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用捆扎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5379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2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农业设备领域,具体涉及大棚用捆扎结构。大棚包括若干平行设置的拱门结构,拱门结构包括拱杆和固定于拱杆两侧的竖直杆,所述捆扎结构包括连接器和遮挡部;所述连接器用于将位于大棚两端的拱杆固定在对应的竖直杆上,所述连接器包括支撑环;所述遮挡部包括转动杆和可调节薄膜,用于自转且水平设置的转动杆穿设在大棚同侧的两个支撑环之间,与转动杆平行的可调节薄膜的上端固定在转动杆上。使用该捆扎结构可较为方便地卷起覆盖大棚的薄膜,用以解决调节大棚内部通风程度的方法繁琐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大棚种植果蔬的实践操作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棚用捆扎结构
本技术涉及农业设备领域,具体涉及大棚用捆扎结构。
技术介绍
果树幼苗需要放置在大棚中进行培育,大棚包括骨架和覆盖在骨架外面的遮挡膜,大棚的骨架包括若干平行设置的拱门结构,拱门结构包括拱杆和固定于拱杆两侧的竖直杆;上述结构的大棚起到了良好的保温作用。果树幼苗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合适的温度,但是部分地区地面昼夜温度相差较大,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调整遮挡膜的遮挡程度。在夜晚和早晨的时候,大棚外温度过低,需要将遮挡膜将大棚完全覆盖,以保证大棚内部的温度适合果树生长。在中午的时候,需要人工将大棚两侧的遮挡膜卷起,并将卷起的遮挡膜通过线绳拴在一起并固定在大棚骨架上。特别是对于规模较大的大棚,将遮挡膜人工卷起并固定的过程会耗费较长的时间,现有的操作方法繁琐,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意在提供大棚用捆扎结构,使用该捆扎结构可较为方便地卷起覆盖大棚的薄膜,用以解决调节大棚内部通风程度的方法较为繁琐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大棚用捆扎结构,所述大棚包括若干平行设置的拱门结构,拱门结构包括拱杆和固定于拱杆两侧的竖直杆,所述捆扎结构包括连接器和遮挡部;所述连接器用于将位于大棚两端的拱杆固定在对应的竖直杆上,所述连接器包括支撑环;所述遮挡部包括转动杆和可调节薄膜,用于自转且水平设置的转动杆穿设在大棚同侧的两个支撑环之间,与转动杆平行的可调节薄膜的上端固定在转动杆上。本方案的使用方法、原理及优点是:本方案的连接器将位于大棚两端的拱杆固定在对应的竖直杆上,并且在连接器上转动连接了遮挡部。本方案的连接器实现了固定大棚两端的拱杆和竖直杆的功能,同时还为遮挡部提供了转动连接的支点。在需要根据环境温度情况来调节大棚的遮挡程度的时候,只需要旋转该转动杆,收卷或放下固定在转动杆上的可调节薄膜即可。在现有技术中,工人手动将大棚两侧的遮挡膜卷起,并对遮挡膜用线绳进行手工固定。在本方案中,只需要旋转该转动杆既可实现对大棚通风程度的调节,且可以跟据环境温度或光照情况,来选择可调节薄膜在大棚的侧面对大棚的遮挡程度(即不同的通风程度)。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连接器包括用于连接拱杆的拱杆筒和用于连接竖直杆的竖直杆筒。通过拱杆筒固定拱杆,以及通过竖直杆筒固定竖直杆,该结构简单,可以较为简便地实现对拱杆和竖直杆之间的固定。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支撑环通过轴承与转动杆转动连接。转动杆通过轴承与支撑环形成转动连接,比起转动杆直接与支撑环转动连接,转动杆在转动的时候,受到的摩擦力更小,卷起或者放下可调节薄膜时操作更为顺畅。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可调节薄膜下方固定有底杆,所述底杆与转动杆平行。底杆可给可调节薄膜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在环境中有一定微风的情况下,保持可调节薄膜竖直,以对大棚形成良好遮盖。当底杆在最低处时,也可用线绳将底杆的两端拴在竖直杆上,以保证可调节薄膜对大棚形成良好遮盖。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竖直杆筒上固定有横杆,所述支撑环通过水平设置的横杆固定在竖直杆筒上,所述横杆下方固定有挂钩。当不想用收卷可调节薄膜的方式使大棚通风的时候,也可以手动将底杆挂在两侧的挂钩上(为了更稳固,可用线绳将底杆与挂钩拴在一起)。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竖直杆通过固定器固定在土地中。通过固定器将竖直杆固定在土地中,不再将竖直杆直接插入土中,增加了大棚骨架固定的稳固程度。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固定器包括用于连接竖直杆的竖直设置的筒状部,筒状部下方固定有圆盘部。将竖直杆插入筒状部中,然后用将竖直杆和筒状部固定。圆盘部进一步增加了固定了竖直杆筒状部在土壤地面上的放置的稳定程度。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固定器还包括用于插入土地中的螺旋部。螺旋部的螺旋状的设计,可以让固定器与土壤的结合更为稳固(增大了接触面积),防止大棚的骨架倾倒。