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秸秆炭基肥生产用原料给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85331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2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秸秆炭基肥生产用原料给料装置,包括壳体、溜台、两挤压辊和粉碎部件,溜台具有一斜面,斜面的上端朝向进料口,斜面的下端朝向出料口,两挤压辊之间形成一挤压通道,进料口与挤压通道连通,粉碎部件包括电机、两粉碎轴、两粉碎螺旋叶片和传动机构,电机的传动轴通过传动机构连接两粉碎轴以驱动两粉碎轴转动,秸秆从壳体的进料口进入后会被两个挤压辊挤压,并且挤压辊转动的动力会自动将秸秆往装置内输送,实现自动供料;进入装置的秸秆就会顺着溜台的斜面划入粉碎部件中,被粉碎部件中的两粉碎螺旋叶片搅碎,从而将秸秆以碎末的形式从出料口排出,实现原料的破碎供给,节省了加工时间,具备很好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秸秆炭基肥生产用原料给料装置
本技术涉及秸秆炭基肥生产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秸秆炭基肥生产用原料给料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菜、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通常为粗粮)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秸秆也是一种粗饲料,炭基肥料是将生物碳研碎与化肥混合后形成一种混合肥料,可以很好的保持土壤肥力,实现土地的碳元素平衡。但是,现有的秸秆在进行炭基肥料生产时需要人工将秸秆加入装置内部,劳动量大,且秸秆未经处理会增加加工时间,工作效率低下,不满足现有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秸秆炭基肥生产用原料给料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秸秆在进行炭基肥料生产时需要人工将秸秆加入装置内部,劳动量大,且秸秆未经处理会增加加工时间,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秸秆炭基肥生产用原料给料装置,包括:壳体,具有一进料口和一出料口,进料口位于壳体的上部,出料口位于壳体的下部;溜台,设置于壳体内,具有一斜面,斜面的上端朝向进料口,斜面的下端朝向出料口;两挤压辊,设置于斜面上方,两挤压辊的轴线平行,两挤压辊均转动连接于壳体,两挤压辊之间形成一挤压通道,进料口与挤压通道连通;粉碎部件,设置于斜面的下端和出料口之间,包括电机、两粉碎轴、两粉碎螺旋叶片和传动机构,两粉碎轴平行并排设置,两粉碎螺旋叶片分别螺旋连接于两粉碎轴,电机固定设置于壳体内,电机的传动轴通过传动机构连接两粉碎轴以驱动两粉碎轴转动。可选的,传动机构包括驱动齿轮,内齿圈和从动齿轮,壳体的内底面开设有沉槽,内齿圈转动设置于沉槽内,驱动齿轮同轴连接电机的传动轴且与内齿圈啮合,每一个粉碎轴均同轴连接一从动齿轮,从动齿轮均与内齿圈啮合。可选的,传动机构还包括多个支撑滑块,多个支撑滑块等间隔环绕连接于内齿圈的外周面上,沉槽的内壁上开设有滑槽,多个支撑滑块滑动嵌设于滑槽内。可选的,斜面上开设有储液仓,溜台还包括渗透板,渗透板完全遮盖储液仓,渗透板的外板面与斜面的外板面平齐。可选的,溜台的中部开设有进气孔,进气孔一端连通壳体外部、另一端朝向粉碎部件,进气孔内设置有排风扇。可选的,进气孔内还设置有防尘网,防尘网位于排风扇朝向粉碎部件的一侧。可选的,两粉碎轴和两粉碎螺旋叶片为一组粉碎单元,粉碎部件包括两组粉碎单元。可选的,秸秆炭基肥生产用原料给料装置还包括传送带,所述传送带的一端连接所述出料口。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秸秆炭基肥生产用原料给料装置,由于秸秆从壳体的进料口进入后会被两个挤压辊挤压,并且挤压辊转动的动力会自动将秸秆往装置内输送,实现自动供料;进入装置的秸秆就会顺着溜台的斜面划入粉碎部件中,被粉碎部件中的两粉碎螺旋叶片搅碎,从而将秸秆以碎末的形式从出料口排出,实现原料的破碎供给,节省了加工时间,具备很好的实用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秸秆炭基肥生产用原料给料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秸秆炭基肥生产用原料给料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图2中本技术的传动机构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的传动机构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秸秆炭基肥生产用原料给料装置,包括壳体1、溜台5、两个挤压辊2和粉碎部件,而且溜台5、两个挤压辊2和粉碎部件都设置在壳体1内部。壳体1具有一进料口7和一出料口9,进料口7位于壳体1的上部,出料口9位于壳体1的下部,两个挤压辊2、溜台5和粉碎部件依次布置在进料口7和出料口9之间,也就是说,秸秆从进料口7进入装置,会经过两个挤压辊2的挤压作用挤出水分,接着顺着溜台5到达粉碎部件的上部,从上至下经过粉碎部件的粉碎作用,最终以碎渣的形式从出料口9排出以进入下一道工序。本实施例的溜台5为顶部具有一斜面的台状结构,凸台放置在斜面的上端朝向进料口7,斜面的下端朝向出料口9,以使秸秆能够顺着斜面从两个挤压辊2滑动至粉碎部件。