作部延伸的通用塞绳,插入部由前端部、与前端部连结的弯曲部及连结弯曲部与操作部的软性部构成。在前端部设置有射出用于照明观察部位的照明光的照明光学系统、拍摄观察部位的摄像装置及摄像光学系统等。弯曲部构成为能够向与插入部的纵轴正交的方向弯曲,弯曲部的弯曲动作由操作部操作。并且,软性部构模仿插入部的插入路径的形状而以能够变形的程度相对较较柔软地构成。在操作部设置有操作前端部的摄像装置的摄像动作的按钮及操作弯曲部的弯曲动作的把手等。并且,在操作部设置有导入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窥镜,其具有:/n前端部,具备相机组件及照明部;及/n弯曲部,具备与所述前端部连接且具有多个关节的角度部及覆盖所述角度部的外周且前端与角度部连接的角网,/n所述角度部在从与所述前端部连接的位置至连接所述角网的位置之间具有截面积变小的截面积变化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917 JP 2019-1686451.一种内窥镜,其具有:
前端部,具备相机组件及照明部;及
弯曲部,具备与所述前端部连接且具有多个关节的角度部及覆盖所述角度部的外周且前端与角度部连接的角网,
所述角度部在从与所述前端部连接的位置至连接所述角网的位置之间具有截面积变小的截面积变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角网的前端侧的端部与位于所述角度部的最前端侧的角环接合,
所述角环在比所述角网的前端侧的端部更靠前端侧的周面具有开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角网的前端侧的端部的位置比位于所述角度部的最前端侧的第1关节更靠基端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位于比所述角网的前端侧的端部更靠前端的位置的所述角度部的关节的能弯曲角度小于所述角度部所具有的所有关节的能弯曲角度的平均值。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角网在从所述角网的前端至基端之间的区域中,热传输能力最高。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内窥镜具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浅冈卓郎,内藤圭介,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