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微通道换热器回路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42716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27 1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双向微通道换热器回路机构,包括两个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隔板,所述隔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两个推板,两个所述推板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卡块,两个所述推板远离卡块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弹簧;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卡块和滑块等结构的配合,进而便利了对隔板的位置进行调整,通过调整隔板位置,可以控制流体进入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内部后流经第一扁管或第二扁管的数量,从而调整流体在前半段的流量和热交换面积,在低热负荷情况下,减少流经微通道的数量可以增加单个通道的流速,提高湍流强度,进而提高热交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换热器,具体是一种双向微通道换热器回路机构


技术介绍

1、换热器作为工业、能源、化工、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其技术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效到高效的演变过程,随着工业技术和能源需求的不断进步,换热器技术经历了多次革新,从板式换热器到板翅式换热器,再到微通道换热器,每一次革新都朝着更高效率、更紧凑设计、更低能耗的方向发展,其中微通道换热器则通过微米级别的通道,将热交换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度,不仅在单位体积内实现了极高的热交换效率,还大幅降低了流体阻力,成为高热流密度应用的理想选择,而微通道换热器关键在于回路机构的设计。

2、现有的微通道换热器中的隔板大多为固定式的,因此不能根据实际热负荷需求,调整隔板位置,从而限制了换热器对于不同热负荷和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使换热器无法在不同工作条件下达到最优的热交换效率,同时大多换热器均采用单向微通道,其中流体仅进行单一方向的流动,不会在装置内部进行改变,这会导致热交换效率的下降,在热交换过程中,随着流体的流动,温度梯度逐渐减小,热传递效率也会随之降低,因此现提出一种双向微通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向微通道换热器回路机构,包括两个调节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3)上设置有第一通道组件(1),所述第一通道组件(1)上设置有第二通道组件(2),所述第一通道组件(1)位于第二通道组件(2)的前方,两个所述调节组件(3)分别位于第一通道组件(1)和第二通道组件(2)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微通道换热器回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板(304)远离卡块(305)的一侧通过弹簧(306)与滑块(303)的内壁之间弹性连接,所述推板(304)的底部贯穿滑块(303)的内壁延伸至滑块(303)的下方,两个所述卡块(305)分别贯穿滑块(303)的内壁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微通道换热器回路机构,包括两个调节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3)上设置有第一通道组件(1),所述第一通道组件(1)上设置有第二通道组件(2),所述第一通道组件(1)位于第二通道组件(2)的前方,两个所述调节组件(3)分别位于第一通道组件(1)和第二通道组件(2)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微通道换热器回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板(304)远离卡块(305)的一侧通过弹簧(306)与滑块(303)的内壁之间弹性连接,所述推板(304)的底部贯穿滑块(303)的内壁延伸至滑块(303)的下方,两个所述卡块(305)分别贯穿滑块(303)的内壁延伸至滑块(303)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微通道换热器回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组件(1)包括冷流体入口(101),所述冷流体入口(101)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集流管(102),所述第一集流管(102)远离冷流体入口(101)的一侧设置有冷流体出口(108),所述第一集流管(102)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扁管(103),若干个所述第一扁管(103)远离冷流体入口(101)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卡环(104),所述卡环(104)上开设有两个卡槽(105),所述冷流体入口(101)远离第一扁管(103)的一侧开设有滑槽(107),所述第一扁管(103)上固定连接有翅片(106),所述第一扁管(10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热缩管(10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微通道换热器回路机构,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第一扁管(103)的顶部均与热缩管(109)之间固定连接,若干个第一扁管(103)的内部与第一集流管(102)和热缩管(109)的内部之间相通,所述第一扁管(103)的内壁呈现波纹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微通道换热器回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302)的尺寸与第一集流管(102)内壁的尺寸相适配,所述隔板(302)与第一集流管(102)之间滑动连接,两个所述挡板(301)分别贯穿第一集流管(102)的内壁延伸至第一集流管(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虞永亮章清丽宣群英汪新民郭铭赵延洋冯杭琦赵雄飞李小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可热交换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