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健品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84875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13: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保健品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保健品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姜黄30~70份、桂花30~70份、枸杞20~60份、龙眼肉20~60份、陈皮50~120份、荞麦50~120份、乌梅30~60份、菊花30~60份。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天然药食两用原料的合理配伍,具有补益气血、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逐瘀行气的作用,长期服用可改善身体机能,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预治效果,整体药性温和,偏性小,安全性好,且通过发酵工艺处理提高了药物的吸收和利用率,同时使产品具有清香气味,还具有预防慢性病、辅助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增强免疫力、辅助改善记忆或减肥等多种功效。多种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保健品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
,具体涉及一种保健品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疾病逐渐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已然成为人类疾病的三大死因。不平衡的饮食结构、缺乏运动、烟酒的摄入、紧张焦虑等情绪带来的精神压力均可能成为慢性病的诱发因素。而现有的研究表明,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的慢性病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其中与高血压互为因果的动脉粥样硬化是这类疾病发病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而冠心病、高血压、肥胖症等往往并发出现,相互影响或存在疾病转归关系,还可能引发心性猝死、脑血栓、脑溢血、脑卒中等问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所以对于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非常复杂,也是未来医疗卫生研究和发展的重点之一,尽管目前现代医学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主要用抗氧化类、调节血脂类、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但大多只能控制或延缓,并且服用西药往往会产生依赖性,需长期干预,一些药物还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
[0003]虽然动脉粥样硬化是现代临床医学名词,而实际上我国传统医学典籍中早有记载相关的症状、病因、辨证、预防和治疗方法,如冠心病心绞痛在《金匮要略》就有对“胸痹”、“心痛”的详细阐述,《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消渴”即为糖尿病。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传统中医对于临床上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也有确切疗效。中医的治疗需明确病因病机,如将高血压分为肝火上炎、痰湿内阻、淤血内阻、阴虚阳亢、气血亏虚等证型,因而仍以中药汤剂的辨证治疗为主,缺乏适用性好的中成药。而目前市面上大多数保健品的功效也较为单一,作用效果较差,难以满足更多亚健康人群的普遍需求。
[0004]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更多的在于“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未病先防注重养生保健,从生活起居、饮食和情志方面加以调理,增强自身正气,从而抵御外邪入侵,这也是中医预防疾病思想的主要表现。
[0005]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药物与食物是不可分的,药食同源的思想由来已久,因而食疗也是常见的中医治未病的方法。以药食两用的中药在慢性疾病的预防中也有较大的开发前景,但目前市场上针对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有效的药品或保健品还很少见。
[0006]另一方面,虽然传统中药治疗对于慢性疾病有较好的效果,但由于中药往往有令人不愉快的味道而难以被多数人接受,且传统汤剂煎煮时间长,对于习惯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也很不方便,所以研发一款无难闻气味、服用方便又具有保健功效的复方产品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合理配方且具有多种功效的保健品,由药食
同源的植物性原料制成,不仅对于慢性疾病有预防和辅助治疗的作用,还具有清香味道,便于服用。
[0008]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施:一种保健品,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姜黄30~70份、桂花30~70份、枸杞20~60份、龙眼肉20~60份、陈皮50~120份、荞麦50~120份、乌梅30~60份、菊花30~60份。
[0009]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心、脑、血脉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通过脉管运行至脑,发挥温润濡养作用,以保障脑主神明,而脑可激发和调节心主血脉的功能。而若脉道不利,心脑气血不足,则可能导致心脑共同患病。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诸多医家都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心病、脑卒中等为同源性疾病,病位在血脉。中医将这类疾病归属于“眩晕”、“中风”、“头痛”、“胸痹”等范畴,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虚实夹杂,气血阴阳亏虚为本,湿热、痰浊、淤血、毒邪等为标,常归结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先天不足、劳倦内伤等因素。《医宗必读》中记载“脾土虚弱,轻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凝聚为痰”,而《血证论》中提到“须知碳水之壅,由淤血使然”。可知正气虚亏、风寒湿热之邪侵犯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等均可能造成湿浊淤血、脉道阻塞、痰瘀互结,日久化毒,损伤脉络,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根据辨证施治原则,中医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健脾消痰、活血化瘀、扶正祛邪、软坚散结、化痰祛瘀等。
[0010]而本专利技术基于药食同源理念和中医“治未病”思想,通过药食两用原料的合理配伍,具有补益气血、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逐瘀行气的作用,有助于促进血液正常运行,实现扶正祛邪的目的,使机体恢复平衡,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姜黄以破血行气、痛经止痛之功效主治胸胁刺痛、胸痹心痛,最早载于《新修本草》,谓之“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对于气滞血瘀、风寒湿痹导致的胸脘疼痛、风痹臂痛、痞满症瘕等均有疗效;同时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陈皮相须为用,共同发挥祛瘀之功,使血脉畅通、气血正常运行。《日华子本草》中称陈皮为“脾胃之圣药”,其不仅有理气燥湿之功,还可宽中行滞、健运脾胃,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吸收水谷精微、化生气血的重要脏腑,脾失健运导致水谷精微吸收运化受阻,日久就会聚湿成痰,痰瘀阻滞致清窍失养。荞麦具有开胃宽肠、下气消积的作用,可治肠胃积滞,与陈皮相使调和脾胃升降气机。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主治气血不足、心悸怔仲、血虚萎黄,枸杞也有补益精气的作用,能滋肾、润肺、补肝、明目,常用于治疗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消渴等症,《本草述》中言其可“治中风眩晕”,此处龙眼肉、枸杞与陈皮相佐,兼补先后天之本,在理气健脾的同时补养心血、滋补肾阴,使气血发挥濡养作用。菊花长于清热解毒,疏散肺经风热,多与枸杞配伍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眼目昏花、视物不清等病症。
[0011]由于姜黄辛香燥烈,行气破血之力尤甚,加入酸性的乌梅具有收敛、化津液的作用,枸杞、龙眼肉味甘,均可平衡姜黄和陈皮的燥性。并且乌梅长于生津止渴,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主下气,还可用于治疗消渴。而中医认为的消渴主要也是由于机体正气虚或气机滞郁,即肺、脾、肾、三焦功能失调,肺失宣肃、脾失运化、肾失气化,或者肺气郁闭、中焦气滞、痰瘀阻滞,均会导致消渴,日久可能继发糖尿病。方中桂花气芳香,可掩盖部分中药的难闻药味,更易为患者接受,还可温肺化饮、散寒止痛,对于痰饮咳喘、脘腹冷痛、寒疝腹痛等有治疗效果。
[0012]因此,本专利技术中陈皮与姜黄同用,可理气行气、健脾祛痰、活血化瘀,再配合龙眼
肉、枸杞和菊花,有扶正祛邪之功,又佐以荞麦消积、乌梅化生津液,既可助脾胃恢复运化功能,补益气血,又能去除血脉中的痰浊瘀阻,疏通血络、畅通脉道,使气血津液正常运行滋养全身。
[0013]本专利技术的中药组合物中的原料虽然都可用于食物,但荞麦性