本实施例的两个挤压辊2设置于斜面上方,两个挤压辊2的轴线水平布置且相互平行。两个挤压辊2均转动连接于壳体1,两挤压辊2之间形成一挤压通道,即一个挤压辊2位于另一个挤压辊2的上方,进料口7则与挤压通道连通;当秸秆从进料口7进入挤压通道并与挤压辊2接触时,在两个挤压辊2的挤压作用下,使秸秆内的水分被挤压出,并且秸秆会在两个挤压辊2的摩擦作用下自动的向装置内部运动实现自动进料。具体的,本实施例的粉碎部件设置于斜面的下端和出料口9之间,粉碎部件包括电机13、四个粉碎轴10、四个粉碎螺旋叶片11和传动机构,需要说明的是,每两个粉碎轴10和两个粉碎螺旋叶片11为一组粉碎单元,也就是说粉碎部件包括两组粉碎单元。而在具体的使用时,粉碎单元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只设置一组粉碎单元也是可行的。一组粉碎单元中的两个粉碎轴10平行且并排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粉碎轴10是竖直布置的。两个粉碎螺旋叶片11则分别螺旋连接于两个粉碎轴10,两个粉碎螺旋叶片11的外圆周面之间相互抵接,从而使得粉碎螺旋叶片11的边缘能够交叉形成锋利的刀刃,当秸秆经过两个粉碎螺旋叶片11之间时,会被叶片切碎,并且在秸秆下落的过程中反复切碎,最终形成碎渣。电机13是固定设置于壳体1内的,电机13的传动轴通过传动机构连接两粉碎轴10以驱动两粉碎轴10转动。而本实施例的传动机构包括驱动齿轮17,内齿圈12和从动齿轮16,驱动齿轮17同轴连接电机13的传动轴且与内齿圈12啮合,每一个粉碎轴10均同轴连接一从动齿轮16,从动齿轮16均与内齿圈12啮合。也就是说,电机13转动的过程中会带动驱动齿轮17转,而驱动齿轮17转动会驱动内齿圈12转,内齿圈12接着带动四个从动齿轮16同步转动,从而带动粉碎螺旋叶片11转动完成对秸秆的切割。那么,内齿圈12需要转动连接在壳体1内,而在本实施例中,在壳体1的内底面开设有沉槽,内齿圈12转动设置于沉槽内。更具体的讲,是沉槽的内壁上开设有滑槽,而传动机构还包括多个支撑滑块14,多个支撑滑块14等间隔环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秸秆炭基肥生产用原料给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具有一进料口和一出料口,所述进料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出料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下部;/n溜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具有一斜面,所述斜面的上端朝向所述进料口,所述斜面的下端朝向所述出料口;/n两挤压辊,设置于所述斜面上方,两所述挤压辊的轴线平行,两所述挤压辊均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两所述挤压辊之间形成一挤压通道,所述进料口与所述挤压通道连通;/n粉碎部件,设置于所述斜面的下端和所述出料口之间,包括电机、两粉碎轴、两粉碎螺旋叶片和传动机构,两所述粉碎轴平行并排设置,两粉碎螺旋叶片分别螺旋连接于两所述粉碎轴,所述电机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机的传动轴通过所述传动机构连接两所述粉碎轴以驱动两所述粉碎轴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秸秆炭基肥生产用原料给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一进料口和一出料口,所述进料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出料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下部;
溜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具有一斜面,所述斜面的上端朝向所述进料口,所述斜面的下端朝向所述出料口;
两挤压辊,设置于所述斜面上方,两所述挤压辊的轴线平行,两所述挤压辊均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两所述挤压辊之间形成一挤压通道,所述进料口与所述挤压通道连通;
粉碎部件,设置于所述斜面的下端和所述出料口之间,包括电机、两粉碎轴、两粉碎螺旋叶片和传动机构,两所述粉碎轴平行并排设置,两粉碎螺旋叶片分别螺旋连接于两所述粉碎轴,所述电机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机的传动轴通过所述传动机构连接两所述粉碎轴以驱动两所述粉碎轴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秸秆炭基肥生产用原料给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驱动齿轮,内齿圈和从动齿轮,所述壳体的内底面开设有沉槽,所述内齿圈转动设置于所述沉槽内,所述驱动齿轮同轴连接所述电机的传动轴且与所述内齿圈啮合,每一个所述粉碎轴均同轴连接一所述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均与所述内齿圈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秸秆炭基肥生产用原料给料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琼付力维钟郑
申请(专利权)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