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螺旋部的长度为30-40cm。上述长度可以进一步保证螺旋部和土壤有足够的接触面积,维持整个大棚骨架的固定在地面上的稳定程度。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拱杆上固定有水平支撑杆,所述水平支撑杆位于遮挡部的正上方。因为遮挡部和拱杆(拱杆上覆盖有薄膜)之间有间隙,如遇到下雨的情况,雨会很容易通过该缝隙飘进大棚内部。可在本方案的水平支撑杆上覆盖薄膜,由于水平支撑杆位于遮挡部的正上方,可以对该缝隙形成遮挡,避免雨水进入大棚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大棚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大棚的左视图。图3为图1的A部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大棚的正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固定器的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拱杆1、竖直杆2、纵向杆3、底杆4、可调节薄膜5、转动盘6、转动杆7、把手8、拱杆筒9、竖直杆筒10、横杆11、支撑环12、轴承13、挂钩14、水平支撑杆15、固定器16、筒状部17、圆盘部18、竖直部19、螺旋部20。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大棚包括骨架,骨架包括若干拱门结构,每个拱门结构包括拱杆1(圆弧形)和竖直杆2,若干拱门结构平行且等距设置。除了图2中左端和右端的拱杆1和竖直杆2,其他的拱杆1与对应的竖直杆2焊接固定。为了保证大棚的稳固,大棚中还设有纵向杆3,纵向杆3和拱杆1以及竖直杆2均垂直设置。如图1所示,左侧的竖直杆2和右侧的竖直杆2均焊接有一根纵向杆3,三根纵向杆3与拱杆1焊接,纵向杆3沿大棚的轴向贯穿整个大棚。竖直杆2的下端插入土壤中。图2左端拱杆1和竖直杆2通过捆扎结构固定连接在一起,同理右端的拱杆1和竖直杆2也通过捆扎结构固定连接在一起,详见下文描述。捆扎结构包括连接器(图1中的A部展示了连接器)和遮挡部。连接器的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拱杆筒9、竖直杆筒10和横杆11。拱杆筒9和竖直杆筒10焊接,拱杆筒9和竖直杆筒10之间呈135°,拱杆筒9靠近拱杆1的一端开口,竖直杆筒10靠近竖直杆2的一端开口,拱杆筒9和竖直杆筒10之间不连通,拱杆筒9和竖直杆筒10的交界处的内部焊接有间隔片。横杆11水平设置,横杆11的左端焊接在竖直杆筒10的外表面,横杆11的右侧焊接有支撑环12,支撑环12内壁焊接有轴承13,横杆11的下方焊接有挂钩14。使用连接器固定拱杆1和竖直杆2时,将拱杆1的一端插入拱杆筒9中,然后用螺钉将拱杆1和拱杆筒9固定在一起,将竖直杆2的一端插入竖直杆筒10中,然后用螺钉将竖直杆2和竖直杆筒10固定在一起。遮挡部包括转动杆7、可调节薄膜5和底杆4,如图2所示,转动杆7的两端穿入左右两端的轴承13(轴承13在支撑环12中),转动杆7的两端分别与左右两端的轴承13的内表面焊接。转动杆7的右端焊接有转动盘6,转动盘6的右端面偏心焊接有把手8。可调节薄膜5为长方形,可调节薄膜5的上端粘接在转动杆7上,可调节薄膜5的下端粘接在底杆4上,底杆4与地面平行。在本方案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大棚用捆扎结构,所述大棚包括若干平行设置的拱门结构,拱门结构包括拱杆和固定于拱杆两侧的竖直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捆扎结构包括连接器和遮挡部;所述连接器用于将位于大棚两端的拱杆固定在对应的竖直杆上,所述连接器包括支撑环;所述遮挡部包括转动杆和可调节薄膜,用于自转且水平设置的转动杆穿设在大棚同侧的两个支撑环之间,与转动杆平行的可调节薄膜的上端固定在转动杆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大棚用捆扎结构,所述大棚包括若干平行设置的拱门结构,拱门结构包括拱杆和固定于拱杆两侧的竖直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捆扎结构包括连接器和遮挡部;所述连接器用于将位于大棚两端的拱杆固定在对应的竖直杆上,所述连接器包括支撑环;所述遮挡部包括转动杆和可调节薄膜,用于自转且水平设置的转动杆穿设在大棚同侧的两个支撑环之间,与转动杆平行的可调节薄膜的上端固定在转动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棚用捆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用于连接拱杆的拱杆筒和用于连接竖直杆的竖直杆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棚用捆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环通过轴承与转动杆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棚用捆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薄膜下方固定有底杆,所述底杆与转动杆平行。


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斌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奔象果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