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设有帘板下方边缘自由悬吊的窗帘,包含多片帘板由一垂直牢固构件垂直悬吊而下。沿着牢固构件,该些帘板的上方纵向区以相间隔距离与该牢固构件连接。该帘板是由牢固构件自由悬吊或吊挂而下,即该帘板的下方纵向区不与该牢固构件或开启构件相接。该帘板的下方纵向区含有边缘加重构件。藉由调节开启构件,以垂直方向将帘板前后叠合,进而开启窗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窗帘,更具体地是与包含多片帘板的窗帘相关。
技术介绍
装饰用窗帘除可提供隐密性的保护外,并可遮挡光线。窗帘种类繁多,例如罗马帘(Roman shades)、百叶帘(Venetian blinds)、垂直帘(VerticalBlinds)、风琴帘(Honeycomb shades)或其类似者。一般而言,窗帘包含一或多片帘板所构成的帘片,覆于开口上,并以一个或多个控制构件(如细绳),与上轨的调节机制相接。举例而言,罗马帘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窗帘。此种窗帘由一织材所制成,沿着其上缘连接于与上轨,并以间隔距离抓折,以于织材表面提供一串柔软的褶层。因此,典型的罗马帘有一如瀑布般或柔软褶襉的外观。此种罗马帘的结构,于升起时,会以水平的折叠方式由底部聚集或打褶,直至整个窗帘位于其顶部为止。于一些式样中,窗帘的顶部亦可降下。可利用拉动附于窗帘的控制构件,来操作窗帘。控制构件通常以粘着,超音波熔接,缝合,栓捆等方式固定于帘片底部部分。于2003年5月1日申请,共同审核的美国申请案号10/427,829则揭示另一传统罗马帘,于此并入参考。不同于一般标准罗马帘,该申请案号10/427,829所揭示的罗马式窗帘(Roman style shade)能够于各帘片间开启,在窗帘表面形成间隙,因而不需升起整个窗帘。另一常见窗帘类型是百叶帘。百叶帘通常由多片百叶板所组成,并以一对阶梯(ladder)支撑,而此阶梯则由上轨中的调节机制所控制。该阶梯包含一对由上轨垂吊而下,并与下轨相接的平行绳。数个梯级横越于平行绳间,以支撑百叶板。另一传统百叶帘,于2003年4月14日申请,揭示于共同审核的美国申请案号10/413,200,并公告于美国专利案号6,792,996,于此并入参考。不同于传统百叶帘,此所揭示的窗帘是利用无阶梯(non-ladder)控制构件,并有一构造,可于百叶板遮蔽时,隐藏控制构件及控制绳的孔洞。虽然罗马帘及百叶帘具美学上的优点,但于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需要线形或一般外观平坦的窗帘,无论在开启、遮蔽、或部分开启时,皆可维持其一般外型。本专利技术是提供合适的窗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窗帘,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上轨,其设有用以调节至少一开启构件垂直位置的一控制机制;一牢固构件;多片居中帘板,分别具有一上方纵向区及一下方纵向区,其中每一帘板的该上方纵向区沿着垂直方向与该牢固构件连接,而每一帘板的该下方纵向区自由悬吊而下;及位于该些居中帘板下方的一底帘板,其一上方纵向区连接该至少一开启构件。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窗帘。窗帘包含设有一控制机制(例如绳锁)的上轨,用以控制自上轨悬吊而下的开启构件的上升及下降。一牢固构件(例如绳)亦由上轨悬吊而下。多片帘板的上方纵向区则与牢固构件相接。每一帘板以大体上等间隔距离与牢固构件相接,从牢固构件自由悬吊,即帘板的下方纵向区不与牢固构件或开启构件相接。帘板的下方纵向区亦可设有边缘加重构件。多片帘板较佳彼此相互重叠。更具体地,一帘板与其下方相邻帘板的上方纵向区重叠。因此,当窗帘遮蔽时,帘板间并无间隙可允许光线进入室内,且可利用重叠的帘板隐藏开启构件及牢固构件。多片帘板中底帘板的上方纵向区与开启构件相接。其他介于底帘板及上轨间的帘板,则不与开启构件连接。换言的,调节开启构件仅直接移动底帘板。于一些实施例中,可设置其它开启构件,与不同帘板相接。此构造的实施例于下文更进一步说明。为开启窗帘,使用者利用拉起或收回开启构件,向上拉起底帘板,而其余帘板仍位置不变。底帘板大致平行滑动往其上方相邻帘板后方。利用连续收回开启构件,底帘板的上方纵向区将与其上方相邻帘板的上方纵向区相接触,使得底帘板不能再独立于其上方相邻帘板向上移动。故,底帘板及其上方相邻帘板则一同移动于下个上方相邻帘板的后方。当开启构件收回时,每一帘板以此方法前后堆叠。利用此前后堆叠方式,当窗帘开启时,仍维持帘板的垂直、笔直外观。因此,无论窗帘于全遮蔽、部分开启、或全开启状态,窗帘的外观大致保持一致。于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则利用降下不同帘板,以开启窗帘。如先前实施例,窗帘包含以帘板构成的帘片。帷幔板直接与上轨相连。