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解水体微污染物的生态砾石驳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9120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降解水体微污染物的生态砾石驳岸,涉及水利工程领域,解决河水污染问题。生态砾石驳岸包括:砾石结构、生物袋和植被板;所述生物袋布置在砾石结构的外表面;所述植被板设置在生物袋布置区域外的砾石结构的外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维系河道的生态功能和自净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解水体微污染物的生态砾石驳岸
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解水体微污染物的生态砾石驳岸。
技术介绍
随着城镇化进程逐步放缓,国家发展转型升级对城镇河流生态修复提出了新需求。因此,进行系统的城镇河流生态修复是当下城镇发展的趋势所在。河道驳岸是一条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河流整体生态结构及生态功能的恢复是极其重要的。现有河道驳岸多从景观角度出发,加之由于水利需求,人们往往忽视水系的具体情况,直接采用硬化、取直的方式修建驳岸,导致水系自然形态破坏,这使得河道两岸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丧失了生态功能和自净能力。例如各种N、P、K、S等植物营养物质、氰化物和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及COD、BOD等需氧污染物得不到净化根除,从而导致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并进一步加重水系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的分析,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降解水体微污染物的生态砾石驳岸,能够维系河道的生态功能和自净能力。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降解水体微污染物的生态砾石驳岸,包括:砾石结构、生物袋和植被板;所述生物袋布置在砾石结构的外表面;所述植被板设置在生物袋布置区域外的砾石结构的外表面。进一步地,所述砾石结构的外表面具有凹凸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砾石结构包括多个砾石单元,相邻的砾石单元错落设置形成砾石结构外表面的凹凸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凹凸结构位于砾石结构的下部。进一步地,所述植被板,包括:载物板、栽种基质及植被;所述植被种植于所述栽种基质上;所述载物板承载所述栽种基质。进一步地,所述植被板与所述砾石单元的顶面铰接。进一步地,所述植被板与所述砾石单元的顶面通过连接扣铰接,所述连接扣设置在所述植被板底端,连接所述砾石单元的顶面和所述植被板的底面。进一步地,所述砾石单元的顶面为斜面,所述植被板与所述砾石单元的斜面抵接,所述砾石单元的顶面上边沿与所述植被板的底面上边沿通过所述连接扣铰接,所述植被板的底面的其他边呈自由态,植被板浸入水中时,植被板浮起。进一步地,所述生物袋为好氧生物袋、兼氧生物袋和厌氧生物袋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所述生物袋包括沸石结构、有益微生物和所述有益微生物的营养素,所述有益微生物和所述有益微生物的营养素吸附在所述沸石结构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1、利用生物袋中的微生物和营养素,在驳岸附近构建优势菌群,并利用河水的流动性将优势菌群扩散到整条河流,从而改善整条河流的生态功能以及提高整条河水的自净能力。2、利用植被板上的草植为河流中的微生物以及生物袋中微生物营造良好且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从而维系整条河流的生态功能以及整条河水的自净能力。3、在驳岸与河水的接触面上构建凹凸结构,以增加接触面处河水的湍流程度,如此既能增加接触面处河水的含氧量从而利于微生物生长,又能促进河水各层之间的物质循环,从而提高整条河流的生态功能和自净能力。此外,还有利于驳岸附近的优势菌群扩散到整条河流。4、将砾石单元的顶面设计成斜面,并利用环形的连接扣使得植被板与砾石单元铰接,以便于植被板在河水水位上涨时,能够漂浮在河面上,以防止植被板中的草植被河水淹没。5、根据不同水位,相应地配置好氧生物袋、兼氧生物袋和厌氧生物袋,防止生物袋中的微生物因为环境不适而降低繁殖速率甚至大规模死亡。本技术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砾石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砾石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河水水位与植被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沸石结构示意图。1-砾石单元;11-顶面;12-侧面;2-植被板;3-生物袋;4-连接扣;21-栽种基质;22-植被;31-好氧生物袋;32-兼氧生物袋;33-厌氧生物袋;34-沸石结构;35-有益微生物和有益微生物的营养素。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技术一部分,并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技术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降解水体微污染物的生态砾石驳岸,如图1和2所示,砾石单元1构成砾石结构,砾石结构为驳岸主体支撑结构,在其上面承载有生物袋和植被板。砾石结构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浸入河流中,为浸入部,另一部分没有浸入河流中,为非浸入部,其中,浸入部为砾石结构的下部,非浸入部砾石结构的上部。需要说明的是,浸入部和非浸入部均为相对概念,两者的划分仅与水位有关。本技术实施例按照正常水位划分浸入部和非浸入部,不考虑极端情况如洪水或其他不可抗力造成的水位上涨。下部的砾石单元在砾石结构的外表面上构建多个凹凸结构,如图2所示,最下面两层砾石单元1构成浸入部,相邻的底部的砾石单元错落设置形成,从而形成多个凹凸结构。当河水流经驳岸时,凹凸结构可以增加河水的湍流程度。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植被板2既可以设置在砾石结构的下部,例如水生植物,也可以设置砾石结构的上部,例如陆生植物。具体地,如图2所示,砾石单元1包括侧面12和顶面11,作为陆生植物,如藤蔓类植物,可以设置在砾石结构的上部的砾石单元1的侧面12和顶面11。作为水生植物也可以设置在全部浸入河水中的砾石单元1的侧面12和顶面11,或部分浸入的河水中的砾石单元1的侧面12。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驳岸的绿化率。植被板2包括:栽种基质21、植被22和载物板。其中,植被22种植于栽种基质21上。载物板承载栽种基质21,并与砾石单元的顶面11通过连接扣铰接。需要说明的是,载物板构成植被板2底面,为栽种基质21和植被22遮挡,因而无法在图中展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植被选择浅根系草植,根系长度在10~25cm之间,利用浅根系草植的根系为生物袋中的微生物和水中的微生物提供生活环境。本技术实施例的栽种基质21由普通田园土、排水材料、轻质骨料和肥料等混合而成,配制比例根据植被类型确定,保证植被生长需求的同时,可有效减轻驳岸承载的压力。本技术实施例的载物板可以通过设置在植被板2底端的连接扣4与砾石单元1的顶面11连接。在顶面11为水平面时,连接扣4仅用于将植被板2固定在砾石单元1上。在顶面11为斜面时,连接扣4为环形以使砾石单元的顶面11上边沿与植被板的底面上边沿通过连接扣铰接,植被板的底面的其他边呈自由态。由于栽种基质21使用的都是密度较小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降解水体微污染物的生态砾石驳岸,其特征在于,包括:砾石结构、生物袋和植被板;/n所述生物袋布置在砾石结构的外表面;/n所述植被板设置在生物袋布置区域外的砾石结构的外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解水体微污染物的生态砾石驳岸,其特征在于,包括:砾石结构、生物袋和植被板;
所述生物袋布置在砾石结构的外表面;
所述植被板设置在生物袋布置区域外的砾石结构的外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砾石驳岸,其特征在于,
所述砾石结构的外表面具有凹凸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砾石驳岸,其特征在于,
所述砾石结构包括多个砾石单元,相邻的砾石单元错落设置形成砾石结构外表面的凹凸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砾石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结构位于砾石结构的下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砾石驳岸,其特征在于,
所述植被板,包括:载物板、栽种基质及植被;
所述植被种植于所述栽种基质上;
所述载物板承载所述栽种基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砾石驳岸,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文斌刘环路璐徐瑞万松李文婕熊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