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肋板型的模块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12698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18
一种密肋板型的模块体系,包括由角柱、底横梁、底纵梁、顶横梁和顶纵梁构成的矩形框架、密肋端墙板、密肋横墙板和隔墙板;底横梁与底纵梁围成的矩形框中、沿横向平行间隔设有底次梁;顶横梁与顶纵梁围成的矩形框中连接有密肋顶板;上连接角件与下连接角件之间连接有边柱;密肋端墙板包括密肋端墙板单元、端墙板顶压件和端墙板底压件;密肋横墙板包括密肋横墙板单元、横墙板底压件和横墙板顶压件;密肋顶板包括密肋顶板单元、前侧边压件和后侧边压件;隔墙板包括密肋隔墙板单元、隔墙板底压件和隔墙板顶压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的模块中各个构件偏差大、标准低、无法满足模块的快速安装要求以及模块体系施工成本高的技术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密肋板型的模块体系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结构
,特别涉及一种密肋板型的模块体系。

技术介绍

[0002]模块建筑作为装配式建筑中预制化程度最高的建筑形式之一,其在施工、管理和绿色环保方面的独特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建筑工业化的热点。目前,组成模块建筑的钢结构模块多为集装箱改造或新加工钢结构框架,其结构体系基本为集装箱结构体系和框架结构体系。但是现有的集装箱尺寸和结构单一,组合性不好,不仅无法适用于多种多样的模块建筑,而且在后期需要进行大量的结构和建筑改造,达不到永久性房屋的标准要求;钢结构框架虽然结构可以定制,但是,其结构体系单一,梁柱相对较大,占用模块空间比例较大;同时,在模块建筑装修阶段,传统轻钢龙骨结构性能差,密封效果差,需要更多的考虑围护建筑做法,以满足建筑功能要求以及模块的交通运输的二次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密肋板型的模块体系,要解决传统的模块中各个构件偏差大、标准低、无法满足模块的快速安装要求以及模块体系施工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密肋板型的模块体系,包括由角柱、底横梁、底纵梁、顶横梁和顶纵梁构成的矩形框架;所述角柱与底横梁、底纵梁之间分别通过底角件连接;所述角柱与顶横梁、顶纵梁之间分别通过顶角件连接;所述模块体系还包括有密肋端墙板、密肋横墙板和隔墙板;
[0006]所述底横梁包括有短底横梁、长底横梁和连接在短底横梁与长底横梁之间的下连接角件;在底横梁与底纵梁围成的矩形框中、沿横向平行间隔设置有底次梁;
[0007]所述顶横梁包括有短顶横梁、长顶横梁和连接在短顶横梁与长顶横梁之间的上连接角件;所述上连接角件与下连接角件对应设置;在顶横梁与顶纵梁围成的矩形框中连接有密肋顶板;
[0008]所述上连接角件与下连接角件之间连接有边柱;
[0009]所述密肋端墙板包括有密肋端墙板单元、端墙板顶压件和端墙板底压件;所述密肋端墙板单元有一组、沿纵向扣接而成,在密肋端墙板单元的内侧面设有第一竖肋;所述端墙板顶压件压接在一组密肋端墙板单元的顶部;所述端墙板底压件压接在一组密肋端墙板单元的底部;所述密肋端墙板安装在角柱、底纵梁与顶纵梁围成的矩形框中,并且密肋端墙板与角柱、底纵梁、顶纵梁之间分别焊接连接;在密肋端墙板的板面上开设有侧窗;所述侧窗的上边缘设置有窗顶压件;所述侧窗的下边缘设置有窗底压件;
[0010]所述密肋横墙板包括有密肋横墙板单元、横墙板底压件和横墙板顶压件;所述密肋横墙板单元有一组、沿横向扣接而成,在密肋横墙板单元的内侧面设有第二竖肋;所述横墙板顶压件压接在一组密肋横墙板单元的顶部;所述横墙板底压件压接在一组密肋横墙板单元的底部;所述密肋横墙板安装在角柱、长顶横梁、长底横梁与边柱围成的矩形框中,并
