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体组件和电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0016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发热体组件和电暖器,包括:发热体,包括有若干沿所述发热体轴向设置的过风间隙;热源支架,包括至少一个风道,所述发热体作用在所述风道上,所述风道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发热体在所述风道上的投影的面积;风机,设置在所述热源支架上,所述风道设置在所述风机产生的风的吹动路径前方。由于风道的面积大于或等与发热体在风道上的投影面积,风机向风道内吹风后,风道所出气流可以完全覆盖发热体,并在通过过风间隙的过程中被发热体有效加热,这样设置保证了加热器可以完全被风道气流吹拂,提高了发热体的制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热体组件和电暖器
本技术涉及生活电器
,具体涉及一种发热体组件和电暖器。
技术介绍
电暖器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取暖产品。目前来说,大部分电暖器会采用的发热单元是PTC加热器,PTC加热器是利用PTC热敏电阻恒温发热特性设计的加热器件,由若干个PTC单片组合后与波纹铝条散热带经过耐高温胶粘结组成。在中小功率加热场合,PTC加热器具有恒温发热、无明火、热转换率高、受电源电压影响极小、自然寿命长等传统发热元件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电热器具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泛使用。但根据调查发现,PTC加热器的结构基本都是矩形或方形的规则结构,而由于电暖器风道中流向PTC加热器的气流由风机产生,且风道的设置与发热体的结构并不完全适配,所以风道气流上并不均匀且完全地吹拂在加热器,导致PTC加热器体的热作用无法达到最佳。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PTC加热器加热效率不足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发热体组件和电暖器。本技术提供一种发热体组件,包括:发热体,包括有若干沿所述发热体轴向设置的过风间隙;热源支架,包括至少一个风道,所述发热体作用在所述风道上,所述风道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发热体在所述风道上的投影的面积;风机,设置在所述热源支架上,所述风道设置在所述风机产生的风的吹动路径前方。发热体呈圆片状设置,所述风道的轴线截面形状与所述发热体的轴线截面形状一致。发热体设置在所述风道的端部,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风道内部,所述发热体和所述风机以及所述风道同心设置。热源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内部设置有所述风道,所述风道顶端设置有承载部,适于承载所述发热体;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适于与所述承载部配合并限制所述发热体脱出。若干所述承载部沿所述风道顶端均匀设置。承载部朝向所述风道的中轴线方向上设置有呈阶梯状的内端面,所述内端面上具有与所述发热体底面平行的承载面,适于承载所述发热体,所述承载面与所述风道一侧的端面齐平设置。第一支架还包括:外壳支架,内置有所述风道,呈框型设置,包括固定连接的外框面和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连接板,与所述风道底端固定连接并延伸至所述外框面。第二支架包括:第二抵接面,呈框状,与所述第一抵接面平行且固定连接;竖向限位面,呈框状,与所述第二抵接面垂直并固定连接。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二抵接面螺钉固定。第二抵接面包括若干限位筋条,所述限位筋条呈U形,中部设置有过线豁口,适于固定导线,所述限位筋条与所述第二抵接面垂直并固定连接。竖向限位面包括过线孔,所述过线孔与所述过线豁口在高度方向上沿同一水平面设置。竖向限位面上设置有若干所述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朝向所述发热体中心延伸,适于限制所述发热体脱出所述第二支架。发热体上设置有出线端,所述出线端与所述过线孔对应设置。发热体上成形设置有若干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的密度沿所述发热体中心向外侧的方向逐渐增加。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暖器,包括上述的发热体组件。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的发热体组件,包括:发热体,包括有若干沿所述发热体轴向设置的过风间隙;热源支架,包括至少一个风道,所述发热体作用在所述风道上,所述风道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发热体在所述风道上的投影的面积;风机,设置在所述热源支架上,所述风道设置在所述风机产生的风的吹动路径前方。由于风道的面积大于或等与发热体在风道上的投影面积,风机向风道内吹风后,风道所出气流可以完全覆盖发热体,并在通过过风间隙的过程中被发热体有效加热,这样设置保证了加热器可以完全被风道气流吹拂,提高了发热体的制热效率。2.本技术提供的发热体组件,发热体呈圆片状设置,所述风道的轴线截面形状与所述发热体的轴线截面形状一致。由于风机出风为内部风轮旋转进而引导气体流动,出风气流近似为柱形,与风道形状相适应,这样设置避免了气流与风道内壁发生撞击并产生扰扰流的情况出现,减小了能量损失,提高了出风效率。