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水降霾喷洒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6458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2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扬水降霾喷洒车,包括车体、水箱、喷头、支架、水管和供水装置,车体上分别设置水箱和支架,支架是由若干方管首尾相连构成的框架结构,支架上设置若干个喷头,水管一端沿支架内圈延伸,另一端穿过供水装置固定连接至水箱底部,每个喷头的一端均穿过支架外壁连通至水管,另一端位于支架外部,供水装置套接至车体的传动轴外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扬水降霾喷洒车,供水装置采用蠕动轮组也蠕动管想配合完成,实用车体的传动轴为动力源,不添加额外动力源,结构及原理简单、制作容易,节能且易于操作,易于推广,在供水装置外添加一个可调行程的电机,工作人员可在驾驶车辆时完成洒水的操作,操作简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扬水降霾喷洒车
本技术属于空气净化
,尤其是涉及一种扬水降霾喷洒车。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日渐加深,大气污染物急剧增加,大中型城市雾霾天气频发,当前,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是大气中漂浮的微小颗粒物,这些颗粒物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空气治理工作如今已严重关系到国民发展,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路面喷洒水已成为常态,目前市面上的扬水降霾喷洒车,多为结构复杂,甚至自带一套系统的喷洒车,一般需要额外添加发电机和较多控制程序,操作复杂极为耗能,且价格昂贵,在目前喷洒水位常态的当下,急需提出一种既能满足扬水降霾的作用,又较为节能、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的扬水降霾喷洒车。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扬水降霾喷洒车,以解决目前市面上的扬水降霾喷洒车,多为结构复杂,甚至自带一套系统的喷洒车,一般需要额外添加发电机和较多控制程序,操作复杂极为耗能,且价格昂贵。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扬水降霾喷洒车,包括车体、水箱、喷头、支架、水管和供水装置,车体上分别设置水箱和支架,水箱上端设有入水口,支架是由若干方管首尾相连构成的框架结构,支架上设置若干个喷头,水管一端沿支架内圈延伸,另一端穿过供水装置固定连接至水箱底部,每个喷头的一端均穿过支架外壁连通至水管,另一端位于支架外部,供水装置套接至车体的传动轴外围。进一步的,所述供水装置包括蠕动轮组、第一接板、第二接板、导板和蠕动管,蠕动轮组套接至车体的传动轴外围,导板的两端分别卡接至第一接板的一端和第二接板的一端,第一接板的另一端和第二接板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至车体底部,导板的一侧设置蠕动管,蠕动管的外围与蠕动轮组的两端接触连接,水管的一端穿蠕动管固定连接至水箱底部。进一步的,所述供水装置还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套轴、电机和伸缩杆,第二挡板一端分别固定连接至第一接板的一侧、第二接板的一侧,另一端通过一个竖板固定连接至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上安装电机,第一挡板上安装套轴,套轴一端固定连接至车体底部,电机信号连接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电路连接至车体,电机上端通过伸缩杆固定连接至第三挡板的一侧,第三挡板一端固定连接至导板外侧,另一端套接至套轴。进一步的,所述蠕动轮组包括轴套和若干蠕动轮,每个蠕动轮均包括转轮、轮杆和支板,轮杆两端分别通过一个支板固定连接至轴套外围,轮杆外围套接转轮,轴套内圈套接至车体的传动轴外围,轴套外围均布若干蠕动轮。进一步的,所述转轮中部设有用于轮杆穿过的轮孔,外围是弧形槽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板和第二接板结构相同,第一接板包括接板本体、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接板本体的横截面是U型结构,接板内体的一端固定连接至车体底部,另一端的内侧分别安装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导板的一端分别卡接至第一凸台、第二凸台。进一步的,所述导板包括蠕动板及其两端各设置的卡板,蠕动板两端分别通过卡板卡接至第一凸台、第二凸台,蠕动板的横截面为U型结构,竖截面为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的半径大于蠕动轮的旋转半径,蠕动管沿所述弧形结构的路径固定连接至蠕动板的一侧。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扬水降霾喷洒车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扬水降霾喷洒车,供水装置采用蠕动轮组也蠕动管想配合完成,实用车体的传动轴为动力源,不添加额外动力源,结构及原理简单、制作容易,节能且易于操作,易于推广。