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污水处理调节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9166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污水处理调节池,包括厌氧调节池和吸附沉淀池,厌氧调节池通过溢流口与所述吸附沉淀池连通;厌氧调节池包括相互连通的厌氧反应区和沉淀区,厌氧反应区设有储泥槽和进水口,储泥槽设于厌氧调节池底部,进水口设于所述储泥槽上;吸附沉淀池包括相互连通的吸附沉淀区和提升区,吸附沉淀区设有沉淀区储泥槽和污泥回流布水器,沉淀区储泥槽设于吸附沉淀池底部,沉淀区储泥槽设有排泥口,污泥回流布水器设于所述吸附沉淀池上部。实现对污水的充分混合、预处理和好氧系统剩余污泥的二次利用,可以更好的调节进水水质,增强污水处理系统对一定范围内不同水质污水的适应性,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适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污水处理调节池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污水处理调节池。
技术介绍
目前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水质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身体健康的关注,提高污水处理技术,完善污水处理工艺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调节池是利用活性污泥法进行污水处理的构筑物,是一个很重要的污水处理单元,污水在进入到整个污水处理系统之前水质水量往往变化较大,如果不经过调节,会对后续的物化或者生化处理单元造成冲击,特别对生化处理系统的微生物生长与作用效果造成影响。通过调节池提供一定的污水停留时间,平衡后续处理系统进水水质和水量。目前常规的调节池反应并不能对来水进行预处理和污染物的吸附沉淀。健康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中,澄清池水中溶解氧普遍较高,且沉淀的污泥活性较强,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可以把这部分污泥和水中的溶解氧进行更好的二次利用,更好的维持系统的稳定,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污水处理调节池,以实现对污水的充分混合、预处理和好氧系统剩余污泥的二次利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污水处理调节池,包括厌氧调节池和吸附沉淀池,所述厌氧调节池通过溢流口与所述吸附沉淀池连通;所述厌氧调节池包括相互连通的厌氧反应区和沉淀区,所述厌氧反应区设有储泥槽和进水口,所述储泥槽设于厌氧调节池底部,进水口设于所述储泥槽上;所述吸附沉淀池包括相互连通的吸附沉淀区和提升区,所述吸附沉淀区设有沉淀区储泥槽和污泥回流布水器,所述沉淀区储泥槽设于吸附沉淀池底部,所述沉淀区储泥槽设有排泥口,所述污泥回流布水器设于所述吸附沉淀池上部。进一步的,所述厌氧反应区和沉淀区设有第一隔墙和第二隔墙,所述第一隔墙和第二隔墙形成一通道,该通道连通厌氧反应区和沉淀区,所述第一隔墙与所述厌氧调节池顶部连接,所述第二隔墙与所述厌氧调节池底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吸附沉淀区和提升区之间设有第三隔墙和第四隔墙,所述第三隔墙和第四隔墙形成一通道,该通道连通吸附沉淀区和提升区,所述第三隔墙与所述吸附沉淀区顶部连接,所述第四隔墙与所述提升区底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储泥槽设于所述厌氧反应区中部;所述厌氧调节池四周的池底以储泥槽为中心向下倾斜。进一步的,所述沉淀区储泥槽设于吸附沉淀区中部,所述吸附沉淀区四周的池底以沉淀区储泥槽为中心向下倾斜。进一步的,所述提升区设有提升泵,其用于将提升区的水泵入下流程处理。进一步的,所述污泥回流布水器的出水口朝向所述吸附沉淀池顶部。进一步的,所述厌氧调节池顶部设有检修口,所述吸附沉淀池顶部设有观察窗。进一步的,所述检修口设有排气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设有厌氧调节池和吸附沉淀池,有厌氧调节池设有储泥槽,污水进来后直接跟储泥槽的泥土充分混合进行初步厌氧反应,吸附沉淀池设有污泥回流布水器,污泥回流布水器将澄清池的的泥抽入吸附沉淀池进行好氧或兼氧反应,实现了对污水的充分混合、预处理和好氧系统剩余污泥的二次利用。厌氧调节池和吸附沉淀池设有上升通道,可以将厌氧调节池和吸附沉淀池大部分的泥沉淀下来,沉淀到储泥槽进行再次利用或者排出。