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教学用六跨关节式分相结构,包括设置于基座上的模拟金属轨道,所述模拟金属轨道上方设置有第一至第三接触悬挂,所述模拟金属轨道旁侧等间距设置有第一至第七立柱,所述立柱上部设置有用于悬吊接触悬挂的线缆悬吊系统,所述第一接触悬挂在依次经过第一至第四立柱的线缆悬吊系统后与第五立柱的柱身连接,所述第二接触悬挂在依次经过第七至第四立柱的线缆悬吊系统后与第三立柱的柱身连接,所述第三接触悬挂的两端连接于第一与第七立柱的柱身上,其中部由第二至第六立柱的线缆悬吊系统悬吊。本实新参数便于调整,结构稳定,取流平稳,能全面详实的展现六跨关节式分相结构的各种细节,并且可以在电气化铁路模型中实际的展现各种故障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教学用六跨关节式分相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教学用六跨关节式分相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铁路不断提速,原有的各种铁路设备急需升级,新建的铁路也往往使用了全新的技术。其中将普通的器件分段式分相更换为关节式分相结构就是重中之重。然而关节式分相结构同样有着结构复杂,检修工作量大的问题,需要对铁路职工与在校学员进行培训。但是由于其结构特别复杂,普通的PPT、视频等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任务,难以模拟电气化铁路系统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急需一种教学用的关节式分相结构,可以详实的展现出其构造,并且能在电气化铁路模型中应用,以模拟各种复杂的弓网关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教学用六跨关节式分相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教学用六跨关节式分相结构,包括设置于基座上的模拟金属轨道,所述模拟金属轨道上方设置有接触悬挂,所述模拟金属轨道旁侧等间距设置有七根立柱,依次为第一至第七立柱,所述立柱上部设置有用于悬吊接触悬挂的线缆悬吊系统,所述接触悬挂依次为第一至第三接触悬挂,所述第一接触悬挂在依次经过第一至第四立柱的线缆悬吊系统后与第五立柱的柱身连接,所述第二接触悬挂在依次经过第七至第四立柱的线缆悬吊系统后与第三立柱的柱身连接,所述第三接触悬挂的两端连接于第一与第七立柱的柱身上,其中部由第二至第六立柱的线缆悬吊系统悬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触悬挂包括第一接触线与第一承力索,所述第一接触线与第一承力索之间设置有吊弦,所述第二接触悬挂包括第二接触线与第二承力索,所述第二接触线与第二承力索之间设置有吊弦,所述第三接触悬挂包括第三接触线与第三承力索,所述第三接触线与第三承力索之间设置有吊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触线与第一承力索自第三立柱起由水平改为斜向上升高并于第五立柱处达到最高,所述第二接触线与第二承力索自第五立柱起由水平改为斜向上升高并于第三立柱处达到最高,所述第三接触线与第三承力索自第一立柱起逐渐向下并于第三立柱处转为水平,连接至第五立柱处再次转为斜向上升高,所述第一接触线的第一至第三立柱段、第二接触线的第七至第五立柱段与第三接触线的第三至第五立柱段三者高度相等。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触线与第一承力索在第四立柱的两侧设置有绝缘子,所述第二接触线与第二承力索在第四立柱的两侧设置有绝缘子,所述第三接触线与第三承力索在第二立柱与第六立柱的两侧均设置有绝缘子,位于第三接触线与第三承力索的四个绝缘子中靠近第三立柱的为第一分段绝缘子组,靠近第五立柱的为第二分段绝缘子组。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接触线、第三承力索、第一接触线与第一承力索之间设置有第一电连接线,所述第三接触线、第三承力索、第二接触线与第二承力索之间设置有第二电连接线。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连接线位于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之间,所述第二电连接线位于第六立柱与第七立柱之间。进一步地,距离电连接线最近的立柱处设置有隔离开关,所述隔离开关包括设置于立柱顶端的闸刀开关,所述闸刀开关的两个触点分别连接在距离电连接线最近的分段绝缘子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闸刀开关的闸刀中部设置有控制杆,所述控制杆底端与设置在基座上的电磁开关固连,所述控制杆中段设置有绝缘子。进一步地,所述线缆悬吊系统包括一组或多组腕臂支持装置,所述腕臂支持装置下部设置有用于定位弹性接触悬挂的定位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实新结构紧凑,节约材料,参数便于调整,结构稳定,取流平稳,能全面详实的展现六跨关节式分相结构的各种细节,并且可以在电气化铁路模型中实际的展现各种故障问题,辅助学员们对六跨关节式分相结构的学习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俯视图(略去第一承力索与第二承力索);图3为本技术的立柱结构示意图;图中:1-基座,2-模拟金属轨道,3-第一接触线,4-第二接触线,5-第三接触线,6-第一立柱,7-第二立柱,8-第三立柱,9-第四立柱,10-第五立柱,11-第六立柱,12-第七立柱,13-绝缘子,14-第一分段绝缘子组,15-第二分段绝缘子组,16-第一电连接线,17-第二电连接线,18-闸刀开关,19-控制杆,20-电磁开关,21-腕臂支持装置,22-吊弦,23-定位机构,24-第一承力索,25-第二承力索,26-第三承力索。