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座以及机器人充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907317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5:03
本申请提供一种充电座以及机器人充电系统,其中,所述充电座包括:上盖;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上盖相配合形成所述充电座的壳体结构;充电接触片组件,所述充电接触片组件可活动的安装在所述充电座的壳体结构上,并且在与所述自移动机器人进行对接的过程中,所述充电接触片组件根据所述自移动机器人的位置和偏转角度与所述自移动机器人的充电极片自动抵接。本申请的充电接触片组件能够与自移动机器人的充电极片自动抵接,从而保证自移动机器人与充电接触片组件能够实现充分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座以及机器人充电系统
本申请涉及智能
,特别涉及一种充电座以及机器人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充电座和自移动机器人一般使用接触通电方式实现充电,然而,现有的接触通电方式受限制与充电座和自移动机器人的相对位置关系,一旦出现充电座摆放位置或者自移动机器人位置不平或者自移动机器人偏摆角度偏大或充电座的充电接触片的偏摆角度过小等情况,就会出现充电座和充电接触片产生线接触或者点接触而达不到充分接触的问题,并导致虚充或者充电失败的情况,严重时还可能会导致充电接触片发热使得附近塑料件融化等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充电座以及机器人充电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充电座,应用于自移动机器人,所述充电座包括:上盖;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上盖相配合形成所述充电座的壳体结构;充电接触片组件,所述充电接触片组件可活动的安装在所述充电座的壳体结构上,并且在与所述自移动机器人进行对接的过程中,所述充电接触片组件根据所述自移动机器人的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座,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自移动机器人,所述充电座包括:/n上盖(11);/n底座(12),所述底座(12)与所述上盖(11)相配合形成所述充电座的壳体结构;/n充电接触片组件,所述充电接触片组件可活动的安装在所述充电座的壳体结构上,并且在与所述自移动机器人进行对接的过程中,所述充电接触片组件根据所述自移动机器人的位置和偏转角度与所述自移动机器人的充电极片自动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座,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自移动机器人,所述充电座包括:
上盖(11);
底座(12),所述底座(12)与所述上盖(11)相配合形成所述充电座的壳体结构;
充电接触片组件,所述充电接触片组件可活动的安装在所述充电座的壳体结构上,并且在与所述自移动机器人进行对接的过程中,所述充电接触片组件根据所述自移动机器人的位置和偏转角度与所述自移动机器人的充电极片自动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接触片组件包括:
第一充电接触片(13),所述第一充电接触片(13)的一端位于所述上盖(11)与底座(12)之间,另一端突出设置在所述上盖(11)的外部;
偏转结构(14),所述偏转结构(1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充电接触片(13)相连接,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底座(1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偏转结构(14)具有两个偏转自由度,使得所述第一充电接触片(13)可前后偏转或左右偏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偏转结构(14)包含四根弹簧,每根弹簧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充电接触片(13)的一个边角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偏转结构(14)包括弹性件和球形连接部,所述弹性件安装在所述底座(12)上并与所述球形连接部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球形连接部的顶端与所述第一充电接触片(13)枢接,使得所述第一充电接触片(13)以所述球形连接部为中心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偏转结构(14)包括多个由可塑性材料制成的支撑部,多个所述支撑部首尾相接形成可向任意方向发生形变的偏转结构(14)。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接触片(13)包括:
接触部(131),所述接触部(131)位于所述第一充电接触片(13)的顶部并穿过所述上盖(11)的侧壁突出设置;
限位部(132),所述限位部(132)与所述接触部(131)的端部相连接并与所述上盖(11)靠近所述底座(12)一侧的侧壁相抵顶;
第一连接部(133),所述第一连接部(133)设置在所述限位部(132)远离所述接触部(131)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部(133)与所述偏转结构(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祯
申请(专利权)人:科沃斯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