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加热装置的电极载体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88142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采用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加热装置的电极载体,应用CNT复合材料的车辆加热装置的电极载体包括: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所述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极性互不相同,并且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形成为直线;固定构件,其配置为将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固定至车辆;以及CNT复合材料,其形成在第一电极部与第二电极部之间,配置为在通电时生成热,并且固定至车辆。并且提供一种扶手电极载体,该扶手电极载体通过利用上文提供的电极载体的初期位置固定,进一步使最终插入件注射期间的位置固定变得容易,使支撑销孔的数量最小化,并且防止电极暴露于外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采用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加热装置的电极载体
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涉及一种采用碳纳米管(carbonnanotube,CNT)复合材料的加热装置的电极载体,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应用了CNT复合材料的加热装置的电极载体,该电极载体用在应用于车辆的扶手的利用CNT复合材料的表面加热元件。
技术介绍
车辆配备有各种装置,以使乘客舒适地乘坐车辆。其中,空调装置具有车辆内的温度调节功能,以帮助乘客的舒适移动。具体地,加热装置是非常重要的部件。例如,在冬天,可以设置具有加热线的方向盘,以避免方向盘变冷,或者可以在座椅上设置加热线,以避免座椅变冷。然而,方向盘或座椅是最经常与车辆乘客的身体区域接触的车辆的部分,因此增加加热线作为加热装置是常见的技术。然而,存在这样的车辆,其中,加热线甚至设置在除了方向盘或座椅之外的会与乘客的身体区域接触的部分。例如,在一些豪华轿车中,加热线可以额外设置在车门把手或扶手上。这种扶手加热装置通过在乘客的手臂区域与车辆内部的内部材料接触时防止乘客感到寒冷而使乘客能够享受更加舒适的行驶。然而,上述现有技术中用于车辆的加热线具有热效率较低的问题。换句话说,利用加热线进行加热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相对于所应用的面积,进行加热的面积较小,导致热效率降低。此外,现有技术中利用加热线的系统具有以下局限性:增加了包括加热线的制造工艺并且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即,在相关技术中,需要在制造加热元件插入件时将电极定位在模具上。因此,在制造出插入件之后,电极部不必要地过度暴露,这导致发生电缺陷和损坏电极部的危险。此外,根据现有技术中的加热元件结构,由于施加到扶手芯部上的载荷而导致扶手芯部中的刚度降低,这引起扶手加热部的变形或损坏以及其他故障。以上
技术介绍
的陈述仅仅旨在帮助理解本技术的
技术介绍
,而不旨在意味着本技术落入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的范围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克服上述问题,并且本技术的至少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稳定且有效地固定电极的电极载体,该电极应用在利用应用于扶手上的CNT复合材料的表面加热元件,并且提供一种扶手电极载体,该扶手电极载体通过利用上文提供的电极载体的初期位置固定,进一步使最终插入件注射期间的位置固定变得容易,使支撑销孔的数量最小化,并且防止电极暴露于外部。本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通过如下描述而理解,并且参考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而变得清楚。同样地,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本申请的目的和优点可以通过要求保护的方法和其组合而实现。根据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的本技术,应用CNT复合材料的车辆加热装置的电极载体包括: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所述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具有互不相同的极性并且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形成为直线;固定构件,其配置为将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固定至车辆;CNT复合材料,其形成在第一电极部与第二电极部之间,配置为在通电时发热,并且固定至车辆。固定构件配置为将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固定到车辆的扶手芯部。固定构件配置为将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固定为相互平行并且相互分开特定距离。固定构件包括:多个横向固定构件,其定向为沿车辆的室内方向,并且配置为以第一电极部与第二电极部之间的最短距离支撑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以及纵向固定构件,其定向为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并且配置为连接在多个横向固定构件之间。横向固定构件包括:第一固定构件,其配置为将第一电极部的一端连接至第二电极部的一端;第二固定构件,其配置为将第一电极部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电极部的另一端;以及第三固定构件,其配置为将第一电极部的中央连接到第二电极部的中央。所述纵向固定构件包括第四固定构件和第五固定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固定构件配置为连接在第一固定构件与第三固定构件之间,并且所述第五固定构件配置为连接在第二固定构件与第三固定构件之间。第四固定构件或第五固定构件连接在横向固定构件的中央部之间。第一固定构件、第四固定构件和第三固定构件呈“H”形。第二固定构件、第五固定构件和第三固定构件呈“H”形。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通过横向固定构件固定。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的端部从第一固定构件以特定长度突出。