且密肋横墙板与角柱、长顶横梁、长底横梁、边柱之间分别焊接连接;
[0011]所述密肋顶板包括有密肋顶板单元、前侧边压件和后侧边压件;所述密肋顶板单元有一组、沿横向扣接而成,在密肋顶板单元的底面设有纵肋;所述前侧边压件压接在一组密肋顶板单元的前边缘上;所述后侧边压件压接在一组密肋顶板单元的后侧边上;所述密肋顶板安装在顶纵梁与顶横梁围成的矩形框中,并且密肋顶板与顶纵梁、顶横梁之间分别焊接连接;
[0012]所述隔墙板包括有密肋隔墙板单元、隔墙板底压件和隔墙板顶压件;所述密肋隔墙板单元有一组、沿纵向扣接而成,在密肋隔墙板单元的侧面上设有第三竖肋;所述隔墙板顶压件压接在一组密肋隔墙板单元的顶部;所述隔墙板底压件压接在一组密肋隔墙板单元的底部;所述隔墙板安装在边柱与底次梁之间,并且隔墙板的底边与底次梁焊接,隔墙板的顶边与密肋顶板的纵肋焊接,隔墙板的前后侧边分别与边柱焊接;在隔墙板的板面上开设有门洞;在门洞的顶边上压接有门顶压件。
[0013]优选的,所述底次梁两端与底横梁之间焊接连接;所述底次梁采用型钢制成,且相邻底次梁之间的间距为200mm~600mm。
[0014]优选的,所述角柱上、靠近密肋端墙板一侧的侧面上、沿竖向通长开设有第一嵌槽;所述密肋端墙板的两侧竖边分别插接在第一嵌槽中,且与角柱焊接连接。
[0015]优选的,所述角柱与密肋横墙板的连接侧面上、沿竖向通长开设有第二嵌槽;所述边柱与密肋横墙板的连接侧面上、沿竖向通长开设有第三嵌槽;所述密肋横墙板的两侧分别嵌在第二嵌槽、第三嵌槽中,且与角柱和边柱分别焊接连接。
[0016]优选的,一组密肋隔墙板单元依次进行扣接后再点焊连接,密肋隔墙板的第三竖肋与密肋顶板的纵肋焊接连接
[0017]优选的,一组密肋横墙板单元依次进行扣接后再点焊连接,密肋横墙板的第二竖肋与密肋顶板的纵肋一一对应并焊接。
[0018]优选的,所述底角件为矩形立体结构,在底角件的顶部和底部对应开设有第一穿孔,在底角件的内部对应第一穿孔的位置处设置有竖向的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管的内侧、沿环向设置有凹槽;
[0019]所述顶角件为矩形立体结构,在顶角件的顶部和底部对应开设有第二穿孔;在顶角件的内部、对应第二穿孔的位置处设置有竖向的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的内侧壁上部设置有第二内螺纹;
[0020]竖向相邻的两层模块体系之间通过锁紧装置连接;所述锁紧装置包括高强螺栓、紧固块、膨胀块和定位锥;所述定位锥包括有定位锥主体和插接头;所述插接头设置在定位锥主体顶部,并且插接头的外径小于定位锥主体的外径;在定位锥的顶面设有竖向的螺纹孔道,在定位锥的外侧面下部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定位锥的下部插设在第二套管中、与第二套管螺纹连接;
[0021]所述膨胀块设置在定位锥的顶部,包括插接筒和弧形板;所述插接筒套设在插接头上;所述弧形板有一组,沿环向间隔设置在插接筒的顶部;
[0022]所述紧固块的水平切面呈环状,在紧固块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内螺纹,紧固块的外径由上而下先增大后减小;所述紧固块设置在膨胀块的顶部,紧固块的下端插设在一组弧形板的上部之间;所述膨胀块和紧固块位于上层的底角件的第一套管中,且膨胀块与
凹槽的位置相对应;
[0023]所述高强螺栓穿设在紧固块中,与紧固块螺纹连接;所述高强螺栓的下端超出紧固块的底面、伸入定位锥的螺纹孔道中,并且与定位锥的螺纹连接。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0025]1、本技术中的密肋板型的模块体系中底横梁、底纵梁共同形成底部受力结构,角柱、底纵梁、顶纵梁和密肋端墙板共同形成端部受力结构,角柱、边柱、底横梁、顶横梁和密肋横墙板共同形成侧部受力结构,顶横梁、顶纵梁和密肋顶板共同形成顶部受力结构,该体系结构合理,受力明确,节约整个模块体系的用料。