3.本技术提供的发热体组件,发热体设置在所述风道的端部,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风道内部,所述发热体和所述风机以及所述风道同心设置。由于发热体呈圆片状设置,与风道轴线截面形状相同,同时发热体和风机以及风道同心,这样设置使得风道出风可以完全对应发热体,一方面使得发热体受风较为均匀,提高了发热体的制热效率,另一方面避免了风量分散流失,提高了出风量。4.本技术提供的发热体组件,承载部朝向所述风道的中轴线方向上设置有呈阶梯状的内端面,所述内端面上具有与所述发热体底面平行的承载面,适于承载所述发热体,所述承载面与所述风道一侧的端面齐平设置。承载部内端面呈阶梯状,这样既便于在中部设置平行与发热体底面的承载面,稳定承载发热体,也可以在发热体放置到承载面上后,由内端面上侧对发热体水平方向的移动进行限位,使得发热体与风道的保持对应设置,保证发热体热效率的稳定。承载面与风道一侧的端面齐平设置,这样设置至少可以降低发热体放置在承载面后与风道间产生的间隙面积,而在发热体与风道截面大小相同时,更可以消除间隙,所以这样设置避免了风道内气流流向发热体过程中的散失,改善了风道结构,使得风道部分除了进出风口,没有其他地方溢出,保证风道的通畅性,避免了间隙造成的噪音问题,同时使得发热体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功率,高效加热气流。5.本技术提供的发热体组件,第二抵接面包括若干限位筋条,所述限位筋条呈U形,中部设置有过线豁口,适于固定导线,所述限位筋条与所述第二抵接面垂直并固定连接。第二抵接面上设置限位筋条,一方面增加了第二支架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过线豁口固定加热体延伸出的导线,简化了走线,同时也便于导线的固定放置和后续的维护及使用。6.本技术提供的发热体组件,发热体上成形设置有若干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的密度沿所述发热体中心向外侧的方向逐渐增加。由于发热体呈圆形且设置在风道端口,且风道流向发热体的气流由风机产生,其中风机产生的气流靠近中心部分的风速跟风量相对较小,由于散热片的密度沿所述发热体中心向外侧的方向逐渐增加,风机中心对应发热体上散热片排布较为稀疏,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少,可以更有利热量散发;而靠近风道外围部分的风速跟风量相对较大一点,对应散热片排布密集一点,这样设置可以平衡热量的产生和散布,使得发热体温度就可以较长时间维持在居里点以下,能够充分发挥发热体元件自身的功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的发热体组件的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热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发热体(1),包括有若干沿所述发热体(1)轴向设置的过风间隙;/n热源支架,包括至少一个风道(21),所述发热体(1)作用在所述风道(21)上,所述风道(21)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发热体(1)在所述风道(21)上的投影的面积;/n风机(4),设置在所述热源支架上,所述风道(21)设置在所述风机(4)产生的风的吹动路径前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热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热体(1),包括有若干沿所述发热体(1)轴向设置的过风间隙;
热源支架,包括至少一个风道(21),所述发热体(1)作用在所述风道(21)上,所述风道(21)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发热体(1)在所述风道(21)上的投影的面积;
风机(4),设置在所述热源支架上,所述风道(21)设置在所述风机(4)产生的风的吹动路径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呈圆片状设置,所述风道(21)的轴线截面形状与所述发热体(1)的轴线截面形状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设置在所述风道(21)的端部,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风道内部,所述发热体和所述风机以及所述风道同心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支架包括:
第一支架(2),内部设置有所述风道(21),所述风道(21)顶端设置有承载部(211),适于承载所述发热体(1);
第二支架(3),与所述第一支架(2)固定连接,包括限位部(322),所述限位部(322)适于与所述承载部(211)配合并限制所述发热体(1)脱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承载部(211)沿所述风道(21)顶端均匀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211)朝向所述风道(21)的中轴线方向上设置有呈阶梯状的内端面,所述内端面上具有与所述发热体(1)底面平行的承载面(212),适于承载所述发热体(1),所述承载面(212)与所述风道(21)一侧的端面齐平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2)还包括:
外壳支架(22),内置有所述风道(21),呈框型设置,包括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宇彭金华张毅廖泓斌陈秋杉李朝卿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