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智能锁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指纹锁上的指纹删除触发结构,包括,锁具本体,设于锁具本体内的电路板及容纳腔体,设于容纳腔体内的锁芯,套设于锁芯外部且与其同轴的套筒,设于锁芯底部侧壁上且外端部伸出套筒之外的触发件,与电路板相连接且位于触发件一侧的触发开关;初始状态,所述触发件的外端部与触发开关相接触或分离;套筒固设于容纳腔体内且锁芯可相对套筒旋转。因此,同现有同类产品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触发件、触发开关结构有助于删除指纹锁内的指纹信息,恢复到出厂设置,便于重新启用指纹锁;而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具有安全可靠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指纹锁上的指纹删除触发结构
本技术涉及锁具
,具体是指一种应用于U型指纹锁上用以触发锁具内的指纹删除指令,以便删除锁具存储的指纹的结构。
技术介绍
U型锁具常用于玻璃门上,以往,U型锁主要采用钥匙开锁,因此,无论是开锁还是上锁,都需要用到钥匙,如果忘记携带钥匙,或者钥匙由专人保管的情况下,则无法开锁或者锁门,在使用上存在不便。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指纹开锁的智能U型锁面世,很好的解决了忘记携带钥匙的问题,此类指纹锁没有开发专门的app,因此不能通过安装app的移动端设置指纹或删除指纹,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首先在出厂设置的锁具设置管理员指纹,然后通过管理员指纹增加或删除其他人员的指纹,因此在公共场所使用此类锁具时,比如公司长期使用的情况下,因人员流动、录入锁具的指纹越多越多等原因,当需要增加或删除某个人员指纹,需要管理员指纹授权,如果因人员流动,管理员未及时更换,则可能导致不能增加或删除指纹,而且,即便希望将锁具恢复到出厂设置,重新设定管理员指纹,也需要原始设定的管理员指纹,从而导致锁具无法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指纹锁上的指纹删除触发结构,该结构用以触发指纹锁内的指纹删除指令,以便删除指纹锁内存储的指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指纹锁上的指纹删除触发结构,包括,锁具本体,设于锁具本体内的电路板及容纳腔体,设于容纳腔体内的锁芯,套设于锁芯外部且与其同轴的套筒,设于锁芯底部侧壁上且外端部伸出套筒之外的触发件,与电路板相连接且位于触发件一侧的触发开关;初始状态,所述触发件的外端部与触发开关相接触或分离;套筒固设于容纳腔体内且锁芯可相对套筒旋转。在指纹锁内设置抹除指纹数据的指令,采用类似于现有电子产品上一键删除数据的技术,该指令通过触发开关触发,所述触发开关与电路板相连接,触发方式可以为两种,即,其一是,初始状态,触发件的外端按压触发开关,旋转锁芯,使触发件外端部与触发开关分离,则删除指令被触发,可删除指纹锁内存储的指纹信息,恢复到出厂设置;其二是,初始状态,触发件的外端与触发开关分离,旋转锁芯,使触发件外端部与触发开关接触并按压触发开关,则删除指令被触发,可删除指纹锁内存储的指纹信息,恢复到出厂设置;所述触发件和触发开关均设置于锁具本体内部,使用钥匙才能操作触发件,可防止他人通过金属丝、牙签等器件捅入指纹锁内误触触发开关,从而删除指纹信息,导致指纹锁不能正常使用。优选地,所述触发开关为轻触开关。优选地,在初始状态,所述触发件的外端部与触发开关相接触并按压触发开关。或者,在初始状态,所述触发件的外端部与触发开关分离。优选地,所述触发件由与锁芯外壁垂直的连接杆及设于连接杆外端的按压板一体成型而成。进一步,所述套筒其中一端沿径向设有条形孔,触发件的连接杆外端从条形孔内伸出与位于套筒外部的按压板相连接。有益技术效果:触发件、触发开关组成的结构可触发指纹锁内的指纹删除指令,即可抹除指纹锁内的指纹信息,从而使指纹锁恢复到出厂设置,重新设置指纹信息即可正常使用,因此,同现有同类产品相比,本技术采用触发件、触发开关结构有助于删除指纹锁内的指纹信息,恢复到出厂设置;而且触发件和触发开关均设置于锁具本体内部,可防止他人通过金属丝、牙签等器件捅入指纹锁内误触触发开关,从而删除指纹信息,导致指纹锁不能正常使用,因此本技术还具有安全可靠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触发件和触发开关相接触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剖视图;图5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指纹锁上的指纹删除触发结构,且本实施例以触发件的外端部与触发开关相接触为例进行说明,该触发结构用于触发指纹锁内置的指纹删除指令,以便删除指纹所内存储的指纹数据,其包括,锁具本体1,设于锁具本体内的电路板2及容纳腔体101,设于容纳腔体内的锁芯3,套设于锁芯外部且与其同轴的套筒4,设于锁芯3底部侧壁上且外端部伸出套筒之外的触发件5,与电路板2相连接且位于触发件5一侧的触发开关6;初始状态,所述触发件5的外端部与触发开关6相接触或分离;套筒4固设于容纳腔体101内且锁芯3可相对套筒旋转。