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缘护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8301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1: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绝缘护套,包括护套主体,护套主体沿轴向截面分为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相连接的连接边采用弹性连接件连接使护套主体可以自动闭合,闭合状态的护套主体具有容纳腔,护套主体的头部设置第一通孔,护套主体的尾部设置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被轴向截面分割且与容纳腔连通。该绝缘护套具备“自安装”特性,实际施工时,作业人员将绝缘护套举送至目标位置,绝缘护套即可自动完成对带电目标的防护安装,可以在防止配电线路鸟害跳闸的同时,实现绝缘护套大批量、高效率地带电安装,降低安装难度和安装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绝缘护套
本申请涉及配电绝缘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绝缘护套。
技术介绍
配电网柱上设备布局天然适合鸟类筑巢,加上设备进出线相间距离较短,而鸟巢有树枝、铁线、建筑金属垃圾等材料,掉落后触碰带电部位,容易造成设备相间或相地桥接,引起线路跳闸。为防止配电线路鸟害跳闸,目前主流方案采用绝缘护套对设备带电部位进行包覆,市面上绝缘护套主要材质为橡胶,产品多为搭边结构,搭接边开孔,通过塑料铆钉固定连接。传统的橡胶绝缘护套一般需要停电才能施工作业,如果带电安装,施工前需要进行充分的绝缘防护,并且需要动用绝缘作业车等特殊设备,同时作业人员需穿戴多层防护手套,进一步增加了传统的橡胶绝缘护套对孔和穿铆钉的难度,施工效率十分低下。另一方面,绝缘作业车每个供电公司配置有限,正常只有一至两台,加上地形限制,有些地区绝缘作业车无法到达,进一步导致传统绝缘护套无法大规模、高效率实现带电安装,施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绝缘护套,该绝缘护套具备“自安装”特性,实际施工时,作业人员将绝缘护套举送至目标位置,绝缘护套即可自动完成对带电目标的防护安装,可以在防止配电线路鸟害跳闸的同时,实现绝缘护套大批量、高效率安装,降低安装难度和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一种绝缘护套包括护套主体,护套主体沿轴向截面分为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相连接的连接边采用弹性连接件连接使护套主体可以自动闭合,闭合状态的护套主体具有容纳腔,护套主体的头部设置第一通孔,护套主体的尾部设置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被轴向截面分割且与容纳腔连通。绝缘护套的护套主体由弹性连接件连接,护套主体可以在打开的状态下自动闭合,并且闭合强度高,不会轻易打开,以此实现绝缘护套的“自安装”。作业人员将绝缘护套举送至目标位置,绝缘护套即可自动完成对带电目标的防护安装,可以在防止配电线路鸟害跳闸的同时,实现绝缘护套大批量、高效率地安装,降低安装难度和成本。优选地,弹性连接件为弹簧合页或者扭转弹簧。弹性连接件中的弹簧可以使护套主体自动关闭,并且关闭状态稳定。弹簧合页是可使护套主体开启后自动关闭的合页,附有弹簧。扭转弹簧又称扭力弹簧,扭转弹簧是一种承受扭力矩的圆柱螺旋弹簧。它利用杠杆原理,通过对材质柔软、韧性较大的弹性材料的扭曲或旋转,使之具有极大的机械能,是承受扭转变形的弹簧。扭转弹簧的端部结构是加工成各种形状的扭臂,由单扭至双扭,乃至各种扭杆之变形,得依设计成型。优选地,护套主体为绝缘材料。护套主体绝缘可以防止鸟巢的树枝、铁线、建筑金属垃圾等材料掉落后触碰带电部位,避免造成设备相间或相地桥接而引起线路跳闸问题。优选地,还包括连接部件,连接部件设置于护套主体上以与安装操作杆适配。连接部件可以间隔一段距离将绝缘护套安装到所需位置,不需要施工人员与安装目标直接接触,提升作业安全性,便于绝缘护套的安装。优选地,连接部件为垂直设置在第一分体的连接边上或者第二分体的连接边上的连接板,连接板上设置连接孔。连接部件位于第一分体的连接边上或者第二分体的连接边上,可以位于打开状态下的绝缘护套的中间位置,安装操作杆夹持绝缘护套,将绝缘护套举送至安装目标,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的受力平衡,操作更加稳定。优选地,护套主体的头部为半球体,第一分体的头部和第二分体的头部分别为四分之一球体,护套主体的头部沿着轴向截面设置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用于走线,第一通孔为弧形孔可以适应安装目标多种形式、环绕多种角度的走线。优选地,第一通孔的圆心角大于或者等于180°,可以保证安装目标各个方向的导线伸出绝缘护套之外。优选地,在第一通孔里,沿着轴向截面分别在第一分体和/或第二分体的边缘固定设置柔性护罩,柔性护罩遮蔽第一通孔。柔性护罩遮蔽第一通孔可以防止杂物掉入护套内,接触到带电设备引发电气隐患,同时柔性护罩可形变,可以留有走线的空间。优选地,柔性护罩的边缘为齿状结构。齿状结构的柔性护罩被导线穿过之后,依旧可以遮蔽第一通孔,并且使第一通孔的区域内无较大缝隙。优选地,柔性护罩与护套主体连接的边缘设置凸起,护套主体上对应设置固定孔,凸起穿过固定孔被固定塞固定使柔性护罩安装在护套主体上。柔性护罩与护套主体之间的安装方式简单且牢固,便于操作,成本较低。优选地,护套主体的尾部设置限位机构连接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且可以使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在开启的状态下保持位置固定。限位机构的设置使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在开启的状态下,克服弹性连接件的回弹力使护套主体保持稳定打开状态,在安装时,更加便捷易操作,可实现快速安装。优选地,限位机构包括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第一限位杆的一端活动设置在第一分体上,第二限位杆的一端活动设置第二分体上,第一限位杆的另一端和第二限位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之间的夹角为180°时,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保持位置固定。该限位机构的具体结构简单,安装巧妙,便于实现,同时不会对护套主体的安装构成障碍。