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冲坑铝塑膜及使用该铝塑膜的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8034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冲坑铝塑膜及使用该铝塑膜的锂离子电池,其中,新型冲坑铝塑膜,包括本体、第一冲坑和第二冲坑;所述本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合成纤维层、铝层和塑料层;所述本体自上表面向下设有第一冲坑和第二冲坑;所述第一冲坑和第二冲坑之间为水平设置的连接处,且第一冲坑和第二冲坑关于连接处的纵向中截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冲坑横截面形状为梯形;第一冲坑两侧壁均自第一冲坑顶部向下向内倾斜设置,且第一冲坑紧邻连接处的侧壁与连接处之间夹钝角或设有圆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新型冲坑铝塑膜,在提高电芯安全性能的基础上,还能够采用三边封以减少电芯的空间占用率,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冲坑铝塑膜及使用该铝塑膜的锂离子电池
本技术属于锂离子电池
,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冲坑铝塑膜及使用该铝塑膜的锂离子电池。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动汽车的大力发展,动力电池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得到迅猛增长。同时,随着国家对电动车补贴力度的退坡,达到一定续航里程的电动车才可获得财政推广补贴,对电芯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导致动力电池的体积越来越大,这种电芯厚度的大幅度增大使电芯封装安全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的软包电池封装通常采用单片铝塑膜冲双坑,然后进行四边封(包括顶封、底封和两个侧封),双冲坑可将电芯的厚度平均分配到两个冲坑中,两个冲坑之间空余一定距离的铝塑膜,以减少铝塑膜中铝层的拉伸变薄,从而保障铝层的厚度以提高电芯的安全性能。然而,两个冲坑之间的空白铝塑膜进行侧边封所产生的封边会增加电芯占用的空间,使电芯的整体能量密度大大降低。当需要对多支电芯组装动力电池模组时,则会使动力电池组的能量密度大打折扣。由此可见,提高电芯的体积利用率,增大电芯的能量密度是大尺寸动力电池亟待解决的问题。三边封目前广泛应用于厚度较薄的电池,其一方面可以提高电芯的体积利用率,以此来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另一方面还可以缩减铝塑膜的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池的成本。但低厚度电池的三边封冲坑技术通常冲单坑,其冲坑深度过大会导致铝塑膜破裂或铝塑膜中铝层厚度过薄,无法保障电芯的安全性能。因此这并不能直接适用于高厚度电池。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新型冲坑铝塑膜,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可以保障铝塑膜铝层厚度,在提高电芯安全性能的基础上,还能够采用三边封以减少电芯的空间占用率,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减少热封工序,减少设备投入、缩短工序生产时间;同时产品角度长久考虑,减少侧封边长度,增加电芯密封性,可有效解决长期使用过程软包电芯因铝塑膜封装密闭性产生的气体置换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冲坑铝塑膜,包括本体、第一冲坑和第二冲坑;所述本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合成纤维层、铝层和塑料层;所述本体自上表面向下设有第一冲坑和第二冲坑;所述第一冲坑和第二冲坑之间为水平设置的连接处,且第一冲坑和第二冲坑关于连接处的纵向中截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冲坑横截面形状为梯形;第一冲坑两侧壁均自第一冲坑顶部向下向内倾斜设置,且第一冲坑紧邻连接处的侧壁与连接处之间夹直角或钝角或设有圆弧。进一步的,第一冲坑顶部自远离连接处一侧向连接处向下倾斜设置,第一冲坑底部自连接处向远离连接处一侧侧壁处向下倾斜设置。进一步的,第一冲坑靠近连接处一侧的坑深为第一冲坑远离连接处一侧坑深的1-100%。进一步的,第一冲坑的坑顶宽度比坑底宽度大0.1-10mm;第一冲坑长度为待封装目标芯苞长度的100-120%。进一步的,连接处的宽度为1-100mm;第一冲坑远离连接处一侧侧壁的长度为待封装目标芯苞高度的50-60%;第一冲坑靠近连接处一侧侧壁横截面的长度与连接处宽度、第一冲坑远离连接处一侧侧壁的长度的关系满足式(1)关系:L6+50%L5=(100%~150%)L7(1)式中:L5-连接处宽度,mm;L6—第一冲坑靠近连接处一侧侧壁横截面的长度,mm;L7-第一冲坑远离连接处一侧侧壁的长度,mm。进一步的,第一冲坑靠近连接处一侧侧壁与第一冲坑底部的夹角在90-170°之间;第一冲坑紧邻连接处的侧壁与连接处之间所夹钝角在90~170°之间。进一步的,第一冲坑紧邻连接处的侧壁与连接处之间所设圆弧半径为1-10mm。进一步的,所述合成纤维层为尼龙层,塑料层为PP层。