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浅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但本技术并不限于此。参考图1-图3。一种教学用六跨关节式分相结构,包括设置于基座1上的模拟金属轨道2,所述模拟金属轨道上方设置有接触悬挂,所述模拟金属轨道旁侧等间距设置有七根立柱,从左到右依次为第一立柱6、第二立柱7、第三立柱8、第四立柱9、第五立柱10、第六立柱11、第七立柱12,所述立柱上部设置有用于悬吊接触悬挂的线缆悬吊系统,所述接触悬挂依次为第一接触悬挂、第二接触悬挂、第三接触悬挂,所述第一接触悬挂在依次经过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立柱的线缆悬吊系统后与第五立柱的柱身连接,所述第二接触悬挂在依次经过第七、第六第五及第四立柱的线缆悬吊系统后与第三立柱的柱身连接,所述第三接触悬挂的两端连接于第一与第七立柱的柱身上,其中部由第二、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及第六立柱的线缆悬吊系统悬吊。所述立柱使用圆柱形实心塑料棒或截面为“H”型的金属棍,在本实施例中,选用圆柱形实心塑料棒,所述接触悬挂与立柱的柱身的连接方式为在柱身上打孔穿入,斜向下接入基座,所述基座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接触线的地脚螺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悬挂包括第一接触线3与第一承力索24,所述第一接触线与第一承力索之间设置有吊弦,所述第二接触悬挂包括第二接触线4与第二承力索25,所述第二接触线与第二承力索之间设置有吊弦,所述第三接触悬挂包括第三接触线5与第三承力索26,所述第三接触线与第三承力索之间设置有吊弦22,所述吊弦上端与承力索焊接,所述吊弦下端与接触线滑动连接,通过调节吊弦可以控制接触线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线与第一承力索自第三立柱起由水平改为斜向上升高并于第五立柱处达到最高,所述第二接触线与第二承力索自第五立柱起由水平改为斜向上升高并于第三立柱处达到最高,所述第三接触线与第三承力索自第一立柱起逐渐向下并于第三立柱处转为水平,连接至第五立柱处再次转为斜向上升高,所述第一接触线的第一至第三立柱段、第二接触线的第七至第五立柱段与第三接触线的第三至第五立柱段三者高度相等,两两高度差不超过3mm。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线与第一承力索在第四立柱的两侧设置有绝缘子13,所述第二接触线与第二承力索在第四立柱的两侧设置有绝缘子,所述第三接触线与第三承力索在第二立柱与第六立柱的两侧均设置有绝缘子,以避免不同线路之间的电流相互连通发生短路,位于第三接触线与第三承力索的四个绝缘子中靠近第三立柱的两个绝缘子为第一分段绝缘子组14,靠近第五立柱的两个绝缘子为第二分段绝缘子组15。所述绝缘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教学用六跨关节式分相结构,包括设置于基座上的模拟金属轨道,所述模拟金属轨道上方设置有接触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金属轨道旁侧等间距设置有七根立柱,依次为第一至第七立柱,所述立柱上部设置有用于悬吊接触悬挂的线缆悬吊系统,所述接触悬挂依次为第一至第三接触悬挂,所述第一接触悬挂在依次经过第一至第四立柱的线缆悬吊系统后与第五立柱的柱身连接,所述第二接触悬挂在依次经过第七至第四立柱的线缆悬吊系统后与第三立柱的柱身连接,所述第三接触悬挂的两端连接于第一与第七立柱的柱身上,其中部由第二至第六立柱的线缆悬吊系统悬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教学用六跨关节式分相结构,包括设置于基座上的模拟金属轨道,所述模拟金属轨道上方设置有接触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金属轨道旁侧等间距设置有七根立柱,依次为第一至第七立柱,所述立柱上部设置有用于悬吊接触悬挂的线缆悬吊系统,所述接触悬挂依次为第一至第三接触悬挂,所述第一接触悬挂在依次经过第一至第四立柱的线缆悬吊系统后与第五立柱的柱身连接,所述第二接触悬挂在依次经过第七至第四立柱的线缆悬吊系统后与第三立柱的柱身连接,所述第三接触悬挂的两端连接于第一与第七立柱的柱身上,其中部由第二至第六立柱的线缆悬吊系统悬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教学用六跨关节式分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悬挂包括第一接触线与第一承力索,所述第一接触线与第一承力索之间设置有吊弦,所述第二接触悬挂包括第二接触线与第二承力索,所述第二接触线与第二承力索之间设置有吊弦,所述第三接触悬挂包括第三接触线与第三承力索,所述第三接触线与第三承力索之间设置有吊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教学用六跨关节式分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线与第一承力索自第三立柱起由水平改为斜向上升高并于第五立柱处达到最高,所述第二接触线与第二承力索自第五立柱起由水平改为斜向上升高并于第三立柱处达到最高,所述第三接触线与第三承力索自第一立柱起逐渐向下并于第三立柱处转为水平,连接至第五立柱处再次转为斜向上升高,所述第一接触线的第一至第三立柱段、第二接触线的第七至第五立柱段与第三接触线的第三至第五立柱段三者高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教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焱球,孟荣,赵昀,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福州供电段,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