(2)本技术所述的扬水降霾喷洒车,在供水装置外添加一个可调行程的电机,工作人员可在驾驶车辆时完成洒水的操作,操作简便。(3)本技术所述的扬水降霾喷洒车,第一凸台、第二凸台、车体底部和第一挡板共同构成导板上下位移的限位结构,可靠性高。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扬水降霾喷洒车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扬水降霾喷洒车去除车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供水装置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供水装置侧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蠕动轮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接板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导板、蠕动轮组和蠕动管装配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体;2-水箱;3-喷头;4-支架;5-水管;6-供水装置;61-蠕动轮组;613-轴套;612-蠕动轮;6121-转轮;6122-轮杆;6123-支板;62-第一接板;621-接板本体;622-第一凸台;623-第二凸台;63-第二接板;64-导板;641-蠕动板;642-卡板;65-蠕动管;66-第一挡板;67-第二挡板;68-套轴;69-电机;610-伸缩杆;611-第三挡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3所示,扬水降霾喷洒车,包括车体1、水箱2、喷头3、支架4、水管5和供水装置6,车体1上分别设置水箱2和支架4,水箱2上端设有入水口,支架4是由若干方管首尾相连构成的框架结构,支架4上设置若干个喷头3,水管5一端沿支架4内圈延伸均匀填充至方管内圈,另一端穿过供水装置6固定连接至水箱2底部,每个喷头3的一端均穿过支架4外壁连通至水管5,另一端位于支架4外部,供水装置6套接至车体1的传动轴上,喷头3采用现有技术的二流体喷嘴。如图3-5所示,供水装置6包括蠕动轮组61、第一接板62、第二接板63、导板64和蠕动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扬水降霾喷洒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水箱(2)、喷头(3)、支架(4)、水管(5)和供水装置(6),车体(1)上分别设置水箱(2)和支架(4),水箱(2)上端设有入水口,支架(4)是由若干方管首尾相连构成的框架结构,支架(4)上设置若干个喷头(3),水管(5)一端沿支架(4)内圈延伸,另一端穿过供水装置(6)固定连接至水箱(2)底部,每个喷头(3)的一端均穿过支架(4)外壁连通至水管(5),另一端位于支架(4)外部,供水装置(6)套接至车体(1)的传动轴外围。/n

【技术特征摘要】
1.扬水降霾喷洒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水箱(2)、喷头(3)、支架(4)、水管(5)和供水装置(6),车体(1)上分别设置水箱(2)和支架(4),水箱(2)上端设有入水口,支架(4)是由若干方管首尾相连构成的框架结构,支架(4)上设置若干个喷头(3),水管(5)一端沿支架(4)内圈延伸,另一端穿过供水装置(6)固定连接至水箱(2)底部,每个喷头(3)的一端均穿过支架(4)外壁连通至水管(5),另一端位于支架(4)外部,供水装置(6)套接至车体(1)的传动轴外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水降霾喷洒车,其特征在于:供水装置(6)包括蠕动轮组(61)、第一接板(62)、第二接板(63)、导板(64)和蠕动管(65),蠕动轮组(61)套接至车体(1)的传动轴外围,导板(64)的两端分别卡接至第一接板(62)的一端和第二接板(63)的一端,第一接板(62)的另一端和第二接板(63)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至车体(1)底部,导板(64)的一侧设置蠕动管(65),蠕动管(65)的外围与蠕动轮组(61)的两端接触连接,水管(5)的一端穿蠕动管(65)固定连接至水箱(2)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水降霾喷洒车,其特征在于:供水装置(6)还包括第一挡板(66)、第二挡板(67)、第三挡板(611)、套轴(68)、电机(69)和伸缩杆(610),第二挡板(67)一端分别固定连接至第一接板(62)的一侧、第二接板(63)的一侧,另一端通过一个竖板固定连接至第一挡板(66),第二挡板(67)上安装电机(69),第一挡板(66)上安装套轴(68),套轴(68)一端固定连接至车体(1)底部,电机(69)信号连接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电路连接至车体(1),电机(6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慕艳鲜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春秋源林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