在指纹锁内设置抹除指纹数据的指令,采用类似于现有电子产品上一键删除数据的技术,该指令通过触发开关6触发,所述触发开关6与电路板相连接,触发方式可以为两种,即,其一是,初始状态,触发件5的外端按压触发开关6,旋转锁芯3,使触发件外端部与触发开关6分离,则删除指令被触发,可删除指纹锁内存储的指纹信息,恢复到出厂设置;其二是,初始状态,触发件5的外端与触发开关6分离,旋转锁芯3,使触发件外端部与触发开关6接触并按压触发开关,则删除指令被触发,可删除指纹锁内存储的指纹信息,恢复到出厂设置;所述触发件5和触发开关6均设置于锁具本体1内部,使用钥匙7才能操作触发件,可防止他人通过金属丝、牙签等器件捅入指纹锁内误触触发开关6,从而删除指纹信息,导致指纹锁不能正常使用。在此处,所述触发开关6采用轻触开关,在轻触开关上设有弹片,采用清楚开关,使锁具本体内部结构简单。所述触发件5由与锁芯3外壁垂直的连接杆501及设于连接杆外端的按压板502一体成型而成,因此,所述的触发件5的外端是指按压板502。所述套筒4其中一端沿径向设有条形孔401,触发件5的连接杆501的外端从该条形孔伸出后位于套筒4的外部的按压板502;也就是按压板位于套筒4的外部,且连接杆501穿过条形孔401,因此,触发件随着锁芯转动时的最大范围由条形孔401的长度决定。在本实施例,所述触发件5的外端部与触发开关6相接触并按压触发开关6;在此处,触发件5的按压板502与作为触发开关6的轻触开关的弹片相接触并按压该弹片。上述实施例详细介绍了触发件的外端部与触发开关6在初始状态相接触的情况,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当所述触发件5的外端部与触发开关6在初始状态处于分离情况下,很容易想到怎样触发指纹锁内部的删除指令,此处不再详细介绍。综上所述,触发件5、触发开关6组成的结构可触发指纹锁内的指纹删除指令,即可抹除指纹锁内的指纹信息,从而使指纹锁恢复到出厂设置,重新设置指纹信息即可正常使用,因此,同现有同类产品相比,本技术采用触发件5、触发开关6组成的结构有助于删除指纹锁内的指纹信息,恢复到出厂设置;而且触发件5和触发开关6均设置于锁具本体内部,可防止他人通过金属丝、牙签等器件捅入指纹锁内误触触发开关,从而删除指纹信息,导致指纹锁不能正常使用,因此本技术还具有安全可靠的效果。在以上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指纹锁上的指纹删除触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锁具本体,设于锁具本体内的电路板及容纳腔体,设于容纳腔体内的锁芯,套设于锁芯外部且与其同轴的套筒,设于锁芯底部侧壁上且外端部伸出套筒之外的触发件,与电路板相连接且位于触发件一侧的触发开关;初始状态,所述触发件的外端部与触发开关相接触或分离;套筒固设于容纳腔体内且锁芯可相对套筒旋转。/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指纹锁上的指纹删除触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锁具本体,设于锁具本体内的电路板及容纳腔体,设于容纳腔体内的锁芯,套设于锁芯外部且与其同轴的套筒,设于锁芯底部侧壁上且外端部伸出套筒之外的触发件,与电路板相连接且位于触发件一侧的触发开关;初始状态,所述触发件的外端部与触发开关相接触或分离;套筒固设于容纳腔体内且锁芯可相对套筒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指纹锁上的指纹删除触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开关为轻触开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指纹锁上的指纹删除触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日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海月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