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转动构件、柔性屏、折弯支撑件和均温板,其中,柔性屏包括两个非折叠区域以及位于两个非折叠区域之间的折弯区域,并且,折弯区域与转动构件相对设置;而折弯支撑件位于柔性屏与转动构件之间,以用于支撑柔性屏的折弯区域;均温板包括与两个非折叠区域一一相对的均温部和连接两个均温部的柔性连接部,柔性连接部位于折弯支撑件背离柔性屏的一侧,以用于平衡两个非折叠区域处温度。由于均温板的柔性连接部分布于折弯支撑件背离柔性屏的一侧,即便经过长时间使用均温板发生松弛,均温板的柔性连接部被折弯支撑件阻挡而无法接触到柔性屏的折弯区域,从而,均温板松弛后拱起挤压柔性屏,提高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终端
本申请涉及到电子设备
,尤其涉及到一种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近年,市场上有手机和平板电脑为用户满足对不同显示面积的需求,随着柔性屏的出现,各厂商又设计出可折叠的移动终端,同时满足大屏和便携的需求。在研发设计时,为了简化电路,一般将体积较大的元器件,如CPU和摄像头模组,布置于转轴的一侧,将体积较小的元器件布置于转轴另一侧,这种设计往往会导致转轴的一侧发热严重,导致柔性屏出现色差。为此,利用均温板平衡柔性屏位于转轴两侧的部分的温度。但是,现有技术中,均温板与柔性屏接触,移动终端在长期使用后,均温板松弛拱起,挤压柔性屏,影响显示效果,造成不好的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用以防止均温板拱起而挤压柔性屏。本申请提供的移动终端包括:转动构件、柔性屏、折弯支撑件和均温板,其中,所述柔性屏包括两个非折叠区域以及位于所述两个非折叠区域之间的折弯区域,并且,所述折弯区域与所述转动构件相对设置;而折弯支撑件位于所述柔性屏与所述转动构件之间,以用于支撑所述柔性屏的折弯区域;所述均温板包括与所述两个非折叠区域一一相对的均温部和连接所述两个均温部的柔性连接部,所述柔性连接部位于所述折弯支撑件背离所述柔性屏的一侧,以用于平衡两个非折叠区域处温度。由于均温板的柔性连接部分布于折弯支撑件背离所述柔性屏的一侧,即便经过长时间使用均温板发生松弛,均温板的柔性连接部被折弯支撑件阻挡而无法接触到柔性屏的折弯区域,从而,均温板松弛后拱起挤压柔性屏,提高用户体验。其中,均温板的每个均温部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柔性屏的每个非折叠区域背离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一个壳体;每一组相互对应的非折叠区域、壳体和均温部形成一个模块组;在至少一个模块组中,所述均温部位于所述非折叠区域和所述壳体之间,以便于均温部能够更直接有效的与对应的非折叠区域发生热量交换。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每个位于相互对应的非折叠区域和壳体之间的均温部所在的模块组中,所述壳体与所述折弯支撑件之间形成一个容纳缝隙,所述柔性连接部的厚度大于所述容纳缝隙的宽度,以防止柔性连接部穿过上述容纳缝隙触碰到柔性屏,进一步避免柔性屏被均温板的柔性连接部挤压。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每个非折叠区域背离出光面的侧面还设有一个用于支撑所述非折叠区域的屏幕补强板;每个位于相互对应的非折叠区域和壳体之间的均温部所在的模块组中,所述壳体与所述折弯支撑件之间形成一个容纳缝隙,所述屏幕补强板在所述柔性屏的出光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容纳缝隙在所述柔性屏的出光面的正投影。屏幕补强板将对应的壳体与非折叠区域之间的与容纳缝隙相对的区域遮挡住,即便均温板的柔性连接部穿过了容纳缝隙,最多也只能触碰到屏幕补强板,无法接触到柔性屏。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每个位于相互对应的非折叠区域和壳体之间的均温部所在的模块组中,所述屏幕补强板在所述柔性屏的出光面的正投影与所述折弯支撑件在所述柔性屏的出光面的正投影有交叠。均温板的柔性连接部要接触柔性屏,至少需要经过所述屏幕补强板和所述折弯支撑件之间一个弯折的缝隙通道,难度进一步增加。再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柔性屏的每个非折叠区域背离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一个壳体;每一组相互对应的非折叠区域、壳体和均温部形成一个模块组;在至少一个模块组中,所述均温部位于所述壳体背离所述柔性屏的一侧。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每个壳体背离所述柔性屏的侧面还设有一个后盖;每个位于相互对应的非折叠区域和壳体之间的均温部所在的模块组中,所述均温部固定于对应的后盖上。为了避免所述柔性连接部在移动终端开闭的过程中承受较大拉力,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柔性连接部形成有冗余结构。上述冗余结构的形成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连接部呈波纹状;在另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连接部呈弯曲状。