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在内釜焚烧并促使热气进入外釜利用再排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81098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09:44
一种污泥在内釜焚烧并促使热气进入外釜利用再排放装置,由左封套、外釜、内釜、右封套、进料器、右托轮、左托轮、传动轮、筒体组成,其中,外釜通过支撑与内釜连接并相互固定;外釜的左端设置有左封套,右端设置有右封套,进料器设置在右封套的外侧并伸入外釜;筒体设置在左封套的外侧中部并伸入内釜,且与内釜纵向同心;外釜的左段设置有左托轮、传动轮,在外釜的右段设置有右托轮。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物料密封转料绞龙、燃烧器、固定套均设置在筒体内,并随筒体伸入内釜而保持同心度,并运用筒体尾部的摩擦圆环板与内釜的端面吻合避免跑气,再加上密封转料绞龙将污泥挤压密封,保障了内釜的气体不会直接往左封套上部的出气口排出,而只能经过内釜在进入外釜利用后再从出气口,即保障污泥有机物和异味焚烧,又利用了热量,充分节能。充分节能。充分节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泥在内釜焚烧并促使热气进入外釜利用再排放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化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污泥在内釜焚烧并促使热气进入外釜利用再排放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污泥一般是简单进行干燥,还含有大量有机物和少量水分,未能最大减量化、无害化。也有对污泥进行焚烧的双釜套装转炉设备,这种设备从外釜进料,再转入内釜焚烧。但由于燃烧器设置在外釜向内釜转入的一端,如果高温烟气从该端的密封套出气口直接“短路”排出,就会导致热量未能在内釜和外釜对污泥加温,从而造成能源浪费。另外普通现有设备在干燥污泥时污泥会形成大坨,不易分散,更影响快速干燥。因此,需要开发一种能够防止“短路”即未经内釜外釜利用直接排出,并充分利用污泥自身的热值自我焚烧,以及充分分散的新型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含有能量球外釜进料干燥内釜焚烧连续处理污泥装置。本专利技术设计一种污泥从外釜进料,并利用内釜高温焚烧污泥时对外釜辐射的热量以及内釜焚烧时产生的高温烟气导入外釜后对污泥进行干燥;同时,当外釜干燥的污泥进入内釜时利用污泥本身热值能够进行自我焚烧,从而实现节能和最大减量化无害化;为了防止内釜的高温烟气直接从固定燃烧器的密封套“短路”排出,特别设计了物料密封转料绞龙,使物料从外釜进入内釜时被挤压密封后进入内釜;另外设计一种金属或非金属能量球与污泥混合运行,起到充分分散污泥的作用,加快污泥干燥。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污泥在内釜焚烧并促使热气进入外釜利用再排放装置,由左封套1、外釜2、内釜3、右封套4、进料器5、右托轮6、左托轮7、传动轮8、筒体9组成,其中,外釜2通过支撑11与内釜3连接并相互固定;外釜2的左端设置有左封套1,右端设置有右封套4,进料器5设置在右封套4的外侧并伸入外釜2;筒体9设置在左封套1的外侧中部并伸入内釜3,且与内釜3纵向同心;外釜2的左段设置有左托轮7、传动轮8,在外釜2的右段设置有右托轮6。
[0006]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方案是,在外釜2靠左封套1的一端设置有撮料板16。
[0007]本专利技术再优选的是,筒体9内靠上部设置有密封转料绞龙91;筒体(9)内靠下部设置有固定管93,在固定管93内设置有燃烧器92;筒体(9)靠内釜3的尾部设置有摩擦圆环板94。
[0008]本专利技术有益的效果:
[0009]1、本专利技术将物料密封转料绞龙、燃烧器、固定套均设置在筒体内,并随筒体伸入内釜而保持同心度,并运用筒体尾部的摩擦圆环板与内釜的端面吻合避免跑气,再加上密封转料绞龙将污泥挤压密封,保障了内釜的气体不会直接往左封套上部的出气口排出,而只能经过内釜再进入外釜利用后再从出气口排出,既保障污泥有机物和异味焚烧,又利用了
热量,充分节能。
[0010]2、本专利技术采用了能量球(金属或非金属均可)作为污泥的分散材料,解决了污泥运行时成坨难以受热干燥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干燥速度。
附图说明
[0011]利用附图对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2]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外观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专利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的筒体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本专利技术左封套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包括有:
[0017]1.左封套;
[0018]2.外釜;
[0019]3.内釜;
[0020]4.右封套;
[0021]5.进料器;
[0022]6.右托轮;
[0023]7.左托轮;
[0024]8.传动轮;
[0025]9.筒体,91.密封转料绞龙,92.燃烧器,93.固定管,94.摩擦圆环板;
[0026]10.出气口;
[0027]11.支撑;
[0028]12.分离筛;
[0029]13.出渣器;
[0030]14.能量球;
[0031]15.物料;
[0032]16.撮料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3]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34]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泥在内釜焚烧并促使热气进入外釜利用再排放装置,由左封套1、外釜2、内釜3、右封套4、进料器5、右托轮6、左托轮7、传动轮8、筒体9组成,其中,外釜2通过支撑11与内釜3连接并相互固定;外釜2的左端设置有左封套1,外釜2的右端设置有右封套4;进料器5设置在右封套4的外侧并伸入外釜2;筒体9设置在左封套1的外侧中部并伸入内釜3,且与内釜3保持纵向同心;外釜2的左段设置有左托轮7、传动轮8,在外釜2的右段设置有石托轮6。
[0035]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外釜2靠左封套1的一端设置有撮料板16。
[0036]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筒体9内靠上部设置有密封转料绞龙91;筒体9内靠下部设置有固定管93,在固定管93内设置有燃烧器92;筒体9靠内釜3的尾部设置有摩擦圆环板94。
[0037]本专利技术运行的过程是,启动传动器8,让外釜2和内釜3旋转;运用进料器5将污泥15和能量球13混合进入外釜2;在设备旋转中,污泥15和能量球13在外釜导向板的推动下向外釜2尾部运行,污泥15和能量球13被撮料板16扬起滑入密封转料绞龙91,然后被密封转料绞龙91在挤压密封下推入内釜3,在内釜3导向板的推进下再运行到内釜3的筛孔12处,渣料漏下并进入排渣器13被排出;能量球14从内釜3尾部落下并与污泥15混合共同再次运行;烟气则从出气口10排出。
[0038]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泥在内釜焚烧并促使热气进入外釜利用再排放装置,其特征是,本装置由左封套(1)、外釜(2)、内釜(3)、右封套(4)、进料器(5)、右托轮(6)、左托轮(7)、传动轮(8)、筒体(9)组成,其中,外釜(2)通过支撑(11)与内釜(3)连接并相互固定;外釜(2)的左端设置有左封套(1),外釜(2)的右端设置有右封套(4),进料器(5)设置在右封套(4)的外侧并伸入外釜(2);筒体(9)设置在左封套(1)的外侧中部并伸入内釜(3),且与内釜(3)保持纵向同心;外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艺肖国华欧阳李黎江钰周田田菲
申请(专利权)人:肖国华欧阳李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