优选地,第一限位杆和/或第二限位杆的一侧设置挡板,在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之间的夹角为180°时,挡板限位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挡板的设置,可以使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之间的夹角为180°时,两者的相对位置固定,受力后,限位机构的平衡状态改变,护套主体此时由打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优选地,护套主体为镂空结构。镂空结构的护套主体,质量轻,便于安装,节省原料,降低成本,同时,便于观察安装目标的状态,便于安装后的温度监测等运维检修。优选地,沿着第一分体的开合边和第二分体的开合边各对应设置一个减震块,在护套主体闭合时,两个减震块的对应面贴合。护套主体在闭合的瞬间,减震块的设置可以承担护套主体的开合边的受力,避免因为闭合的强度过大使护套主体的薄壁受损,破坏绝缘护套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闭合状态的绝缘护套100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安装目标10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闭合状态的绝缘护套100的主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闭合状态的绝缘护套100的后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打开状态的绝缘护套100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闭合状态的绝缘护套100的俯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闭合状态的绝缘护套200的立体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闭合状态的绝缘护套200的仰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打开状态的绝缘护套200的立体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闭合状态的绝缘护套300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根据要求,这里将披露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的是,这里所披露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典型例子而已,其可体现为各种形式。因此,这里披露的具体细节不被认为是限制性的,而仅仅是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以及作为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际中任何恰当的方式不同地应用本专利技术的代表性的基础,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绝缘护套,其特征在于:包括护套主体,所述护套主体沿轴向截面分为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所述第一分体和所述第二分体相连接的连接边采用弹性连接件连接使所述护套主体可以自动闭合,闭合状态的所述护套主体具有容纳腔,所述护套主体的头部设置第一通孔,所述护套主体的尾部设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分别被所述轴向截面分割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绝缘护套,其特征在于:包括护套主体,所述护套主体沿轴向截面分为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所述第一分体和所述第二分体相连接的连接边采用弹性连接件连接使所述护套主体可以自动闭合,闭合状态的所述护套主体具有容纳腔,所述护套主体的头部设置第一通孔,所述护套主体的尾部设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分别被所述轴向截面分割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件为弹簧合页或者扭转弹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主体为绝缘材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护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设置于所述护套主体上以与安装操作杆适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绝缘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为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分体的所述连接边上或者所述第二分体的所述连接边上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置连接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主体的头部为半球体,所述第一分体的头部和所述第二分体的头部分别为四分之一球体,所述护套主体的头部沿着所述轴向截面设置所述第一通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绝缘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圆心角大于或者等于18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护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通孔里,沿着所述轴向截面分别在所述第一分体和/或所述第二分体的边缘固定设置柔性护罩,所述柔性护罩遮蔽所述第一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如建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神马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