可以更好的调节进水水质,增强污水处理系统对一定范围内不同水质污水的适应性,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适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新型污水处理调节池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新型污水处理调节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新型污水处理调节池的污泥回流布水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厌氧调节池20吸附沉淀池11厌氧反应区21吸附沉淀区12沉淀区22提升区13第一隔墙23第三隔墙14第二隔墙24第四隔墙15检修口211沉淀区储泥槽111储泥槽212排泥口112进水口213污泥回流布水器30溢流口221提升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此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请参见附图1-3,一种新型污水处理调节池,包括厌氧调节池10、吸附沉淀池20和监测系统,厌氧调节池10通过溢流口30与吸附沉淀池20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厌氧调节池10和吸附沉淀池20为紧邻设置,溢流口30设于氧调节池10和吸附沉淀池20隔墙上部,氧调节池10的水可以通过溢流口30流入吸附沉淀池20。监测系统用于监测进水水质。厌氧调节池10包括相互连通的厌氧反应区11和沉淀区12,厌氧反应区11和沉淀区12之间设有第一隔墙13和第二隔墙14,第一隔墙13和第二隔墙14形成一通道,该通道连通厌氧反应区11和沉淀区12,厌氧反应区11的污水可通过该通道流入沉淀区12。具体的,第一隔墙13与厌氧调节池10顶部连接,第二隔墙14与厌氧调节池底部10连接。厌氧反应区11设有储泥槽111和进水口112,储泥槽111设于厌氧反应区10底部,进水口112设于储泥槽111上;进水口112可以设有若干个,带处理的污水从进水口112进入厌氧反应区11,冲击扬起储泥槽111上的污泥,使得污水与污泥充分混合反应,在泥土的重力下泥土会重新落入储泥槽111中,厌氧反应区11必须从第一隔墙13底部进入然后通过通道从第二隔墙14进入之间的通道进入沉淀区12,使得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污水处理调节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厌氧调节池和吸附沉淀池,所述厌氧调节池通过溢流口与所述吸附沉淀池连通;/n所述厌氧调节池包括相互连通的厌氧反应区和沉淀区,所述厌氧反应区设有储泥槽和进水口,所述储泥槽设于厌氧调节池底部,进水口设于所述储泥槽上;/n所述吸附沉淀池包括相互连通的吸附沉淀区和提升区,所述吸附沉淀区设有沉淀区储泥槽和污泥回流布水器,所述沉淀区储泥槽设于吸附沉淀池底部,所述沉淀区储泥槽设有排泥口,所述污泥回流布水器设于所述吸附沉淀池上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污水处理调节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厌氧调节池和吸附沉淀池,所述厌氧调节池通过溢流口与所述吸附沉淀池连通;
所述厌氧调节池包括相互连通的厌氧反应区和沉淀区,所述厌氧反应区设有储泥槽和进水口,所述储泥槽设于厌氧调节池底部,进水口设于所述储泥槽上;
所述吸附沉淀池包括相互连通的吸附沉淀区和提升区,所述吸附沉淀区设有沉淀区储泥槽和污泥回流布水器,所述沉淀区储泥槽设于吸附沉淀池底部,所述沉淀区储泥槽设有排泥口,所述污泥回流布水器设于所述吸附沉淀池上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污水处理调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反应区和沉淀区设有第一隔墙和第二隔墙,所述第一隔墙和第二隔墙形成一通道,该通道连通厌氧反应区和沉淀区,所述第一隔墙与所述厌氧调节池顶部连接,所述第二隔墙与所述厌氧调节池底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污水处理调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沉淀区和提升区之间设有第三隔墙和第四隔墙,所述第三隔墙和第四隔墙形成一通道,该通道连通吸附沉淀区和提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全民李英鹏高静唐丹陆启敢黎尧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益江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