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余热发电的微通道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0145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4: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余热发电的微通道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由芯体A和芯体B组成,两芯体通过连接板和挡板连接加固,与常规微通道产品不同,其外接管采用不锈钢管焊接于芯体之上,转接座设有防焊瘤凹槽和防焊渣凹槽,连接板设有偏心的排水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微通道换热器提供了一种新的应用场景以及新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余热发电的微通道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余热发电用微通道换热器,其具有特殊的外接管结构以及芯体结构。
技术介绍
余热发电是指利用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余热发电不仅节能,还有利于环境。目前余热发电主要是基于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的,有机朗肯循环主要包括余热锅炉(或换热器)、透平、冷凝器和工质泵;有机工质在换热器中从余热流中吸收热量,生成具一定压力和温度的蒸汽,蒸汽进入透平机械膨胀做功,从而带动发电机或拖动其它动力机械;从透平排出的蒸汽在冷凝器中向冷却水放热,凝结成液态,最后借助工质泵重新回到换热器,如此不断地循环下去。微通道换热器是实现有机朗肯循环中冷凝器的理想部件,微通道换热器具有换热效率高的优点,但是有机朗肯循环的冷凝需求较大,通常需要微通道换热器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与其尺寸相关(微通道的数量),但由于生产设备和生产成本的制约,现有的生产厂商难以直接生产大尺寸的微通道换热器,实际情况下,客户往往需要进行多个换热器的组装或拼接。目前,换热器的组装主要关注占地空间和换热需求,并不关注换热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余热发电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芯体组件;两个芯体组件的结构镜像对称,并通过挡板组(16)、连接板一(14)、连接板二(15)相互连接;/n所述的芯体组件包括扁管组(1)、翅片组(2)、集流管一(3)、集流管二(4)、左边板(5)、右边板(6)、转接座一(7)、转接座二(8)、外接管一(9)、外接管二(10)、吊装支架(11)、安装支架组(12)、端盖组(13),所述的扁管组(1)两端分别与集流管一(3)和集流管二(4)连通,翅片组(2)钎焊在扁管组(1)中的每两根微通道扁管之间,左边板(5)和右边板(6)设置在翅片组(2)的左右两侧,集流管一(3)上安装有转接座一(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余热发电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芯体组件;两个芯体组件的结构镜像对称,并通过挡板组(16)、连接板一(14)、连接板二(15)相互连接;
所述的芯体组件包括扁管组(1)、翅片组(2)、集流管一(3)、集流管二(4)、左边板(5)、右边板(6)、转接座一(7)、转接座二(8)、外接管一(9)、外接管二(10)、吊装支架(11)、安装支架组(12)、端盖组(13),所述的扁管组(1)两端分别与集流管一(3)和集流管二(4)连通,翅片组(2)钎焊在扁管组(1)中的每两根微通道扁管之间,左边板(5)和右边板(6)设置在翅片组(2)的左右两侧,集流管一(3)上安装有转接座一(7)、吊装支架(11)和安装支架组(12),集流管二(4)上安装有转接座二(8)和安装支架组(12);外接管一(9)和外接管二(10)分别焊接在转接座一(7)和转接座二(8)内,外接管一(9)与集流管一(3)相通,外接管二(10)与集流管二(4)相通,端盖组(13)分别固定设置在集流管一(3)和集流管二(4)的左右端面内;
两个芯体组件位于同一平面且高度齐平;两个芯体组件的集流管一(3)通过连接板一(14)相连,两个芯体组件的集流管二(4)通过连接板二(15)相连,挡板组(16)分别与两个芯体组件相互靠近侧的左边板(5)或右边板(6)相连,使两个芯体组件连接为整体;
所述的转接座一(7)和转接座二(8)的外表面设有防焊瘤凹槽,内部孔道设有防焊渣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余热发电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接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海龙虞永亮王德胜张鑫源边怡顶郭铭赵延洋方辉包锡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可热交换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