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凌燕专利>正文

一种易起揿针及其扎针起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86143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2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易起揿针及其扎针起针装置。一种易起揿针,包括针帽、针体、胶黏层和起针层;针帽下表面为平面结构,针体垂直设在针帽下表面中心位置;针帽两侧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凹槽;胶黏层沿针帽下表面周边设置,胶黏层的胶黏面在下、且胶黏面上贴有易撕贴;起针层为环状结构,起针层位于胶黏层的上表面、且起针层的外周边与胶黏层的周边连接在一起,起针层的内环为长条状,起针层和胶黏层之间形成起针腔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易起揿针和扎针起针装置可配套使用,扎针起针装置既可用于扎针,也可用于起针,避免了因手动起针导致的刺痛感和出血,也避免了医护人员因起针和弃针时扎到手而导致的感染,可将废弃的揿针准确丢入锐器回收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易起揿针及其扎针起针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易起揿针及其扎针起针装置,属于揿针领域。
技术介绍
揿针,是一种形似图钉状的针,针柄扁平状,属于微型针灸针。揿针治疗属于中医辅助治疗法,在穴位上埋针,起到穴位按摩的作用,具有减轻疼痛、促进器官血液循环等功效。根据病理需要,埋针于什么穴位就作用于相应的器官。揿针在使用时通过胶布固定,在起针时,需要先将胶布撕离皮肤,该过程容易造成针尖偏心,进而导致强烈的刺痛感、甚至出血;且由于揿针体积小,不易控制,再加上胶布的粘性,医护人员在起针和弃针时,常会扎到手,加大了感染肝炎等血液传染病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易起揿针及其扎针起针装置,可利用扎针起针装置完成埋针和起针,避免了因手动起针导致的刺痛感和出血,也避免了医护人员因起针和弃针时扎到手而导致的感染,可将废弃的揿针准确丢入锐器回收盒。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易起揿针,包括针帽、针体、胶黏层和起针层;针帽下表面为平面结构,针体垂直设在针帽下表面中心位置;针帽两侧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凹槽;胶黏层沿针帽下表面周边设置,胶黏层的胶黏面在下、且胶黏面上贴有易撕贴;起针层为环状结构,起针层位于胶黏层的上表面、且起针层的外周边与胶黏层的周边连接在一起,起针层的内环为长条状,起针层和胶黏层之间形成起针腔体。作为常识,环状结构包括内环(内周边)和外环(外周边)。针体是扎入皮肤的部分,规格参照现有技术。针帽两侧指针帽高度方向的两侧。为了提供使用的舒适性,针帽的上表面为上凸的弧面型。针帽的高度可尽可能的小,只要能确保扎针起针装置方便夹持即可。为了便于制造和起针,起针层的内环为六边形或椭圆形。为了进一步提高起针的稳定性,方便扎针起针装置的L形钩体提拉胶布,起针层上内环宽度方向的两侧设有两两相对的起针孔。一种用于上述易起揿针的扎针起针装置,包括推筒、推杆、按压环、弹性片和转动环;按压环位于推筒底部、且按压环与推筒同心设置,按压环的外径不小于推筒的内径;按压环顶部设有沿径向设置的连接杆;推杆位于推筒内;推杆的顶部伸出推筒、且在推杆的顶部设有按压板,按压板的外径不小于推筒的内径;推杆的底部与按压环顶部的连接杆连接;弹性片有两个、且相对设置在推筒内侧,两个弹性片的底部为渐扩结构、且伸出按压环,两个弹性片底部的间隔大于按压环的内径,两个弹性片的底部内侧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件,两个夹持件底部设有相向设置的夹持板,两个夹持板可分别插入揿针针帽的两个凹槽内、将揿针夹持;推筒外侧壁底部设有下限位环,转动环的内径小于限位环的外径,转动环套在限位环上方的推筒外围、并可相对推筒转动和上下移动;转动环外侧壁的顶部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提手,转动环外侧壁的底部设有两个相对、且背向设置的L形钩体。两个L形钩体底部端部的最大距离小于起针层内环的长度、大于起针层内环的宽度。扎针时,将两个夹持板对准揿针针帽的两个凹槽,向下推动推杆,按压环在推杆的带动下向下运动、同时挤压两个弹性片向内收缩,使得揿针被夹持件夹持,然后撕掉胶黏层底部的易撕贴,对准穴位,扎到皮肤上、将胶黏层与皮肤贴合即可;起针时,旋转转动环,使得L形钩体底部长度方向与起针层内环的长度方向一致,将两个夹持板对准揿针针帽的两个凹槽,向下推动推杆,按压环在推杆的带动下向下运动、同时挤压两个弹性片向内收缩,使得揿针被夹持件夹持,然后旋转转动环,使L形钩体底部进入起针层和胶黏层之间形成起针腔体内,向上提转动环,使得胶黏层撕离皮肤,再将推筒向远离皮肤的方向移动,使得针体移离皮肤,完成起针,对准锐器回收盒,旋转转动环,使L形钩体底部退出起针层和胶黏层之间形成起针腔体,然后松开按压板,在两个弹性片恢复弹力的作用下,按压环上移,夹持件松开,揿针落入锐器回收盒。