、菊花微寒,不适于脾胃虚寒者使用,而姜黄、陈皮、龙眼肉、桂花性温,枸杞、乌梅性平,彼此配伍可调和药物的寒凉之性。
[0014]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保健品,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姜黄40~60份、桂花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保健品,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姜黄30~70份、桂花30~70份、枸杞20~60份、龙眼肉20~60份、陈皮50~120份、荞麦50~120份、乌梅30~60份、菊花30~60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健品,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还包括金银花10

30份和/或薄荷10

20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健品,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还包括甘草20

50份。4.一种如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保健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对原料进行发酵处理,发酵时间为15

25天,发酵过程中每隔2

5天翻拌一次,直至发酵完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健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保健品制成茶剂,制备方法包括:按重量份数称取所有原料,粉碎、混合后进行发酵处理,分装制成袋泡茶或煎煮茶,或者压制成茶块。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健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保健品制成茶剂,制备方法包括:按重量份数称取称取所有原料,先将姜黄、陈皮、荞麦、乌梅粉碎、混合,进行发酵处理,再与剩下的原料混合,分装,制成袋泡茶或煎煮茶;或者先将姜黄、陈皮、荞麦、乌梅粉碎后,与剩下的原料混合,再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守忠卓碧云陈香通
申请(专利权)人:晋安区陈守忠坂中村卫生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