进一步的,所述铝层和塑料层的厚度均为1~100μm。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使用如上所述的新型冲坑铝塑膜的锂离子电池,以应用上述铝塑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使用如上所述的新型冲坑铝塑膜的锂离子电池,该锂离子电池还包括电芯,所述第一冲坑、第二冲坑和连接处共同构成空腔;所述连接处与水平面垂直设置;所述电芯封装在空腔内。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新型冲坑铝塑膜具有以下优势:(1)该铝塑膜具有冲双坑,能够有效保障铝塑膜的铝层厚度,提高电芯安全性能。(2)通过双坑靠近侧侧边的铝塑膜宽度(第一冲坑和第二冲孔紧邻连接处一侧侧壁的宽度)和双坑间距(也即连接处的长度)的叠加宽度,为芯包厚度100%-120%,可以直接对芯包进行保护,无需进行热封,采用此三边封可以有效减少电芯的空间占用率,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3)能够减少铝塑膜的使用量,减少热封工序,减少设备投入、工序生产时间,有利于广泛的应用于生产中降低锂离子电池的生产成本。所述一种使用如上所述的新型冲坑铝塑膜的锂离子电池与上述新型冲坑铝塑膜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新型冲坑铝塑膜的横截面简单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新型冲坑铝塑膜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新型冲坑铝塑膜第一冲坑位置处的横向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新型冲坑铝塑膜本体横截面简单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电芯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电芯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记:1-本体;101-合成纤维层;102-铝层;103-塑料层;104-连接层;2-第一冲坑;3-第二冲坑;4-连接处;5-电芯;6-空腔;7-正极极耳;8-负极极耳;9-封印。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冲坑铝塑膜,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第一冲坑(2)和第二冲坑(3);/n所述本体(1)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合成纤维层(101)、铝层(102)和塑料层(103);所述本体(1)自上表面向下设有第一冲坑(2)和第二冲坑(3);/n所述第一冲坑(2)和第二冲坑(3)之间为水平设置的连接处(4),且第一冲坑(2)和第二冲坑(3)关于连接处(4)的纵向中截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冲坑(2)横截面形状为梯形;第一冲坑(2)两侧壁均自第一冲坑(2)顶部向下向内倾斜设置,且第一冲坑(2)紧邻连接处(4)的侧壁与连接处(4)之间夹直角或钝角或设有圆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冲坑铝塑膜,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第一冲坑(2)和第二冲坑(3);
所述本体(1)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合成纤维层(101)、铝层(102)和塑料层(103);所述本体(1)自上表面向下设有第一冲坑(2)和第二冲坑(3);
所述第一冲坑(2)和第二冲坑(3)之间为水平设置的连接处(4),且第一冲坑(2)和第二冲坑(3)关于连接处(4)的纵向中截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冲坑(2)横截面形状为梯形;第一冲坑(2)两侧壁均自第一冲坑(2)顶部向下向内倾斜设置,且第一冲坑(2)紧邻连接处(4)的侧壁与连接处(4)之间夹直角或钝角或设有圆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冲坑铝塑膜,其特征在于:第一冲坑(2)顶部自远离连接处(4)一侧向连接处(4)向下倾斜设置,第一冲坑(2)底部自连接处(4)向远离连接处(4)一侧侧壁处向下倾斜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冲坑铝塑膜,其特征在于:第一冲坑(2)靠近连接处(4)一侧的坑深为第一冲坑(2)远离连接处(4)一侧坑深的1-10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冲坑铝塑膜,其特征在于:第一冲坑(2)的坑顶宽度比坑底宽度大0.1-10mm;第一冲坑(2)长度为待封装目标芯苞长度的100-120%。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冲坑铝塑膜,其特征在于:连接处(4)的宽度为1-100mm;第一冲坑(2)远离连接处(4)一侧侧壁的长度为待封装目标芯苞高度的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学杨爽李文文马华从长杰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