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装箱房屋模块间的强抗弯连接节点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钢结构模块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装箱房屋模块间的强抗弯连接节点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集装箱房屋在工业化生产、标准化设计、装配化施工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完全符合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理念。在建筑工业化的推行下,集装箱房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应用,无论是在项目体量、箱体规格还是箱体用途都得到了广泛的延伸。例如施工现场用房、别墅住宅、办公用房、学校、医院等各类性质均可看到集装箱房屋的身影。其便捷的拆装性、可重复利用性更是对于人力物力资源的节约,降低建筑成本,改善人居环境。
[0003]由于现存集装箱模块间连接节点结构的局限性,集装箱房屋在建筑高度方面现在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在城市建设用地紧缺的情况下,集装箱房屋模块向高层发展成为远期推广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集装箱房屋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随之增加,集装箱房屋模块间的连接节点结构易受到破坏,为保证建筑的安全性,需要增强集装箱房屋模块间连接节点结构的抗弯承载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装箱房屋模块间的强抗弯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上层模块(1)、下层模块(2)和连接板(3);所述下层模块(2)包括有下层立柱(2.1)、下层顶部横梁(2.2)和第一梁柱连接节点;所述下层立柱(2.1)的顶部设置有柱顶封板(4),并且柱顶封板(4)靠近下层顶部横梁(2.2)一侧的端部超出下层立柱(2.1)对应的侧面;在柱顶封板(4)上、对应下层立柱(2.1)的部位上开设有第一穿孔(5),在柱顶封板(4)上、超出下层立柱(2.1)的部位上沿横向间隔开设有第一连接孔(6);所述第一梁柱连接节点包括有底板(2.3)、第一纵向侧板(2.4)和第一内侧板(2.5);所述底板(2.3)水平连接在下层立柱(2.1)的侧面上、位于柱顶封板(4)的正下方,并且底板(2.3)的端部超出柱顶封板(4)对应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一纵向侧板(2.4)连接在底板(2.3)的顶面端部,并且第一纵向侧板(2.4)的顶部与柱顶封板(4)的顶面平齐;所述第一内侧板(2.5)沿着底板(2.3)的内侧边通长设置在底板(2.3)的顶部,并且第一内侧板(2.5)的顶边与柱顶封板(4)连接;所述下层顶部横梁(2.2)的端部与第一纵向侧板(2.4)连接;所述上层模块(1)包括有上层立柱(1.1)、上层底部横梁(1.2)和第二梁柱连接节点;所述上层立柱(1.1)的底部设置有柱底封板(7),并且柱底封板(7)靠近上层底部横梁(1.2)一侧的端部超出上层立柱(1.1)对应的侧面;在柱底封板(7)上、对应上层立柱(1.1)的部位上开设有第二穿孔(8),在柱底封板(7)上、超出上层立柱(1.1)的部位上沿横向间隔开设有第二连接孔(9);所述第二梁柱连接节点包括有顶板(1.3)、第二纵向侧板(1.4)和第二内侧板(1.5);所述顶板(1.3)水平连接在上层立柱(1.1)的侧面上、位于柱底封板(7)的正上方,并且顶板(1.3)的端部超出柱底封板(7)对应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二纵向侧板(1.4)连接在顶板(1.3)的底面端部,并且第二纵向侧板(1.4)的底部与柱底封板(7)的底面平齐;所述第二内侧板(1.5)沿着顶板(1.3)的内侧边通长设置在顶板(1.3)的底部,并且第二内侧板(1.5)的底边与柱底封板(7)连接;所述上层底部横梁(1.2)的端部与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钮程,刘闯,张庆昱,张平平,孙溪东,赵长祜,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集成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