所述横向固定构件包括上固定部,上固定部形成为从所述横向固定构件的上表面向上突出,并且固定至所述扶手芯部。上固定部的直径随着向上固定部的上部而增大。上固定部形成在横向固定构件的上表面的中央。所述上固定部具有圆锥形状,并且在朝向所述上固定部的上部的方向上,上固定部的圆锥形状的直径增大。所述横向固定构件包括下固定部,下固定部形成为从所述横向固定构件的下表面向下突出,并且固定至所述扶手芯部。下固定部的直径随着向下固定部的下部而增大。下固定部形成在横向固定构件的下表面的中央。根据如上所述配置的本技术能够获得以下效果。首先,通过电极载体,应用于利用CNT复合材料的表面加热元件的电极能够被稳定且有效地固定。第二,通过利用电极载体的初期位置固定,当注射最终插入件时,可以进一步易于位置固定。第三,通过提供电极载体,能够使支撑销孔的数量最小化,从而减少工艺数量并提高制造效率。第四,因为防止了电极暴露于外部,所以能够在最初避免电缺陷,并且可以防止对电极部的损坏。第五,因为应用了利用CNT复合材料的表面加热元件,所以可以避免乘客在与乘客的身体相连的部分处有异物感。第六,因为应用了利用CNT复合材料的表面加热元件,所以可以提高设计的自由度。第七,因为应用了利用CNT复合材料的表面加热元件,所以可以使相对于该面积的发热效率最大化。第八,尽管应用了利用CNT复合材料的表面加热元件,但是可以使CNT(碳)的输入量最小化,并且可以使发热最大化,从而使成本增加最小化,从而提高了生产率。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之前的一般性描述和如下详细的描述均为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且旨在提供对所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进一步的解释。附图说明通过下文结合附图所呈现的详细描述将会更为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征以及其他优点,在这些附图中:图1为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的扶手加热部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的扶手加热部的图1的线A-A的截面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的安装有电极载体的车门内饰板的截面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的电极载体的截面图。图5为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的电极载体的立体图。图6为说明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的CNT复合材料(混合物)的加热原理的示意图。图7为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的CNT复合材料(混合物)的电极配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将参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采用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加热装置的电极载体,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所述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具有互不相同的极性,并且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形成为直线;/n固定构件,其配置为将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固定至车辆;以及/n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其围绕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和固定构件,所述碳纳米管复合材料配置为在通电时生成热,并且固定至车辆。/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103 KR 10-2020-00007281.一种采用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加热装置的电极载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所述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具有互不相同的极性,并且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形成为直线;
固定构件,其配置为将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固定至车辆;以及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其围绕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和固定构件,所述碳纳米管复合材料配置为在通电时生成热,并且固定至车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加热装置的电极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构件包括:
多个横向固定构件,其定向为沿车辆的室内方向,并且配置为以第一电极部与第二电极部之间的最短距离支撑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以及
纵向固定构件,其定向为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并且配置为连接在多个横向固定构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用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加热装置的电极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固定构件包括:
第一固定构件,其配置为将第一电极部的一端连接到第二电极部的一端;
第二固定构件,其配置为将第一电极部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电极部的另一端;以及
第三固定构件,其配置为将第一电极部的中央连接到第二电极部的中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采用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加热装置的电极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在承金光燮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德洋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