附图说明图1a表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b表示出了图1a所示的移动终端经过长时间使用后的示意图;图2a表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示意图;图2b表示出了图2a所示移动终端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示意图;图2c表示图2a所示的移动终端去除柔性屏和屏幕补强板之后的结构后的T方向视图;图3a表示出了图2a所示的均温板的一种可能的截面图;图3b表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中可能采用的另一种均温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表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的端展开状态示意图;图5表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展开状态示意图;图6a表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示意图;图6b表示出图6a所示移动终端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首先说明一下其应用的场景,该移动终端可以是可折叠手机、可折叠平板电脑或者可折叠PDA等。下面以具体实例说明现有移动终端的缺陷。图1a表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a,现有技术中,以可折叠手机为例,移动终端包括柔性屏30、中框71、中框72、转轴、轴外壳60和轴支撑板50,柔性屏30包括非折叠区域31、非折叠区域32以及连接非折叠区域31和非折叠区域32的折弯区域33(A、B之间的区域),中框71位于非折叠区域31背离出光面的一侧,中框72位于非折叠区域32背离出光面的一侧,轴支撑板50位于折弯区域33背离出光面的一侧、并用于对折弯区域33进行活动支撑,轴外壳60位于轴支撑板50背离柔性屏30的一侧,转轴(图中未示出)位于轴支撑板50和轴外壳60之间,中框71和中框72通过转轴转动配合,以便于移动终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间切换,当移动终端处于折叠状态时,非折叠区域31的出光面和非折叠区域32的出光面相对。为了简化电路设计,体积较大的元器件放置于中框71中,体积较小的元器件放置于中框72中,这就导致中框71中发热较大的热源集中于中框71中,如中框71中设置有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80发热较大,非折叠区域31受热明显高于非折叠区域3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增加均温板40来平衡非折叠区域31和非折叠区域32的温度,该均温板40依次穿过非折叠区域31和中框71之间、折弯区域33和轴支撑板50之间,以及,非折叠区域32和中框72之间。图1b表示出了图1a所示的移动终端经过长时间使用后的示意图,参考图1b,随着移动终端使用时间延长,均温板40随着中框71和中框72反复折叠展开,均温板40与折弯区域33相对的部分会松弛并隆起,导致柔性屏30的折弯区域33局部拱起,影响用户体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n转动构件;/n柔性屏,所述柔性屏包括两个非折叠区域以及位于所述两个非折叠区域之间的折弯区域,其中,所述折弯区域与所述转动构件相对;/n折弯支撑件,位于所述柔性屏与所述转动构件之间,以用于支撑所述柔性屏的折弯区域;/n用于平衡两个非折叠区域处温度的均温板,所述均温板包括与所述两个非折叠区域一一相对的均温部和连接所述两个均温部的柔性连接部,所述柔性连接部位于所述折弯支撑件背离所述柔性屏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动构件;
柔性屏,所述柔性屏包括两个非折叠区域以及位于所述两个非折叠区域之间的折弯区域,其中,所述折弯区域与所述转动构件相对;
折弯支撑件,位于所述柔性屏与所述转动构件之间,以用于支撑所述柔性屏的折弯区域;
用于平衡两个非折叠区域处温度的均温板,所述均温板包括与所述两个非折叠区域一一相对的均温部和连接所述两个均温部的柔性连接部,所述柔性连接部位于所述折弯支撑件背离所述柔性屏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屏的每个非折叠区域背离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一个壳体;
每一组相互对应的非折叠区域、壳体和均温部形成一个模块组;
在至少一个模块组中,所述均温部位于所述非折叠区域和所述壳体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每个位于相互对应的非折叠区域和壳体之间的均温部所在的模块组中,所述壳体与所述折弯支撑件之间形成一个容纳缝隙,所述柔性连接部的厚度大于所述容纳缝隙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每个非折叠区域背离出光面的侧面还设有一个用于支撑所述非折叠区域的屏幕补强板;
每个位于相互对应的非折叠区域和壳体之间的均温部所在的模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志,施健,俞涵如,靳林芳,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