额外的多片帘板则利用控制构件,从上轨悬吊而下。由于顶帘板的上方纵向区与第一开启构件相接,故顶帘板是与上轨操作性连接。牢固构件亦与顶帘板的上方纵向区相接,且除了帷幔板外,牢固构件亦与其余帘板的上方纵向区相连,但不与上轨连接。多片帘板中底帘板的上方纵向区亦与第二开启构件相接。第二开启构件是由上轨悬吊而下,且藉由控制机制控制性调节。其它帘板则不与该第二开启构件相接。为开启窗帘,如先前所述的方法,使用者拉动或收回第二开启构件,在其余帘板仍维持静态位置的情况下,使底帘板向上移动。此外,亦可利用降下第一开启构件,降下顶帘板并开启窗帘。无论何者,可经由调整底帘板对于其上方相邻帘板的位置,使底帘板大体上平行滑动于上方相邻帘板后方。举例而言,当升起第二开启构件时,底帘板则大体上平行于其相邻帘板后方,向上滑动。利用连续收起开启构件,底帘板的上方纵向区会与其上方相邻帘板的上方纵向区相接触,使底帘板不能够再独立于上方相邻帘板向上移动。因此底帘板及其上方相邻帘板会一同移动于下个上方相邻帘板后方。故,随着开启构件的收起,每一帘板以此方式前后堆叠。相对地,当降下第一开启构件时,位于底帘板上方的多片帘板向下滑动,使底帘板的上方相邻帘板大致平行且滑动于底帘板前方。由于帘板重叠的缘故,帘板会相继堆叠于先前堆叠帘板的前方。第一及第二开启构件可以任意共同操作。举例而言,若第二开启构件降下所有帘板形成堆叠,第一开启构件可用以升起整堆帘板。本专利技术窗帘的一较佳特征在于帘板与牢固构件、开启构件相接的方式。每一帘板经由接合组件与牢固构件及开启构件连接。于一实施例中,接合组件设有一扣夹构件及一扣环构件,其中扣夹构件与帘板上方纵向区相接,扣环构件设有一外罩及一接合构件,以脱开式选择性连接牢固构件。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牢固构件为设有多根相间隔环件的牢固绳,用以连接帘板的上方纵向区。特别合适的接合组件是描述于共同审核的美国专利申请案号10/970,428,于2004年10月21日提出申请,命名为窗帘用接合组件及其方法,于此并作参考。附图说明图1为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窗帘遮蔽状态的前透视图。图2为显示图1窗帘的右侧立视图。图3为显示图1窗帘的左侧立视图。图4为显示图1窗帘的部分开启状态的前透视图。图5为显示图1窗帘的全开启状态的前透视图。图6为显示图5窗帘的全开启状态的右侧立视图。图7为显示图5窗帘的全开启状态的左侧立视图。图8为适用于本专利技术的接合组件的放大透视图。图9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窗帘的前透视图。图10为显示图9窗帘的后透视图。图11为显示图10的部分放大透视图。图12为显示图9窗帘的部分开启状态的后透视图。图13为显示图9窗帘的全开启状态的前透视图。图14为显示图13窗帘的部分开启状态的后透视图。图15为依据本专利技术又另一实施例的窗帘遮蔽状态的前透视图。图16为显示图15实施例的窗帘部分开启状态的前透视图。图17为显示图15实施例的窗帘部分开启状态的后透视图。图18为显示图17的部分放大图。图19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窗帘部分开启状态的前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于此所揭示的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窗帘,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上轨,其设有用以调节至少一开启构件垂直位置的一控制机制; 一牢固构件; 多片居中帘板,分别具有一上方纵向区及一下方纵向区,其中每一帘板的该上方纵向区沿着垂直方向与该牢固构件连接,而每一帘板的该下方纵向区自由悬吊而下;及 位于该些居中帘板下方的一底帘板,其一上方纵向区连接该至少一开启构件。
【技术特征摘要】
US 2005-4-5 11/099,2491.一种窗帘,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上轨,其设有用以调节至少一开启构件垂直位置的一控制机制;一牢固构件;多片居中帘板,分别具有一上方纵向区及一下方纵向区,其中每一帘板的该上方纵向区沿着垂直方向与该牢固构件连接,而每一帘板的该下方纵向区自由悬吊而下;及位于该些居中帘板下方的一底帘板,其一上方纵向区连接该至少一开启构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些居中帘板是互相重叠。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些居中帘板是以脱开式连接该牢固构件。4.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福来,黄清添,游顺吉,
申请(专利权)人:德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