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内窥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5959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2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用器械领域,公开了一种电子内窥镜,包括插入管和转接头;插入管内部中间设有导像管道;导像管道四周均匀设有第一导光管道、第二导光管道和第三导光管道;导像管道内部一端设有第一透镜组、另一端设有第二透镜组;第一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组之间设有塑料成像光纤集束;三个导光管道的内部在端部均固定照明镜片,三个导光管道内部还均设有导光纤维;插入管内部设有第二透镜组的一端螺接转接头;转接头内部设有支撑件,支撑件在导像管道对应处设有成像传感器、在三个导光管道对应处设有导光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增加照明面积和成像传感器的受光强度,保障成像质量,另外使用塑料成像光纤集束传送光信号,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子内窥镜
本技术涉及医用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内窥镜。
技术介绍
内窥镜是一类可插入人体脏器内腔直接观察、诊断或治疗病变的精密医疗仪器。目前医用内窥镜上大多是通过石英成像光纤将图像传感器检测的光信号传送到显示设备上。一方面由于石英成像光纤成本高,检测线缆在消毒杀菌后会重复使用,存在使用消毒不完全而导致的交叉感染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现有内窥镜的受内窥镜外径限制,照明面积和镜头收光区域较小,影响内窥镜成像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
技术介绍
的不足,本技术是提供了一种电子内窥镜,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电子内窥镜由于制造成本高在循环使用时存在安全隐患,以及照明面积和收光区域会影响成像质量。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内窥镜,包括插入管和转接头。插入管内部中间设有导像管道;插入管内部在导像管道四周均匀设有第一导光管道、第二导光管道和第三导光管道;导像管道内部一端设有第一透镜组、另一端设有第二透镜组;第一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组之间设有塑料成像光纤集束;第一导光管道至第三导光管道的内部在端部均固定照明镜片,第一导光管道至第三导光管道内部均设有导光纤维;插入管靠近第二透镜组的一端螺接转接头;转接头内部设有支撑件,支撑件在导像管道对应处设有成像传感器、在第一导光管道至第三导光管道对应处设有导光孔。通过在导像管道周围均匀设置第一导光管道、第二导光管道和第三导光管道,外围光源发出的光经转接头上的导光孔和三导光管道内部的导光纤维导入受检体腔内,增加成像传感器的受光面积,保证内窥镜的成像效果。通过在导像管道内部安装塑料成像光纤,将成像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进行显示,与采用石英成像光纤进行信号传送相比较,降低了制造成本,进而此插入管能作为一次性消耗品,避免内窥镜重复使用时因杀菌消毒不彻底带来的安全隐患。进一步地,插入管的管口呈圆弧状,降低插入管的端口接触到体腔时产生的刺激。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组包括三物镜镜片,三物镜镜片在导像管道内部依次平行设置。第二透镜组包括一个物镜镜片。特别地,物镜镜片由聚酯材料制作而成,降低插入管的整体制作成本。进一步地,插入管靠近第一透镜组的一端设有喷口,喷口连接喷头,喷头连接第一管道一端,第一管道内部设有弹性垫片,第一管道另一端与弹性垫片之间设有内螺纹;支撑件上还设有固定孔,固定孔安装第二管道,在插入管螺接转接头时,第一管道螺接第二管道。作为改进,第二管道内部设有线性电动调节阀,线性电动调节阀位于支撑件远离插入管的一侧。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在导像管道外围均匀设置三导光管道,增加照明面积和成像传感器的受光强度,保障成像质量,塑料成像光纤集束将光信号传送至成像传感器进行显示,降低制造成本,使该插入管能成为一次性消耗品,避免内窥镜在重复使用时带来安全隐患。附图说明本技术有如下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插入管端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插入管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转接头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支撑件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地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喷头的连接示意图。