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冷却系统及机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900323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3:50
本申请涉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发冷却系统及机房系统,蒸发冷却系统包括主回风风管、旁通风管和换热芯体。其中,主回风风管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口用于与机房连通。旁通风管包括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二进风口与第一进风口连通。换热芯体包括第一进风端和第一出风端,第一出风口与第一进风端连通,经换热芯体换热后的空气能从第一出风端排出,与第二出风口排出的空气混合,最终送入机房。本申请提供的蒸发换热系统及机房系统通过设置旁通风管,旁通风管能够分流部分的风量,从而使回风路径变短,风阻变小,进而提高了系统能效,有助于节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蒸发冷却系统及机房系统
本申请涉及换热
,尤其涉及一种蒸发冷却系统及机房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数据中心(机房)对能耗要求越来越高,间接蒸发冷却系统(AirHandleUnit,AHU)逐渐成为主流产品。专利号为CN209386464U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间接蒸发冷却装置,包括空空换热器,该冷却装置中,经过空空换热器的回风风量大、路径长,导致回风风阻大,风机的功耗高,不利于节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蒸发冷却系统及机房系统,以减少回风风阻,提高系统能效。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蒸发冷却系统,其中,包括:主回风风管,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用于与机房连通;旁通风管,包括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换热芯体,包括第一进风端和第一出风端;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端连通;经所述换热芯体换热后的空气能从所述第一出风端排出,与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的空气混合,最终送入所述机房。本申请提供的蒸发冷却系统通过设置旁通风管,使回风分为两路,旁通风管能够分流部分的风量,从而使回风路径变短,风阻变小,进而提高了系统能效,有助于节能。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旁通风阀,固定于所述旁通风管,用于调节所述旁通风管内的风量。可以手动或自动地控制旁通风阀的开度,从而达到控制旁通风管内风量的目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旁通风机,固定于所述旁通风管,用于调节所述旁通风管内的风速。可以手动或自动地控制旁通风机的启闭,也可以手动或自动地控制旁通风机的档位,以调节旁通风管内的风速。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机房的温度和湿度,以及机房的负载,控制所述第一出风端排出的空气的风量和风速,且控制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的空气的风量和风速。通过控制上述风量和风速,使得两路回风混合后的工况能够满足机房的送风温、湿度要求。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芯体还包括:第二进风端和第二出风端;所述第二进风端用于与室外新风系统连通,以使经过所述第一进风端进入到所述换热芯体内部的空气,能够与所述室外新风系统进入到所述换热芯体内部的空气进行换热;所述第二出风端用于与室外连通。通过设置室外新风系统,使室外侧的风量有所增加,经过换热芯体的风速增加,从而能够提高换热效率。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排风风机,用于将所述第二出风端排出的空气送至室外。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过滤网,固定于所述第二进风端,用于过滤所述室外新风系统引入的杂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送风风机,用于将所述第一出风端排出的空气与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的空气混合后的空气送入所述机房。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主风阀,固定于所述主回风风管,用于调节所述主回风风管内的风量。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二过滤网,固定于所述第一进风端,用于过滤所述主回风风管内的杂质。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机房系统,其中,包括室外新风系统、机房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冷却系统。其中,所述室外新风系统连接于所述蒸发冷却系统的换热芯体;所述机房包括第三进风口和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三出风口与所述主回风风管的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三进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端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蒸发换热系统及机房系统通过设置旁通风管,旁通风管能够分流部分的风量,从而使回风路径变短,风阻变小,进而提高了系统能效,有助于节能。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房系统的结构主剖视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房系统的俯视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房系统的控制原理图。附图标记:100-机房系统;101-蒸发冷却系统;1-主回风风管;1A-第一进风口;1B-第一出风口;2-旁通风管;2A-第二进风口;2B-第二出风口;3-换热芯体;3A-第一进风端;3B-第一出风端;3C-第二进风端;3D-第二出风端;4-旁通风阀;5-旁通风机;6-控制单元;7-排风风机;8-第二过滤网;9-送风风机;10-主风阀;11-第一过滤网;102-室外新风系统;103-机房;103A-第三进风口;103B-第三出风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间接蒸发冷却系统采用换热芯体,实现利用室外的冷空气对机房内的高温回风进行自然冷却。在该过程中,风机是主要的耗能部件,如果风道阻力越大,风机功耗越大,系统能效越低。为了提高系统能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蒸发冷却系统及机房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系统能效的问题。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房系统的结构主剖视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房系统的俯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房系统100,包括机房103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冷却系统101。其中,蒸发冷却系统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蒸发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回风风管(1),包括第一进风口(1A)和第一出风口(1B);所述第一进风口(1A)用于与机房(103)连通;/n旁通风管(2),包括第二进风口(2A)和第二出风口(2B);所述第二进风口(2A)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A)连通;/n换热芯体(3),包括第一进风端(3A)和第一出风端(3B);所述第一出风口(1B)与所述第一进风端(3A)连通;/n经所述换热芯体(3)换热后的空气能从所述第一出风端(3B)排出,与所述第二出风口(2B)排出的空气混合,最终送入所述机房(10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蒸发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回风风管(1),包括第一进风口(1A)和第一出风口(1B);所述第一进风口(1A)用于与机房(103)连通;
旁通风管(2),包括第二进风口(2A)和第二出风口(2B);所述第二进风口(2A)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A)连通;
换热芯体(3),包括第一进风端(3A)和第一出风端(3B);所述第一出风口(1B)与所述第一进风端(3A)连通;
经所述换热芯体(3)换热后的空气能从所述第一出风端(3B)排出,与所述第二出风口(2B)排出的空气混合,最终送入所述机房(10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旁通风阀(4),固定于所述旁通风管(2),用于调节所述旁通风管(2)内的风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发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旁通风机(5),固定于所述旁通风管(2),用于调节所述旁通风管(2)内的风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发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单元(6),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机房(103)的温度和湿度,以及机房(103)的负载,控制所述第一出风端(3B)排出的空气的风量和风速,且控制所述第二出风口(2B)排出的空气的风量和风速。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芯体(3)还包括:第二进风端(3C)和第二出风端(3D);
所述第二进风端(3C)用于与室外新风系统(102)连通,以使经过所述第一进风端(3A)进入到所述换热芯体(3)内部的空气,能够与所述室外新风系统(102)进入到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马林何海波李露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