[0026]2、本技术中密肋端墙板与密肋顶板形成门架结构,且密肋横墙板与密肋顶板形成门架结构,结构受力性能好,密柱结构比框架结构用料小,增加了使用空间;其中,密肋端墙板和密肋横墙板代替传统轻钢龙骨,精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密肋板型的模块体系,包括由角柱(1)、底横梁(2)、底纵梁(3)、顶横梁(4)和顶纵梁(5)构成的矩形框架;所述角柱(1)与底横梁(2)、底纵梁(3)之间分别通过底角件(10)连接;所述角柱(1)与顶横梁(4)、顶纵梁(5)之间分别通过顶角件(9)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体系还包括有密肋端墙板(6)、密肋横墙板(7)和隔墙板(8);所述底横梁(2)包括有短底横梁(2.1)、长底横梁(2.2)和连接在短底横梁(2.1)与长底横梁(2.2)之间的下连接角件(2.3);在底横梁(2)与底纵梁(3)围成的矩形框中、沿横向平行间隔设置有底次梁(11);所述顶横梁(4)包括有短顶横梁(4.1)、长顶横梁(4.2)和连接在短顶横梁(4.1)与长顶横梁(4.2)之间的上连接角件(4.3);所述上连接角件(4.3)与下连接角件(2.3)对应设置;在顶横梁(4)与顶纵梁(5)围成的矩形框中连接有密肋顶板(12);所述上连接角件(4.3)与下连接角件(2.3)之间连接有边柱(13);所述密肋端墙板(6)包括有密肋端墙板单元(6.1)、端墙板顶压件(6.2)和端墙板底压件(6.3);所述密肋端墙板单元(6.1)有一组、沿纵向扣接而成,在密肋端墙板单元(6.1)的内侧面设有第一竖肋(6.1.1);所述端墙板顶压件(6.2)压接在一组密肋端墙板单元(6.1)的顶部;所述端墙板底压件(6.3)压接在一组密肋端墙板单元(6.1)的底部;所述密肋端墙板(6)安装在角柱(1)、底纵梁(3)与顶纵梁(5)围成的矩形框中,并且密肋端墙板(6)与角柱(1)、底纵梁(3)、顶纵梁(5)之间分别焊接连接;在密肋端墙板(6)的板面上开设有侧窗(14);所述侧窗(14)的上边缘设置有窗顶压件(15);所述侧窗(14)的下边缘设置有窗底压件(16);所述密肋横墙板(7)包括有密肋横墙板单元(7.1)、横墙板底压件(7.2)和横墙板顶压件(7.3);所述密肋横墙板单元(7.1)有一组、沿横向扣接而成,在密肋横墙板单元(7.1)的内侧面设有第二竖肋(7.1.1);所述横墙板顶压件(7.3)压接在一组密肋横墙板单元(7.1)的顶部;所述横墙板底压件(7.2)压接在一组密肋横墙板单元(7.1)的底部;所述密肋横墙板(7)安装在角柱(1)、长顶横梁(4.2)、长底横梁(2.2)与边柱(13)围成的矩形框中,并且密肋横墙板(7)与角柱(1)、长顶横梁(4.2)、长底横梁(2.2)、边柱(13)之间分别焊接连接;所述密肋顶板(12)包括有密肋顶板单元(12.1)、前侧边压件(12.2)和后侧边压件(12.3);所述密肋顶板单元(12.1)有一组、沿横向扣接而成,在密肋顶板单元(12.1)的底面设有纵肋(12.1.1);所述前侧边压件(12.2)压接在一组密肋顶板单元(12.1)的前边缘上;所述后侧边压件(12.3)压接在一组密肋顶板单元(12.1)的后侧边上;所述密肋顶板(12)安装在顶纵梁(5)与顶横梁(4)围成的矩形框中,并且密肋顶板(12)与顶纵梁(5)、顶横梁(4)之间分别焊接连接;所述隔墙板(8)包括有密肋隔墙板单元(8.1)、隔墙板底压件(8.2)和隔墙板顶压件(8.3);所述密肋隔墙板单元(8.1)有一组、沿纵向扣接而成,在密肋隔墙板单元(8.1)的侧面上设有第三竖肋(8.1.1);所述隔墙板顶压件(8.3)压接在一组密肋隔墙板单元(8.1)的顶部;所述隔墙板底压件(8.2)压接在一组密肋隔墙板单元(8.1)的底部;所述隔墙板(8)安装在边柱(13)与底次梁(11)之间,并且隔墙板(8)的底边与底次梁(11)焊接,隔墙板(8)的顶边与密肋顶板(12)的纵肋(12.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平平谢荣岭赵长祜刘长城刘闯于建国杨诗琦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集成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