图中:1、插入管,2、导像管道,3、第一导光管道,4、第二导光管道,5、第三导光管道,6、喷口,8、转接头,9、固定件,21、塑料成像光纤集束,22、物镜镜片,30、导光纤维,31、照明镜片,60、第二管道,61、第一管道,62、喷头,63、线性电动调节阀,64、弹性垫片,91、导光孔,92、成像传感器,93、固定孔。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5所示,一种电子内窥镜,包括插入管1和转接头8。具体的,在图1和2中,插入管1内部中间设有导像管道2;插入管1内部在导像管道2四周均匀设有第一导光管道3、第二导光管道4和第三导光管道5;导像管道1内部一端设有第一透镜组、另一端设有第二透镜组;第一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组之间设有塑料成像光纤集束21;第一导光管道3至第三导光管道5的内部在端部均固定照明镜片31,第一导光管道3至第三导光管道5内部均设有导光纤维30;插入管1靠近第二透镜组的一端与转接头8可拆卸连接。在图3和4中,转接头8内部设有支撑件9,支撑件9在导像管道2对应处设有成像传感器92、在第一导光管道3至第三导光管道5对应处设有导光孔91;通过在导像管道2周围均匀设置第一导光管道3、第二导光管道4和第三导光管道5,外围光源发出的光经导光孔91和三导光管道内部的导光纤维30导入受检体腔内,增加成像传感器92的受光面积和受光强度,保证内窥镜的成像效果。在导像管道2内部安装塑料成像光纤集束21,将光信号传送到成像传感器92并进行显示,与采用石英成像光纤进行信号传送相比较,降低了制造成本,使该插入管1作为一次性消耗品,避免内窥镜重复使用时因杀菌消毒不彻底带来的安全隐患。进一步地,插入管1的管口呈圆弧状,降低插入管1的端口接触到体腔时产生的刺激。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组包括三物镜镜片22,三物镜镜片22在导像管道内部依次平行设置。第二透镜组包括一个物镜镜片22。特别的,物镜镜片22由聚酯材料制作而成,降低插入管1的整体制作成本。在窥镜使用过程中,由于体内与体外存在温差,物镜镜片22和照明镜片31的表面会出现水雾,影响成像效果。如图1、4、和5所示,插入管1靠近第一透镜组的一端设有喷口6,喷口6连接喷头62,喷头62连接第一管道61一端,第一管道61内部设有弹性垫片64,第一管道61另一端与弹性垫片64之间设有内螺纹;支撑件9上还设有固定孔93,固定孔93安装第二管道60,第二管道60上设有外螺纹,在插入管螺接转接头时,第一管道螺接第二管道。第二管道60连接风源,风源吹出的风经第二管道60和第一管道61吹向物镜镜片22和照明镜片3的表面。同样的,第二管道60也可注入生理盐水来清除物镜镜片22和照明镜片3表面的异物。第二管道60内部设有线性电动调节阀63,线性电动调节阀63位于支撑件9远离插入管1的一侧。通过线性电动调节阀63调节风量或者生理盐水的流量大小。上述依据本技术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入管和转接头;所述插入管内部中间设有导像管道;所述插入管内部在所述导像管道四周均匀设有第一导光管道、第二导光管道和第三导光管道;所述导像管道内部一端设有第一透镜组、另一端设有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与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设有塑料成像光纤集束;所述第一导光管道至所述第三导光管道的内部在端部均固定照明镜片,所述第一导光管道至所述第三导光管道内部均设有导光纤维;所述插入管靠近所述第二透镜组的一端螺接所述转接头;所述转接头内部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在所述导像管道对应处设有成像传感器、在所述第一导光管道至第三导光管道对应处设有导光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入管和转接头;所述插入管内部中间设有导像管道;所述插入管内部在所述导像管道四周均匀设有第一导光管道、第二导光管道和第三导光管道;所述导像管道内部一端设有第一透镜组、另一端设有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与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设有塑料成像光纤集束;所述第一导光管道至所述第三导光管道的内部在端部均固定照明镜片,所述第一导光管道至所述第三导光管道内部均设有导光纤维;所述插入管靠近所述第二透镜组的一端螺接所述转接头;所述转接头内部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在所述导像管道对应处设有成像传感器、在所述第一导光管道至第三导光管道对应处设有导光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管的管口呈圆弧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艳包程蓉王鸿巍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