上述按压板起到带动推杆上下移动的作用;推杆起到推动按压环的作用,进而实现对弹性片的挤压,完成夹持件的松开和闭合;两个相对设置的弹性片,撤掉外力后会自动复位,施加外力,可使得夹持件闭合,实现揿针的夹持;两个弹性片的外侧(两弹性片相背的一侧)面光滑,易于在按压环挤压下变形,可由金属薄片制备;下限位环对转动环起到向下的限位作用,转动环可相对推筒转动和上下移动,两个背向设置的L形钩体,可实现胶黏层在撕离皮肤时的均匀受力,避免针体偏心,进而避免偏心导致的刺痛感和出血,同时也避免了医护人员因起针时扎到手而导致的感染。为了与揿针针帽形成更好的匹配,每个夹持件均包括半管和设在半管底部的夹持板,两个夹持件的半管相向设置、并可拼接为圆管。当两个夹持件闭合时,两个半管拼接为圆管,两个夹持板正好夹持在针帽两侧的凹槽内,进一步提高了稳定性。为了避免转动环向上脱离推筒,推筒外围还设有上限位环,转动环位于上限位环和下限位环之间,转动环的内径小于上限位环的外径和下限位环的外径。为了进一步提高起针的稳定性,L形钩体底部的端部设有向上折弯的挂钩。这样可转动转动环使得两个L形钩体的挂钩挂在两个相对的起针孔内,然后再向上提转动环。起针后,可手动辅助L形钩的挂钩退出起针孔,再旋转转动环,使L形钩体底部退出起针层和胶黏层之间形成起针腔体,然后松开按压板,将揿针落入锐器回收盒。本技术未提及的技术均参照现有技术。本技术易起揿针和扎针起针装置可配套使用,扎针起针装置既可用于扎针,也可用于起针,避免了因手动起针导致的刺痛感和出血,也避免了医护人员因起针和弃针时扎到手而导致的感染,可将废弃的揿针准确丢入锐器回收盒。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易起揿针的结构示意图(放大);图2为本技术易起揿针的立体图(放大);图3为针帽与胶黏层结构示意图(放大);图4为本技术扎针起针装置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扎针起针装置立体图(相对图4缩小);图6为按压环结构示意图(相对图4放大);图中,1为针帽,11为凹槽,2为针体,3为胶黏层,4为起针层,41为起针孔,42为起针层的内环,43为起针层内周边的长度方向,5为推筒,51为下限位环,52为上限位环,6为推杆,61为按压板,7为按压环,71为连接杆,8为弹性片,81为夹持件,82为夹持板,9为转动环,91为提手,92为L形钩体,93为挂钩。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技术的内容,但本技术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本申请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一种易起揿针,包括针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易起揿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帽、针体、胶黏层和起针层;针帽下表面为平面结构,针体垂直设在针帽下表面中心位置;针帽两侧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凹槽;胶黏层沿针帽下表面周边设置,胶黏层的胶黏面在下、且胶黏面上贴有易撕贴;起针层为环状结构,起针层位于胶黏层的上表面、且起针层的外周边与胶黏层的周边连接在一起,起针层的内环为长条状,起针层和胶黏层之间形成起针腔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易起揿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帽、针体、胶黏层和起针层;针帽下表面为平面结构,针体垂直设在针帽下表面中心位置;针帽两侧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凹槽;胶黏层沿针帽下表面周边设置,胶黏层的胶黏面在下、且胶黏面上贴有易撕贴;起针层为环状结构,起针层位于胶黏层的上表面、且起针层的外周边与胶黏层的周边连接在一起,起针层的内环为长条状,起针层和胶黏层之间形成起针腔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起揿针,其特征在于:针帽的上表面为上凸的弧面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易起揿针,其特征在于:起针层的内环为六边形或椭圆形。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易起揿针,其特征在于:起针层上内环宽度方向的两侧设有两两相对的起针孔。


5.一种用于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易起揿针的扎针起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推筒、推杆、按压环、弹性片和转动环;
按压环位于推筒底部、且按压环与推筒同心设置,按压环的外径不小于推筒的内径;按压环顶部设有沿径向设置的连接杆;
推杆位于推筒内;推杆的顶部伸出推筒、且在推杆的顶部设有按压板,按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凌燕汤婷叶万丽刘琼薛玉蕾
申请(专利权)人:李凌燕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